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多選
摘要:近年來,長豐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旅游業作為長豐發展的短板,“品牌不彰”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如何打造長豐旅游品牌,走出一條長豐旅游特色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打造;長豐縣;旅游;品牌
長豐縣,1964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置,作為合肥的北部門戶,曾經是先天不良的貧困縣、后天不足的年輕縣、旱澇頻發的多災縣、結構單一的農業縣、社會治理的重點縣。經過全縣干群的不懈努力,現已初步形成了“雙城引領、雙軸聯動”的發展格局,是省會輻射皖北的“橋頭堡”。2016年,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2016年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長豐縣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如何實現長豐縣又好又快發展,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思考。
廟算如博弈,落一子而全盤活。拉動經濟增長新動力,發展觀念必須“突圍”,發展要素需要“突破”。筆者認為:官方評選“長豐十景”,對打造縣域旅游品牌第一方陣進而再優中選優申報國家5A級景區,具有重要意義,更有助于塑造長豐旅游品牌,將成為長豐經濟騰飛的新“羽翼”與“車輪”。
一、“品牌不彰”是長豐縣發展旅游業的缺陷和短板
進入全國百強后,長豐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立足新起點,明確了“合肥國際化大都市北部門戶區、合淮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全省統籌城鄉新典范”三大定位,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實力在中部百強、全國百強不斷爭先進位的“一個率先、兩個進位”奮斗目標。夯基壘臺、積厚成勢,精準的發展定位為長豐發展插上了騰飛翅膀、提供了強勁動力。但是,旅游業作為長豐發展的短板,“品牌不彰”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
(一) 旅游資源不多。盡管坐擁享有“五湖連珠”美譽的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沖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但是沒有名山大川;盡管有擁有豐樂生態園、元一雙鳳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和崗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三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但沒有像西安兵馬俑、南京中山陵等知名度高的人文景點;盡管正著力打造100平方公里大房郢水庫上游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園區,但是畢竟還在起步階段。素享“貢鵝之鄉、草莓之都”美譽的長豐縣,吳山貢鵝、長豐草莓在全省甚至華東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除此之外,長豐縣的旅游業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縱有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縱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然而生態優美、宜居宜游的長豐縣,作為省會輻射皖北的“橋頭堡”,合淮同城化的“承接地”并沒有更好的發揮出作用。作為合肥市北部門戶,也沒有能更好地承擔起合肥主城區市民休閑、旅游、度假作用。
(二)旅游品牌積弱。雖為春秋時為蔡地,三國時曹操屯兵之地,東晉淝水之戰的絡澗前哨戰,五代十國期間,吳王楊行密建立吳國割據稱雄,但是發展成為合肥北部黃金旅游地尚需努力。大房郢水庫上游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園區成為“區域一極”也還在路上。雖有荒沛橋陸遐齡起義遺址,柘塘集袁洪漠大戰周盛傳遺跡、吳山廟起義、雙河集革命暴動故址等,但是旅游資源普遍體量偏小、相對優勢不強,歷史文化遺址雖多但成熟景點較少。
(三)旅游推廣乏力。長豐縣旅游發展起步較晚,產業不夠發達,景點規模偏小,特色不夠鮮明,和旅游先發縣區相比,獲得公眾矚目少、媒體關注少。
二、官方評選“長豐十景”,打造全市旅游品牌第一方陣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寄托著生存和希望。長豐始終堅持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精心打造宜居宜業生態環境。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大力推進了綠色城區、綠色水系、綠色廊道、綠色村鎮、綠色產業“五大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體系,著力優化生態環境體系,大力實施森林增長行動。生態保護進一步促進和優化了縣域經濟的增長。生態的保持與改善,實現了縣域經濟持續和諧發展。但是,旅游品牌的打造卻依然任重道遠。
(一)“廬陽八景”與“長豐十景”的對比情況。一是廬陽八景在清代便頗負盛名。分別是: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二是截至目前,尚無官方“公示”的“長豐十景”。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僅有博雅旅游網提供的合肥長豐縣十大旅游景點,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元一雙鳳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合肥豐樂生態園,吳山廟,伊利集團合肥工業園,雙鳳湖,吳王廟等。目前,暫無官方認可的“長豐十景”,民間網站所謂的“長豐縣十大旅游景點”也欠缺權威性和廣大群眾的認可。
(二)多地利用“十景”評選打造旅游品牌。“十景”評選易記利傳,省、市、縣三級均有評選先例。部分省(自治區)開展了“十景”評選。如,2016年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辦“美麗河北——最美旅游景區”評選活動,經過網絡投票和推選委員會評議,評選產生河北省“最美十景”。許多城市也開展了“十景”評選,而且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如天津、沈陽、成都、蕪湖等,作為縣級市的桐城市也開展了“十景”評選。
(三)官方組織評選“長豐十景”,切合當前實際及各方需要。一是切合經濟發展需要。長豐縣基礎差、底子薄、資源稟賦不優,但是短短十幾年時間,從國家貧困縣一躍成為了全國百強縣。根源是能夠準確把握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性特征,通過不斷解放思想,推動發展思路和發展舉措的大轉變,在變中求新、求快、求好。
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短板,大力發展旅游業有助于完善長豐縣經濟結構,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切合傳承歷史文脈需要。官方評選“長豐十景”,有助于加深縣域的歷史感,有利于增強長豐人民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有利于豐富“江淮要沖、吳王故里”的內涵。三是切合發展旅游產業需要。在整合資源方面,把整個長豐旅游資源放在一個棋盤上重新審視、規置,進一步做好長豐旅游的特色,推動各旅游景點明晰自身的定位,激發各旅游景點建設的內生動力。在擦亮品牌方面,把優質的旅游資源冠上“十景”的標簽,放大旅游名片的作用,充分展示長豐絢爛的自然風貌、深厚的人文風貌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引導國內外游客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感受長豐之美。在加強推廣方面,評選出的“十景”要置于聚光燈下,統一包裝宣傳,事半功倍。而且評選前的造勢,評選中的參與,都是長豐旅游業的展示、景區的宣傳。四是結合評選契機,進一步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在有條件的鄉鎮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苗木花卉、休閑旅游,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靠近合肥主城區的鄉鎮劃定重點生態保護區,積極打造合肥的后花園。
三、官方評選“長豐十景”,應把握三個環節
(一)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發動并重。縣委分管領導牽頭,縣委宣傳部門、縣旅游局主辦,縣直新聞單位承辦,有關企業協辦。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開放式征集評選,邀請包括廣大網民在內的社會公眾參與,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方向、社會力量主推進程原則,堅持群眾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相結合的原則,力求群眾公認、專家認同、社會滿意。
(二)堅持推薦評選與建設宣傳并重。征集候選景點以群眾推薦和單位推薦相結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放大,結合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綜合確定。同時,以評選為契機,全縣各景點組織開展打造旅游品牌建設。
(三)堅持產業導向與審美情趣并重。一是資源稟賦高,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大,具有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景點,在某一方面代表城市底蘊與形象。重點考慮規模體量較大、游覽內容較多、對周邊及遠程市場有較強輻射力的景點。
(作者單位:中共長豐縣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1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