李振華
摘要:課堂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引發學生思考、增進師生互動、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檢驗教師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下中學歷史提問存在問題的類型單一、設置的問題過多、難易程度的把握不夠等問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提問;問題解決方法
周興先生認為:“課堂提問,就是通過教與學雙方的設疑置問和排難解疑,形成教學過程中的雙向交流,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等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素質的一種教育方法。”[1]有效的提問,對于促進師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歷史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對于中學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可是在具體教學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課堂提問存在以下不足:
1、設置的問題類型太單一。教師課堂提出的問題的類型多集中在知識型問題和理解型問題,對于運用型、分析型和評價型的問題較少,未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能力。教師設置的問題,對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很有幫助,也有助于檢查學生是否掌握課堂中教師所設的重難點和易混點。但是,更多時候是學生直接翻開課本找答案,將答案直接念出來,也就起不到檢查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提問也是無效的。
2、問題的設置太多,提問目的不明確。在課堂上提問題,可以幫助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來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有的教師會過度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斷地向學生提問,過多的問題勢必會影響教學進度,不利于突出文章重難點,不便于學生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另外,也反映出教師對待問題的設置沒有精心準備,帶有很強的隨意性,讓學生無法清晰地對重難點有很好的把握,實現教育目標。
3、問題的難易度把握不夠,提問低效。過易、過難的問題對于學生都是無益的,學生需要的是“跳一跳,就能夠的到的桃子”。過易的問題,比如“對不對?”“行不行?”的問題,就沒有思考的價值,這樣的問題又有什么意義?過難的問題,打擊自信心,沒有繼續思考的積極性。這些無疑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4、思考問題的時間太短?,F在的中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也利于教學知識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效率,有的教師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比較短,學生還沒有思考完,就在多媒體上呈現出完整的答案。這樣的結果會使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就會喪失,也不利于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5、回答問題的主體太單一。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一般是采取自愿的原則,因而教師就給予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程度比較高的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而對于學習程度有些差或者內向的學生來說,就失去許多回答問題的機會,沒有帶動他們參與到教學當中,不利于激發學習和表達自己想法的積極性。
二、提升中學歷史課堂提問效果的策略
以上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效果,不利于對學生的培養,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應該重視課堂提問藝術,對課堂提問策略進行一定的調整,以提升歷史教學的效果。
1、設置多種類型的問題。問題有多種類型,主要是:知識型問題、理解型問題、運用型問題、分析型和評價型問題。教師設置的問題以前兩種居多,所以教師需要多設置后三種問題。假如設置運用型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如果.......怎么做?”的疑問句展開,比如“如果你是美國總統,你會怎么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通過這類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評價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理性看待人或者事物,客觀地評價,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教師備課要充分。為了避免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缺乏深度和思考性,教師需要認真備課。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設置的目標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問題,并運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為學生設置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好課堂提問的作用。
3、提高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教師想要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需要教師對問題具有深刻的理解,掌握科學有效的提問技巧,具備有效組織問題教學的能力。隨著科技知識的發展,學科間不斷地交叉融合,課堂的教育內容與科技、社會和學生生活的聯系日益密切,要求教師要博古通今,知識面越寬越好。因此,也需要教師在工作之余,更多地接觸生活中的不同領域,盡可能涉獵社會各個領域,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樣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多角度啟發學生,還有助于學生潛意識下將各個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2]。
4、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教學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所以,問題也是對全班提出來的,不只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以便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設計出來問題的難易程度需要符合大多數的知識水平。教師還需要使用一種合適的叫答方式,比如可以采取輪換或者抓鬮的方式。
5、設置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等進行設計問題。假如難度過大,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過大,失去自信心,認為思考和不思考的結果都一樣;反之,也不利于學生進步。這兩類難易程度的問題,不僅嚴重降低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會影響歷史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有層次和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逐漸使學生的狀態由不懂轉變為懂,感知新知識,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提出相應難度的問題,使得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努力回答出來,而且得到提高。這樣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可以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另外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加,有助于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始終保持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渴望和興趣,學的輕松、有效而愉快。
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完成教學目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如何更好、有效地提問,充分地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仍需要我們多多摸索。
參考文獻
[1] 周興.淺談歷史課堂提問的策略[J].北京:教育教學論文集,2010(2):46-51.
[2] 劉志軍.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