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玉俠
適宜把握教學中師幼互動的節奏
文 李玉俠
遵循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教學活動的設計、內容、組織、策略與評價都應基于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特質,適當把握教學師幼互動的節奏,理性走出“急于求成”“偽尊重”“偽發展”“偽成長”的教學節奏誤區。
幼兒教學;師幼互動;節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課程實施要求》中指出:應遵循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策略與評價都應基于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特點。適宜把握教學中師幼互動的節奏,理性走出“急于求成”“偽尊重”“偽發展”“偽成長”的教學節奏誤區。忽視幼兒生長規律的教學不僅無效而且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教學中的設計、組織、評價都應與幼兒學習發展的速度合拍,萬物生長必須合乎自然規律,幼兒學習更是如此。
貫徹《指南》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旨在蹲下來看孩子,真正從理念、實踐和行為上去研討,無論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還是教學評價的方式,都應接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結合幼兒心理特點、教育規律、學習與發展的方式,去設計教學活動,正確解讀幼兒學習發展規律,尊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呈現的各種方式與結果。在小班“認識小雞”科學教學活動中,以前教學開始部分我們總是先提問:“小雞喜歡吃什么?”由于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不足,知識儲備量少,常常因為無人回應而讓課堂氛圍變得尷尬,幼兒有其獨特的學習節奏,只有尊重幼兒,才能正確把握教學互動的節奏。了解幼兒前知識經驗的基礎,明白新授核心經驗是什么,鞏固新經驗的方式的選擇等等都應成為教學節奏把握的要件。如課前下發《小雞我們的朋友》調查表,讓幼兒、家長,同伴、教師共同搜集關于小雞的信息,包括外形結構、生活習性、喂養方式等,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搜集、理解、學習、探索與解決問題,小雞喜歡吃什么的答案自然就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來。
適宜把握教學互動中的節奏,想方設法將教學中的節奏與幼兒學習發展速度相適應,使之和諧。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中互動節奏的把握,教師必須站在孩子的視角,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反思心態,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角,觀察多長時間,用什么方式觀察,用什么手段記錄,用哪種方式去理解等等都是孩子們說了算,在征求孩子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再去設計、組織與評價。孩子需要什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為幼兒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分層教育目標、多樣組織形式,綜合地跟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方式。有效地調整活動目標、內容、方案、步驟與方法等,這樣才能適宜把握教學中雙方的和諧節奏,否則就會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觀察、探索、發現與思考,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時間、空間和信息,包括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積極鼓勵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比較、猜想、操作、實驗、驗證,充分利用生活與學習的機會,自己不斷積累、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并運用于新經驗的學習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哪怕是“錯誤的”想法,也應鼓勵幼兒自己去印證。過程中,允許孩子“犯錯誤”“偷懶”“無聊”甚至是“退步”,教師和成人千萬不要急于求成,用成人認為所謂“正確”的觀點去束縛孩子的判斷,鼓勵孩子們自己去感受、發現與總結。如大班科學活動“都能站起來”,以往教師直接把觀察任務給孩子,讓幼兒被動看調查表上有什么內容,幼兒生硬地觀察,教師根本不考慮幼兒想觀察什么。當我們嘗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幼兒自己把握教學互動的節奏時,主角們紛紛興奮起來。教師提供十種物體,其中有能站起來物體,有不能站起來的物體,發給幼兒一張空白的調查表,在幼兒猜想哪些物體能站起來,哪些物體不能站起來后,孩子們通過自主觀察、比較與實驗,用自己能看懂的符號、數字、圖畫記錄他們感興趣的知識,記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孩子們在能站起來的物品旁邊打“√”,或畫“五角星”,或畫一朵小花,在不能站起來的物體旁邊畫上“×”,或涂上顏色,或畫個圈圈,也有幼兒在此物品上涂上很黑很亂的疙瘩……這就是孩子自主學習的方式與節奏。只要孩子自己高興,自己能理解,自己想辦法,都是值得呵護與贊賞的。
教師在教學互動中存在節奏問題,一般是在速度認同上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就如同成人和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邁出的一步頂孩子兩三步一樣。假如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孩子只會在后面氣喘吁吁地跟著盲目瞎跑,即使跑到終點,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沒跟上。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像平時放慢走路和說話速度以適應幼兒說話走路的速度一樣,把握教學活動中互動的節奏,才能使活動更適宜有效。以幼兒學的速度為標尺,把握教師“教”的速度,面向全體的同時,關注個體差異的適宜性的速度教學,適應每個幼兒的學習速度。只因不同的幼兒,學習與發展速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切忌生拉硬拽地扯著幼兒的“手”高控強迫幼兒跟著自己無效地“跑”。如:大班測量活動中,我就忽視了幼兒的學習速度,急于用我的想法去替代幼兒的想法與做法。不管幼兒的思考與認同,不給他們思考、探索、表達、驗證的時間,不給他們與同伴互動談論的過程,理想主義式地指望一兩個提問,幼兒就立即給出我想要的所謂的正確答案,通過一次活動就想見到立竿見影的結果。大冬天,我把孩子們帶到大操場上,讓孩子通過扔毽子活動教幼兒學習測量的方法,戶外有一塊一塊的彩色地塊,先讓幼兒扔毽子,然后提問“怎么知道你的毽子扔了多遠?”“可以數地上的磚?!薄斑€有什么別的方法嗎?”在我一再追問下,幼兒列舉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我當時很滿意這樣的教學結果,膚淺地認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已經達成了,其實,整個過程索然無味。
通過教學研究組的指正后,我當時的得意忘形變得如此尷尬。能把毽子與學習測量聯系在一起,利用游戲方式學習是很好的創意,但是問題在于沒有把握好幼兒在此教學活動中互動學習的節奏,急于通過一次活動就想達成預定目標。生硬地讓幼兒說出所有可能的測量方法。本來有趣的測量活動變得煩悶無聊、無趣。實踐證明教師把幼兒帶到戶外扔毽子,幼兒非常感興趣,在扔的過程中,幼兒有可能會產生誰扔得遠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出“你們怎樣才能知道你們扔得有多遠”的關于核心經驗的問題。由于大班幼兒有較強的“競賽”心理,教師給他們提供紙和筆,讓幼兒自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測量工具與方法自然會變得多樣起來,自然就產生了“統計”的核心經驗,除了用方磚,還可以用什么作為測量工具來進行測量呢?幼兒有好奇的天性,會很自然想到用積木、木棍、鞋子、方磚等多種物體測量。工具準備水到渠成時,教師再為他們提供標準的測量工具——尺子,用幼兒學習的方式生成、組織教學活動才是適宜幼兒學習的最佳方式。不關注幼兒的學習速度,誤認為通過一次活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做法,現回想起來真是很幼稚。
在教學互動節奏的把握過程中,要把幼兒看作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有內驅需求的個體,將幼兒學習與發展看作是在一定時間內不斷漸進、發展,甚至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教師要學會“接住孩子扔過來的球”,并以適宜的節奏及時回應并“拋回給幼兒更新奇的球”的教學技能,這種雙向性的互動節奏的把握才是真正實現師幼互動的最有效途徑。這樣,幼兒學習的自主性、主體性、主動性才能得以發展。
(江蘇省徐州市朱莊中心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