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志 軍,朱 衛 平,陳 圣 迪
(1.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上海市201306;2.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航空運輸學院,上海市201620)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研究
高 志 軍1,朱 衛 平2,陳 圣 迪1
(1.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上海市201306;2.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航空運輸學院,上海市201620)
對物流整合的研究經歷了從第三方物流整合到供應鏈物流整合再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過程,然而學術界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內涵、結構和思路尚模糊不清。在對第三方物流整合、供應鏈物流整合以及服務供應鏈整合等理論梳理的基礎上,可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進行規定,并從基礎、運作、管理和戰略四個層面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結構模型。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產品供應鏈整合的一部分,更關注物流能力整合、價值流整合與關系整合。在此基礎上,依據整合前因、整合過程、整合程度和整合結果的邏輯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分析框架。我國物流企業應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獨占思維轉變為整合思維,確定供應鏈戰略,加強信息共享和流程協調,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上服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整合模型;綜合分析框架
21世紀是服務經濟的時代,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服務業的規?;?、網絡化和品牌化經營是中國服務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產品服務化和服務外包的不斷增長以及相關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為服務供應鏈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作為一類典型的服務供應鏈,近年來物流服務供應鏈(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對物流服務供應鏈的認識仍然存在不足,大部分物流企業仍然將其物流運作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需求方之間的關聯割裂開來,缺乏網絡協同觀念和整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物流企業的網絡化及其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快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制造業物流外包促進了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轉變,并推動了物流整合(Logistics Integration)研究的不斷深化。國內外學術界對物流整合的研究已經從第三方物流整合(3PL Integration)的角度,逐步發展到供應鏈物流整合(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ion)的角度,并進一步發展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的角度。
對第三方物流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研究第三方物流整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認為第三方物流整合可提高企業績效,幫助企業獲取競爭優勢[2-3],企業特征[4]、環境不確定性[5]等會對該關系產生調節作用;二是研究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前因,認為依賴[6]、信任[7]、關系承諾[8]等都是第三方物流整合的重要前置因素。
對供應鏈物流整合的研究主要包含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供應鏈物流整合是供應鏈整合的一部分。阿圖爾·維爾切克(Artur ?wierczek)[9]提出供應鏈整合包括物流整合、信息流整合和資金流整合;弗林(Flynn)等[10]提出供應鏈整合包括供應商整合、客戶整合和內部整合,其中供應鏈物流整合蘊含在供應商整合之中。這些關于供應鏈物流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應鏈企業在物流方面的縱向合作,是供應鏈整合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供應鏈物流整合包括供應鏈物流網絡整合和供應鏈物流資源整合。陳建華、馬士華[11]構建了基于集配中心的供應鏈物流網絡整合方式;劉安業、王要武[12]研究了建筑供應鏈的物流資源整合,提出構建物流聯盟是一種重要的物流資源整合模式。
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和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兩個方面。從服務供應鏈整合的角度看,服務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架構包括網絡配置、管理過程與管理組件三個要素[13],基于這三個要素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模型,如艾拉姆等(Ellram et al)[14]、蘭伯特等(Lambert et al)[15]、克羅克斯頓等(Croxton et al)[16]、巴爾塔格魯等(Baltacioglu Ada et al)[17]、約翰遜和曼娜(Johnson&Mena)[18]、林勇等(Lin Y et al)[19]提出的服務供應鏈管理的五個概念模型,在管理過程方面,信息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商關系管理和需求管理等已經達成了共識。國內學者認為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以“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服務集成商→物流服務需求方”為基本結構的嶄新管理模式[20-21,1]。這意味著服務供應鏈整合必然包括客戶整合與供應商整合。因此,在參考供應鏈整合理論的基礎上,簡兆權等[22]認為,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前因是市場導向和交易成本,并將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維度劃分為供應商整合、內部整合和客戶整合。從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的角度看,李鳳廷等[23]提出糧食供應鏈整合存在鏈的合作、鏈的協調和鏈的協同三種整合程度,從本質上講,協調是整合的一種類型。目前關于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的研究主要包括二級或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在二級協調方面,劉偉華等(Liu W et al)[24]研究了在需求更新條件下二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物流服務能力訂購策略的協調機制;劉偉華等(Liu W et al)[25]基于累積前景理論研究了二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訂單分配協調問題;崔愛平、劉偉[26]基于期權契約研究了二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調機制。在三級協調方面,朱衛平等[27]研究了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調;劉三紅等[28]、高志軍等[29]研究了客戶企業獎懲下的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質量與安全激勵協調;劉偉華等[30-31]研究了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收益共享協調和任務分配協調。因此,無論是二級協調還是三級協調,基本都專注于物流服務供應鏈中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整合,卻忽視了客戶整合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術界對物流整合的研究經歷了從第三方物流整合到供應鏈物流整合再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過程,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模型、整合動因、整合過程、整合程度以及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與供應鏈整合之間的異同等方面更鮮有成果。鑒于此,本文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界定與概括,從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四個層次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模型,并以供應鏈整合作為對比對象,歸納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從整合的前因、過程、程度和結果四個方面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分析框架,并對物流企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供應鏈整合是供應鏈管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思想。供應鏈整合是成員企業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過程,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運營整合以及外部客戶與供應商的整合,也有人認為包括供應鏈的強度整合與跨度整合。當前學者對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從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RBV)的視角來看,企業在供應鏈整合過程中能夠開發出獨特的能力和優勢,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和更好的企業績效[32]。從關系觀(Relational View,RV)的視角來看,戰略性資源可以來源于組織間層面,通過供應鏈整合獲得的競爭優勢依賴于組織間關系租金的產生[33]。從知識基礎觀(Knowledge-based View,KBV)的視角來看,供應鏈整合可以有效利用跨越供應鏈中組織邊界的有價值信息交流所形成的知識資源[34]。從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SET)的視角來看,關系治理機制(如信任和承諾等)能夠幫助供應鏈成員完成更高程度的整合[35]。從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TCE)的視角看,供應鏈整合能夠幫助企業減少交易成本,實施保障機制規避機會主義行為,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是考慮選擇組織間治理形式的重要因素[36]。從信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IPT)的視角來看,不斷增加的信息流和信息質量能夠引導決策者改善企業績效,并且對供應鏈績效具有積極的影響[37]。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供應鏈整合,既拓寬了供應鏈整合的研究思路,同時也為研究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提供了借鑒,為整合要素的分析提供了有益參考。
盡管大量學者對供應鏈整合進行了系統研究,但鮮有學者研究服務供應鏈整合。李紅[38]認為,服務供應鏈整合要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簡兆權等[22]認為,服務供應鏈整合是以服務為主導,以服務集成商為核心,對供應鏈上的服務提供商、服務集成商以及顧客的資源、能力、知識和流程等進行整合,同時由服務集成商承擔各要素和環節的整合與管理任務,以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和價值流的順暢流通,最終提高服務供應鏈績效。但在二人的定義中,這“五流”中的物流值得商榷,因為在服務供應鏈上只存在服務流而不存在物流,服務供應鏈為產品供應鏈提供集成化服務,而物品作為承載集成化服務的載體,物的流動存在于產品供應鏈中,而不存在于服務供應鏈中。雖然這兩種定義存在一定問題,但仍然能為研究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提供重要參考。
本文依據史蒂文斯(Stevens)[39]提出的供應鏈整合三層級視角,即戰略、戰術和運作,結合李紅和簡兆權對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定義,參考供應鏈整合的相關研究視角,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做出如下規定: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以利益趨同為基礎,以物流集成商為核心,對供應鏈上的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集成商和客戶的戰略、計劃與控制、組織、過程、資源、知識、關系、信息和資金等要素在戰略、管理和運作三個層次上進行整合,同時由物流集成商承擔各物流要素和環節的集成與管理職能,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并最終實現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組織間關系、改善物流服務質量、提高物流服務績效的效果。
根據上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定義,可以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包含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四個層次,每個層級都包含了一個或多個整合要素。

圖1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結構模型[40]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基礎是利益趨同(Ben?efit Alignment),利益趨同也是觸發物流服務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其他所有相關活動和維持供應鏈可持續性的基礎。企業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取決于成員之間的共贏合作關系。利益趨同的實現,一方面需要簽訂一個正式協議,通過協議確定物流服務供應鏈中每個企業的義務和責任,建立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實現供應鏈網絡中的風險、成本和獎勵的合理分攤與分配。另一方面要基于情感承諾、規范承諾和持續承諾維持物流服務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長期與穩定關系。
運作層面的整合主要包括資源、流程和關系的整合,以及服務、知識、信息、資金和價值的整合。資源整合(Resource Integration)在物流服務供應鏈中更多關注的是物流能力的整合,物流集成商的資源整合過程包括資源識取和資源配用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括識別資源和獲取資源,后一階段關注于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在前一階段中,物流集成商如何選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如何獲取其資源,是該階段工作的重點;在后一階段,物流集成商如何配置和使用物流提供商所提供的物流資源,實現物流的時空價值,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流程整合(Process Integration)反映物流集成商、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之間保持行動一致性的程度,服務于雙方共同的利益。流程整合主要包括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層面的流程整合與客戶層面的流程整合,其目的是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內部成員之間的無縫鏈接。關系整合(Relationship Integration)反映了物流服務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基于依賴、信任和承諾所形成的穩定關系,有利于促進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提升。物流服務供應鏈上存在服務流、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價值流,這“五流”合一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運作的協調程度,也反映物流服務供應鏈運作的績效情況。服務流整合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上服務傳遞效率的高低,知識流整合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物流創新程度的高低,信息流整合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上信息交換程度的高低,資金流整合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現金流的充裕程度,價值流的整合決定著物流服務供應鏈價值增值程度的高低。
管理層面的整合包括物流服務供應鏈中的組織整合和計劃與控制整合。這部分整合在企業組織結構中處于中間層面,起著連接戰略層和運作層的作用,是這兩個層次中間的緩沖地帶。
物流服務供應鏈的高效率運作需要跨越組織層級構建多方合作的工作關系,流程整合需要通過物流服務供應鏈成員之間的跨組織工作團隊和日常交流來實現。組織整合能夠使跨組織的商業流程實現功能性協同,并改進組織結構來適應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在此過程中,文化和態度是不可低估的要素。其中,企業文化的兼容性對物流服務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保持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可能導致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潛在沖突。
計劃和控制整合位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模型的更高層次,主要包括協作預測、計劃、控制、績效評估和風險管理等活動。計劃和控制整合的目標是平衡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的供給和需求關系,以保證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均衡有序運作。整合計劃和控制活動是以物流服務供應鏈成員的決策權力分配為基礎的,在物流服務供應鏈中,物流集成商作為主導企業,依托物流供給與需求關系,聯合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進行預測、計劃、控制、風險管理和績效評估等管理活動,在此基礎上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平穩性運作。
戰略層面整合是指企業長期戰略目標和戰略愿景、協同戰略投資計劃、能力和實施計劃以及相關實施項目的交流活動。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戰略層面整合,是指物流集成商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之間基于調整和安排所形成的一個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的戰略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取得戰略協同影響的動態過程。物流服務供應鏈上長期合作和可信賴公司的存在使戰略層面整合成為必然,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戰略層面整合主要包括物流集成商、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之間的使命與目標整合、總體戰略整合、經營戰略整合以及職能戰略整合。使命與目標整合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先導戰略,總體戰略整合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指導方針,經營戰略整合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保障機制,職能戰略整合是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執行基礎。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利益趨同是物流集成商推進戰略、管理和運作層面整合以及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基礎。戰略層面整合指導管理和運作層面的整合活動,同時成功的管理和運作整合也會促進戰略層面整合。服務、知識、信息、資金和價值的整合能夠確保資源合理分配并整合組織間商業流程,整合流程的輸出是顧客滿意、關系聯結、物流價值增值、信息反饋、知識累積和資金收益。組織整合依賴于整合流程和物流服務供應鏈的計劃與控制機制,計劃和控制既是管理活動的一部分,也是整合組織功能的一部分,同時也有助于促進物流服務供應鏈上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知識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
物流服務供應鏈與產品供應鏈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物流服務供應鏈具有如下特征:物流服務供應鏈是產品供應鏈的一條子供應鏈;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一條物流能力鏈;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一條增值服務鏈。正是由于這些特征的存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也與產品供應鏈整合存在一定的差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產品供應鏈整合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物流能力整合、價值流整合與關系整合。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物流集成商對供應鏈內、外部的戰略、管理和運作進行動態整合的過程。對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我們需要分析整合的前因是什么,整合的要素有哪些,整合的過程如何,整合能夠達到什么程度,整合的結果如何等。本文依托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內涵與結構,提出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分析框架,將整合的前因、整合的過程、整合的程度以及整合的結果有機聯系在一起(如圖2所示)。在該框架中,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前因和過程位于模型的左半部分,是對戰略層、管理層、運作層和基礎層進行交互整合。整合的程度和結果位于模型的右半部分,描述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過程和整合層次的績效結果。

圖2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分析框架
已有部分學者對供應鏈整合的動因進行了探討,簡兆權等[22]將供應鏈整合的動因歸納為降低交易成本、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等。趙亞蕊[41]將供應鏈整合的誘因歸納為降低交易成本、資源依賴、規避不確定性、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等。物流集成商通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獲取能力、資源、知識、信息、關系等以降低成本,并通過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規避運作風險和不確定性。鑒于此,我們認為從成本、信息、風險和競爭等方面分析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前因是可行的。本文從市場導向、交易成本、信息不確定性等方面來探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動因。
第一,市場導向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一個動因。在物流服務供應鏈中,顧客需求不再是某種形式的產品,而是更廣義的“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由于物流服務具有無形性、異質性、易逝性和不可儲存性等特點,物流服務不能被保存、轉售或者退回,也無法進行“庫存”,這決定了物流服務供應鏈需要通過完全拉動市場反應的模式來運營,物流企業需要隨時儲備大量的物流能力。然而,大部分物流企業屬于輕資產型的物流企業,所需要的物流能力需要通過契約等方式與其他企業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來獲取。因此,物流服務的特點決定了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市場驅動模式,物流企業的輕資產屬性決定了物流能力的整合性,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市場導向下的物流資源與能力的整合。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過程中,顧客的需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也決定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是需求驅動型的供應鏈,是以顧客需求為前提和導向的。市場導向可以劃分為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和跨部門協作三個維度,顧客導向要求物流集成商通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向顧客提供集成化的物流服務,競爭者導向要求物流集成商通過整合提升競爭能力,跨部門協作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保證。市場導向要求物流集成商通過與顧客、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互動來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從這個層次上講,市場導向可以看作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一個動因。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又一個動因。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是影響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當三者變量程度較低時,較低的機會主義風險和完整的契約使市場成為有效的協調手段;當三個變量程度較高時,企業的出現會更具有優勢。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和契約的不完全性,導致組織更傾向于自愿建立和維持長期的合作關系,于是就形成了威廉姆斯所謂的中間性組織。物流服務供應鏈正是這樣一種類型的中間性組織,通過信息共享和相互信任來降低交易成本、協調成本和機會主義風險。而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恰好是不完全契約下的一種治理結構,是市場交易行為的一種補充,對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一定的意義。因此,降低交易成本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一個動因。
第三,信息不確定性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另一個動因。信息不確定性理論認為,管理者由于難以獲取必要的決策信息從而導致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做出決策,容易產生決策失誤的風險,以至于無法改變外部環境對組織的影響。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是導致物流企業產生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有助于解決物流服務供應鏈內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物流服務供應鏈牛鞭效應。因此,為了克服物流服務供應鏈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競爭、風險不確定性等問題,實施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規避不確定性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第一,物流集成商供應鏈戰略的制定。物流集成商是物流服務供應鏈的主導企業,決定著供應鏈戰略的制定。在物流集成商的領導以及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客戶企業存在合作意愿的條件下,基于物流供給與需求關系的合作驅使供應鏈戰略應運而生。物流集成商供應鏈戰略管理包括物流資源的采購與獲取、物流資源整合、物流資源配用等,物流集成商的戰略定位、核心價值決定著供應鏈戰略的差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必須以物流集成商為主導,對企業內部以及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客戶在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等層面進行整合。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既要遵循供應鏈戰略設計的目標與原則,又要考慮供應鏈上不同企業在結構、文化和風險等方面的適應性和兼容性。
第二,物流集成商的內部整合。內部整合是指物流集成商在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等層面進行的企業內部要素的整合。對內部整合來說,如何基于不同功能單元在物流集成商內部執行的工作聯結成一個緊密無縫的流程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鑒于此,在物流集成商內部推行跨部門會議、標準化運作、簡單化改進和服從性行政程序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跨部門會議協調物流集成商內部各部門行動的一致性,通過標準化運作提高物流服務的效率,通過簡單化改進推動物流服務流程的優化,通過服從性行政程序提高行政部門的服務效率。因此,通過物流集成商內部在戰略、管理、運作等層面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可實現內部協同效應。
第三,物流服務供應鏈外部整合。物流服務供應鏈外部整合是指物流集成商與上游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下游客戶企業之間在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層面要素的整合。物流服務供應鏈外部整合主要通過信息整合、流程協調以及組織互聯三個維度來實現。通過信息整合,物流服務供應鏈成員分享物流市場需求、物流資源狀態、能力計劃、需求預測等信息,同時還可以調整和預測物流能力訂購計劃。通過流程協調優化物流服務運作過程,提高物流服務運作效率,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的穩定性。通過組織互聯提高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配合的適應能力,保證整合過程中各成員之間行動的一致性,其中跨組織的信息溝通渠道和貫穿供應鏈的績效評估是整合的保障。
根據李鳳廷等[23]的研究,供應鏈成員之間競爭與合作的程度將從零和競爭逐步演化為合作、協調和協同。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程度正是企業競合關系不斷演進的反映。鑒于此,本文將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程度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鏈的合作、鏈的協調和鏈的協同。
第一,鏈的合作發生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低級階段,是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一種自發行為。在物流市場中,第三方物流大多屬于輕資產型物流企業,固定資產比例相對較低,為了維持物流項目的正常進行,通常會向運輸企業、倉儲企業等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尋求合作,這種合作僅僅是供需不平衡驅動下的自發行為。因此,鏈的合作一般發生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低級階段,但卻是物流企業從零和競爭轉化為合作關系的必經階段。
第二,鏈的協調發生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中級階段,是在物流服務供應鏈合作的基礎上構建一定的保障機制所導致的。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初期,由于物流服務供應鏈受到信息不完全、需求不確定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節點企業都是基于自身實際進行決策的,缺乏對供應鏈的整體考慮,極易導致物流服務供應鏈及其節點成員的收益受損。因此,需要通過構建供應鏈契約來協調供應鏈,通過制度、流程和文化方面的兼容,以持續不斷的溝通與互動機制來保障供應鏈的成員之間在戰略、管理和運作層面的協調。
第三,鏈的協同發生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高級階段,是在物流服務供應鏈協調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組織間關系,通過在戰略、管理與運作層面的互動,進而形成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常規慣例和程序,在吸收嵌入其中的資源基礎上,鏈上節點企業共同創造價值,這種共同性又強化了物流服務供應鏈的信任,構建良性循環機制,最終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同。因此,鏈的協同強調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互惠、依賴和承諾機制,這種協同是在協調收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系協同,更強調的是基于組織間關系的精神協同。
綜上所述,從鏈的合作到鏈的協調,再到鏈的協同,體現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程度的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整合的難度也不斷加大。由于物流服務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的關注點、所處的競爭環境、資源狀況、管理能力、企業文化與倫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戰略、整合的層次也不盡相同,所能達到的整合程度也不同,最終所得到的整合績效結果也存在差異。
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取得整合后的協同效應以及各節點企業績效的提升。第一,從物流服務供應鏈整體性視角來看,整合程度從鏈的合作到鏈的協調,再到鏈的協同,反映了節點企業的狀態是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突出了整合要素之間的積極相干能力,強化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過程中不同層次結構要素的協調與合作的性質,體現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提升。第二,從物流集成商的視角來看,通過整合獲取了上游企業的物流資源,彌補了自身物流資源的不足,提升了企業的物流運作績效、競爭能力、經營績效和整體物流效率。第三,從客戶企業的視角來看,物流集成商通過資源整合提升了物流運作能力,有助于為其提供更高質量的物流服務,提升了客戶企業績效。第四,從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的視角來看,整合一方面有助于使閑置的物流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的運作收益,提升了物流運作水平,亦可以通過與物流集成商的合作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本文系統研究了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整合問題,根據我國物流企業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實際需求,提出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定義,并從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四個層面描述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結構模型,比較分析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特征。最后,依據整合動因、整合過程和整合結果的邏輯構建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綜合分析框架,有助于我國物流企業服務供應鏈的構建及高效運作。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是以利益趨同為基礎,以物流集成商為核心,對供應鏈上的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集成商和客戶的戰略、計劃與控制、組織、過程、資源、知識、關系、信息和資金等要素在戰略、管理和運作三個層次上進行整合,同時由物流集成商承擔各物流要素和環節的集成與管理,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上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并最終實現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組織間關系、改善物流服務質量、提高物流服務績效的集成過程。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前因包括市場導向、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確定性等,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過程包括主導企業確定供應鏈整合戰略以及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程度主要包括鏈的合作、鏈的協調和鏈的協同。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結果主要是為了獲取整合后的協同效應及節點企業績效的提升。
當前,面對國際物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所產生的競爭壓力,為避免我國物流企業規模偏小、資本匱乏、技術落后、資源不足、標準化程度低、政策受限以及人才缺乏所導致的競爭潰敗,當務之急是出臺物流發展政策,引導我國中小物流企業走供應鏈整合之路。首先,在思維上,我國物流企業應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獨占思維轉變為整合思維。在當前中國資源稀缺的背景下,獨占思維越來越不符合中國的實際,現有企業的關注點已逐漸從資源和能力的稀缺性獨自占有轉變為通過對普通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利用,這種思維就是整合思維。在整合思維方式下,一方面,物流企業應充分考慮利用“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市場資源;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可以采用共享經濟模式,實現物流資源從獨占到共享。其次,在戰略上,我國物流企業要樹立供應鏈戰略,利用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發展自己。物流企業一方面要和客戶供應鏈之間構建戰略關系,以便長期持續地為客戶提供集成化物流服務;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客戶企業,物流企業需要構建物流服務供應鏈,通過整合物流資源實現能力提升。再次,在管理上,我國物流企業要加強信息共享和流程協調。物流服務供應鏈是物流企業整合資源的一種重要形式,物流集成商通過組織整合加強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計劃與控制整合實現物流服務的流程協調。最后,在運作上,我國物流企業應通過不斷的資源整合、流程優化以及關系強化實現物流服務供應鏈上服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
[1]崔愛平,劉偉.LSSC基本理論框架[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8(1):1-6.
[2]ZHAO X,HUO B,et al.The impact of 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customers in a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2008(3):368-388.
[3]宋華,陳金亮.服務供應鏈中服務集成商競爭優勢影響因素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1):296-300.
[4]儲昭昉,鄧蕾.第三方物流整合對績效影響:企業特征的調節效應的實證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5(4):580-591.
[5]吳星星.組織間信任對TPL整合和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16.
[6]王強,儲昭昉.依賴、信任和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及其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2):133-145.
[7]羅力,劉晨,趙先德,等.信任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績效的影響[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5(3):74-80,92.
[8]劉晨,羅力,霍寶鋒,趙先德,等.3PL整合:關系因素與運營結果[J].管理科學,2014(6):1-11.
[9]Artur ?wierczek.The“snowball effect”in the transmission of disruptions in supply chai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3):1002-1038.
[10]FLYNN B,HUO B,ZHAO X.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2010(1):58-71.
[11]陳建華,馬士華.基于集配中心的供應鏈物流整合方式[J].當代經濟管理,2006(4):33-37.
[12]劉安業,王要武.基于建筑供應鏈的物流資源整合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4):121-124.
[13]宋華.服務供應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3-44.
[14]ELLRAM L M,TATE W L,BILLINGTON C.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global review of purchas?ing&supply,2004(4):17-32.
[15]LAMBERT D M,COOPER M C.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2):1-19.
[16]CROXTON K L,GARCIA-DASTUGUE S J,LAMBERT D M,et al.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2):13-36.
[17]BALTACIOGLU T,ADA E,KAPLAN M D,YURT O,KAPLAN Y C.A new framework for service supply chain[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7(2):105-124.
[18]JOHNSON M,MENA C.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servitised products:a muliti-industry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27-39.
[19]LIN Y,SHI Y,ZHOU L.Service supply chain:nature,evolution,and operationalimplications[C].Proceedings AISC(DET)66,2009:1189-1204.
[20]田宇.物流服務供應鏈構建中的供應商選擇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5):49-53.
[21]閆秀霞,孫林巖,王侃昌.物流服務供應鏈模式特性及其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5(11):969-973.
[22]簡兆權,李雷,柳儀.服務供應鏈整合及其對服務創新影響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37-46.
[23]李鳳廷,侯云先.糧食供應鏈整合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1):5-12.
[24]LIU W,LIU X,LI X.The two-stage batch ordering strate?gy of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with demand upd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5(8):65-89.
[25]LIU W,LIU C,GE M.An order allocation model for the two-echel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based on 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J].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13(19):39-48.
[26]崔愛平,劉偉.物流服務供應鏈中基于期權契約的能力協調[J].中國管理科學,2009(2):59-65.
[27]朱衛平,劉偉,高志軍.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能力協調[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12(2):26-32.
[28]劉三紅,肖序,周志方.融合與創新:傳統會計中物質流成本會計的導入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23-128.
[29]高志軍,劉偉,朱衛平,徐旭.客戶企業獎懲下的LSSC安全和質量激勵[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12(3):46-51.
[30]劉偉華.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最優收益共享系數確定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5):811-816.
[31]劉偉華,曲思源,鐘石泉.隨機環境下的三級物流服務供應鏈任務分配[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2(2):45-53.
[32]CHEN H,DAUGHERTY P J,ROATH A S.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supply chain process integr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9(1):63-84.
[33]DEVERAJ S,KRAJEWSKI L,WEI J C.Impact of ebusi?ness technologies o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The role of produc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0):1199-1216.
[34]PAULRAJ A,LADO A A,CHEN I J.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relational competency,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in collaborativ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1):45-64.
[35]NYAGA G N,WHIPPLE J M,LYNCH D F.Examin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o buyer and supplier 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differ?[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12):101-114.
[36]LEE G J.Employee flow as an integrated and qualitative system:impact on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2010(7):1-28.
[37]WONG C Y,BOON-ITT S,WONG C.The contingenc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9):604-615.
[38]李紅.服務供應鏈運營管理分析[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3-47.
[39]STEVENS G 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materials management,1989(8):3-8.
[40]Cunlu Zhang,Angappa Gunasekaran,William Yu,Chung Wang.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Benc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6):1141-1157.
[41]趙亞蕊.國外供應鏈整合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1):24-31.
責任編輯:方程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ogistics integr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that from third party logistics(TPL)integration to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ion and logistics service supplies chain integration.However,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integration path of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integration are still unclear.On the basis of TPL integration,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theory,the definition of LSSC integration is put forward,and then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model of LSSC integration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ndation,operation,management and strategy,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SSC integration s analyzed.LSSC integration is a part of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compared to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LSSC integr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logistics capability,value flow and relationship integration.And the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logic of integration antecedents,process,degree and results.At last,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the suggestion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First of all,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change their thinking mode,change from traditional exclusive thinking to integrated thinking.Secondly,in terms of strategy,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set up the supply chain strategy and integrate themselves with the LSSC.Thirdly,in terms of management,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ocess coordination.Finally,in terms of operation,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uch five flows as service flow,information flow,capital flow,information flow and value flow through continuous resources integration,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strengthening.
Key words:LSSC integration;integration model;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amework
Research 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GAO Zhi-jun1,ZHU Wei-ping2and CHEN Sheng-di1
(1.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01620,China)
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7)10-0046-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10.006
高志軍,朱衛平,陳圣迪.物流服務供應鏈整合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7(10):46-54.
2017-08-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第三方物流嵌入全球供應鏈的動因、作用與協同管理機制研究”(15CJY057)
高志軍(1983-),男,河南省魯山縣人,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理論與方法;朱衛平(1978-),男,江蘇省常州市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航空運輸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服務供應鏈;陳圣迪(1985-),女,上海市人,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物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