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我們國家的《工會法》在修改之后明確指出,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是工會最為基本的職責,這就通過法律法規的基本形式明確了我國工會的基本職責所在。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工會怎樣才能立足于本職工作,服務于大局,加強相關的維權措施,從而保障員工的基本權益,已近成為我們國家各級工會面臨的一個新的任務。本篇文章首先討論了目前我國工會在維權道路上出現的一些問題,繼而分析了相應的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工會 維權 職能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社會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我們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勞動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工會的基本職責和使命就是維護職工的基本合法權益,想要切實做到職工權益的維護,就必須做到明確工會的組織體系、維權機制以及法律權限等因素對維權工作的影響。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加強工會維權的改革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一、目前工會維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國目前正在逐漸的調整經濟制度、社會格局以及利益結構,以往的社會關系和勞動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不過工會在依法履行其基本職能方面的能力還跟我黨的要求以及廣大職工基本的愿望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維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能充分的發揮職能
近些年來,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進,這就給工會的工作拓展出了新的領域。不過,工會在其組織結構和工作體制等方面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很多企業的工會在工作當中只是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的發揮出自身的基本職能。
(二)組織維權能力較弱
在我國的《勞動法》以及《工會法》當中對工會維護職工基本合法權益的職能有著明確的規定。不過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因為剛性條款以及相應制約手段的缺失,致使工會在維權過程中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維權渠道不通暢
工會中的一些干部因為自身缺乏應當具備的權益保護意識,當一些敏感問題發生,或者一些涉及到職工基本利益的關鍵問題出現的時候,這些干部出于種種原因,通常都不敢發聲,不敢真正維護職工的權益,導致工會的維權工作很難到位。
(四)實力欠缺
工會在實施維權工作的過程中,籌集資金的方式和渠道都比較單一,造成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這樣的情況讓工會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遭到的阻礙,讓工會維權工作的基本經濟基礎遭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五)基層工會職能欠缺
一些企業的工會由于只是擺設,在其職能和人員配備方面都遭到了嚴重的削弱,無法真正的完成對職工基本權益的維護。很多工會的干部被調離,甚至一些企業的工會組織被直接被撤銷,其他的一些兼職的工會干部則整天忙于對上級領導和會議的應付,日常工作中紛繁瑣碎,這就導致了工會的維權工作無法真正的落實到實處,顯示不出工會的基本職能。
二、解決工會維權工作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我國的相關政策指出,企業應當堅持將員工作為基本因素,工會應該依法對員工的基本權益加以維護。這也是在新的社會形勢之下,我黨和政府對于工會職能的最為基本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是廣大企業職工對工會十分熱切的期盼。怎樣才能探索出一條符合工會的基本特征,創新工會的基本工作思路,提升其維權工作的基本能力的新思路,是現在擺在企業和各級工會面前最為現實,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維權機制的完善
1堅持源頭參與。依據我國《工會法》中的相關規定,作為工會組織,應當善于堅持,精心的組織和建立起工會跟行政之間的聯席會議相關制度,繼而健全勞動關系的三方協議的基本機制,從而確保職工權益的維護在立法和決策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非常充分的體現。工會干部應該做好源頭參與和宏觀維護的強化,充分強調職工群體的民主參與權和勞動經濟權,切實貫徹職工代表大會的相關制度,將勞動關系的矛盾預警系統建設起來,從而實現對員工基本權益在源頭上和根本上的保護。
2.協調機制的設立。要將維護職工權益的專項機構成立起來,在大方向上統籌以及指導關于職工權益維護的工作。并且要將責任分工的制度也明確的建立起來,讓每個人都了解自己身上的責任和義務,具有針對性的將工作做好。設置訴求調度的相關制度,及時轉辦案件,對侵權案件在辦理進度和具體情況方面加以全程的跟蹤。設立起專案研討的制度,聯合大家共同探討職工維權重大事件的解決方法,提出疑難案件的解決機制。最后要將維權聯動制度建立起來,加強各單位工會之間的協調和溝通,集合力量來展開維權工作,從而構建出更為規范化、常態化以及全域覆蓋化的維權協調體系。
3.監督管理機制的建立。建立并健全監督保證以及制約的機制,應該把針對職工的維權工作真正融入到各級黨委的行政績效考核的內容當中,要將學習、掌握和真正實踐《工會法》當作企業干部的行政必修科目,以此來推進執法履行者的真正到位。各級黨委和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勞動法》和《工會法》之類跟職工的基本利益關系密切法律法規的學習,在學習中逐漸發現實際工作當中的問題所在,并加以及時處理。工會應該依據法律建設起民主監督的基本制度,同時要搞好群眾性的監督執法工作,從而保證法律法規在基層單位的落實。
(二)基本維權措施的強化
1雛權渠道的建立。一定要將工會維權的工作融入到整體工作的大局中研究、思考以及把握,從而打破工會跟企業行政工作相互依附的情況,逐漸推行工會主席的職業化,確立勞務關系的雙方相互支持和尊重、互惠互利以及更為穩定的基本態勢,創立起新形式的勞動關系。還應該在企業發展推動的工作上下足功夫,從而實現維護職工利益和企業發展進步的共贏,讓工會的維權工作能夠真正的取得黨委領導和企業行政部門的重視和信任,得到大家的擁護,保證工會能夠長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維權隊伍的建立。工會在維護職工基本權益的工作中,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工會干部的業務能力和基本素質有關的。激勵和培訓制度的建立是切實提高工會干部工作能力最為有效的一個手段。針對在職的工會干部要強化培訓的力度,提升他們在法律知識掌握水平和社會活動基本能力方面的技能,尤其是勞動關系協調的技能。建立起針對工會干部的保護制度,完善工會在維權工作中激勵的機制,讓工會干部能夠積極的投入到維權工作當中。
3.維護權益職能的凸顯。堅持執行將職工代表大會作為基本形式的企業職工基本權益的保障機制,逐漸推進職工巡視以及廠務公開等相關制度;②對職工的經濟權益實現保障的基本職能,積極幫助職工和用人單位之間簽訂勞務合同,代表全體職工跟企業簽訂相應的集體合同、工資協議以及勞動安全衛生合同;③積極幫助經濟較為困難的職工實現再就業、基本生活以及子女教育等;④落實勞動關系的協調職能,從而充分地發揮出行業性和區域性的爭議調解作用。以各種渠道積極的履行好自身的職能,從而維護好職工的基本權益。
4.維權新途徑的探索。工會所具備的基本性質就決定了工會在經濟、行政以及法律等方面可調配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在職能方面通常都比較分散,并且采取的手段也不是很有力度。將廣大職工的基本權益維護好,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基本工程,必須要在黨和企業共同的努力之下,才有可能真正把維權工作落實到實處。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工會必須要加強跟各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與力量充分整合起來,形成社會化的維權新格局。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的時候,工會對職工權益的維護是責無旁貸的,想要我國的社會經濟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工會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工會必須要堅持自身維權的基本職能,切實提高全體工會干部的基本素質,并且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從而為維權工作創造出更為有利的條件。工會作為我們國家解決勞動關系矛盾最為核心的基本力量,對工會加強建設已經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