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瑞東
摘要:歷史文化街區在現代的城市生活中依然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龐大工程。當前,重視微改造,精準發力,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
現代建筑的大量侵襲,舊時代的城市建筑似乎相形見絀,被忽視、被強拆、被抹去,成為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的犧牲品。“保護”,一般指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等文化遺產及其景觀環境的改善、修復和控制。“活化”是指發揮老建筑最大的歷史價值,借此宣傳其相對應時代的歷史文化資源,提高大眾保護老建筑的意識,是創新的保護,激活城市的生命力。
廣州是1982年我國第一批公布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200多年歷史,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城市格局和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是千年商都、南國明珠。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龐大工程。當前,重視微改造,精準發力,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有效途徑。
歷史文化街區不同于一些建筑仿古的城市老街,歷史文化街區需要具備一定比例的歷史遺跡。這些遺跡往往都攜帶著城市真實的歷史信息,反映出城市在某一時期的歷史特點,使得城市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歷史韻味。隨著認識的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已經開始從建筑向空間轉變,建筑群落的布局、歷史景觀的打造、人居環境的修復等都成為保護的重要議題。顯而易見,歷史文化街區在現代的城市生活中依然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它所承載的社區應當依舊是充滿活力的,在記載城市過去的同時延續著城市的未來,源遠流長。
一、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具有文物遺存、古建筑成片、歷史風貌完整兼具一定規模的區域。歷史文化街區賦存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在保護名城肌理,延續城市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州有歷史文化街區26處。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內,其中越秀區有9處,荔灣區有13處,分別約占全市的35%和50%;另外海珠區有3處,黃埔區有1處。廣州在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前提下,需要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再利用,要用活化來喚醒記憶、傳承歷史,用活化來打造歷史街區品牌,使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面與新業態的調整、“文商旅”的融合等同步發展。
《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初次劃定了廣州的歷史城區范圍,明確了受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20.39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26片歷史文化街區、19片歷史風貌區、93個歷史村鎮、40條騎樓街、7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布了《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已認定被保護歷史建筑兩批共478處,實現了廣州歷史建筑保護零的突破。開展了首次全市文化遺產普查,一批優秀歷史建筑在普查中進入保護名單。設立了“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自2015年起政府每年投入6000萬元用于文物保護工作。廣州市人大審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將名城保護的范圍覆蓋了文物、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名鎮名村等領域,政府將投入資金用于保護歷史建筑。逐步完善了管理運行機制,市、區、街三級聯動管理機制初步形成。開始注重公眾參與,聽證協商,關注市民權益,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廣州市重大民生決策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制度(試行)》。
考察廣州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們的建造工藝,另一方面又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時代的建筑風采與建筑文化,其中蘊含著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資源,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城市建筑藝術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是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原有建筑設施不能滿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部分建筑年久失修、質量欠佳,由建筑圍合形成的傳統空間肌理受到現代城市肌理的侵蝕,需進行改造與更新。
從整體上看,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街區承載的功能較為單一、業態簡單、缺乏特色,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基本需求;街區的交通組織不夠流暢,道路兩邊的建筑布局較為緊蹙,步行空間狹小;街區景觀破壞嚴重,無法形成讓人駐足停留的景觀節點,不能體現和還原當地的歷史風貌;街區的基礎配套設施較差。破敗與沒落令人唏噓。而且由于區域廣闊、發展不同步,歷史建筑權屬部門眾多、管理分散、產權復雜,活化利用周期長,見效慢,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活化等各項工作存在一定問題。
二、對待歷史文化街區的兩種模式
對待傳統城市空間,存在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不顧傳統空間的文化價值,全部拆除之后進行所謂的三通一平,在舊址上重新建立現代化的城區。這種做法雖然能夠節省成本,大大減少開發難度,但是對文化的漠視和抹殺是十分殘酷的。這種拆真建假的操作,產生的后果是過于商業化和紳士化,失去市井生活,呈現出碎片化、孤島化。另一種則采取保守的方法,將古城區看成文物一樣保護下來,即使是更新也要求修舊如舊。這種開發模式,雖然將古城區保護了下來,卻是不可持續的方法。因為沒有經濟的支持,政府和個別的保護單位沒有能力維持偌大的一個低經濟效益的城區的持續存在。因此,必須對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予以清醒的認識、準確定位,合理地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尋求保護與發展的共生之路。
三、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的思路
廣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是一項社會和媒體關注度高、各方面訴求多元、矛盾利益集中的工作,需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需要結合創建“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謀定而后動。在市、區“共編、共用、共管”的管理模式下,要摸清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家底”,重視微改造,精準發力,通過以點帶面,加強歷史建筑的精細化管理,切實保護廣州歷史風貌和城市記憶,以小步快跑的漸進方式對廣州歷史建筑進行動態保護與活化利用。endprint
一是重視針對歷史建筑個案進行具體指引和技術服務。
歷史文化街區的組成細胞是歷史建筑。廣州歷史建筑中,居住類建筑數量最大,占總體80%左右,若以現狀功能論,為居住功能的更超過90%,私有產權情況占總數70%以上,歷史建筑保護問題復雜,保護、修繕工作可控度較低。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學習借鑒其他城市發展和管理的先進經驗,結合廣州自身的實踐,重點開展重要景觀地段的建筑設計提升工作,對歷史建筑高度、色彩、風格等進行引導與控制,強調精細化設計、精細化管理,強化廣州的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內涵,延續地域文化特征和元素。對歷史建筑物使用者提供歷史建筑日常維護、修繕的技術和政策支持,確定歷史建筑修繕、維護、利用程序,合理引導歷史建筑的日常維護、修繕和活化利用。通過微改造、個案修繕來促進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帶動街區的整體活化。
二是引入商業運作,盤活歷史文化資源,營造街區文化氛圍。
歷史文化并不排斥商業運作,引入商業運作,可實現一定的經濟回報。可以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民間手工藝、老字號,吸引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入駐歷史文化街區,也可以引進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供發展空間、打造文化品牌,引導歷史文化街區傳統商業升級發展。如我們的新河浦逵園、紅專廠、太古倉等利用舊房屋、廠房、倉庫等,這類小、微企業的繁榮發展,既保護了歷史建筑和風貌,也豐富城市的文化景觀,迎合了產業調整,使整個歷史街區得到活化和有效利用,成為“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是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試點。
選取條件成熟的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活化利用的試點,落實實施主體和資金,重點修繕建筑遺產、提升公共空間,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品牌。優先開展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試點的城市更新項目。通過城市更新項目活化歷史文化街區,對試點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統籌整合,進行宣傳推廣和產品的打造,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構建“文商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文化體系。
四是拓展融資渠道,尋求多樣化的政府-社會-市場合作共贏方式。
加大政府投入,政策扶持。如在財政預算中設立歷史建筑專項維修資金,或為歷史文化街區居民提供“改善居住計劃”性質、“保護手工業和小商業基金”性質的財政補貼,鼓勵私人修繕歷史建筑,使歷史建筑的文化功能得以延續,歷史街區經濟活力得以重振。加強宣傳,鼓勵并引導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除了政府為主導的投入外,還應鼓勵社會資本大規模融入。可通過市、區共同出資、邀請社會資本加入的方式,成立混合型項目建設公司,負責項目投資運營,通過市場運作,增強土地與物業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完善社會捐贈機制,發動全社會參與。如籌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公益基金”,廣泛吸納來自企業經營收益和各種社會力量捐贈的資金。
歷史文化街區應當基本保留街巷的傳統格局,在街區整治中應保留歷史街巷的走向和路網結構,改造街區的建筑,其功能、形式和尺度應與保留的歷史街巷相協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以宜居居民條件為首要原則,尊重舊城風貌,保護古城各街坊傳統特色布局結構,對現狀用地結構中不合理以及與發展定位相沖突的用地進行調整,配備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調整各文物保護單位用地,搬遷不符合文物保護要求功能的建筑,發展文化與旅游事業,營造街區的傳統文化氛圍,以文化體驗休閑的方式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在傳承和創造空間結構肌理的同時注重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做到環境更新與功能更新相協調。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與文化基因,要通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來化解目前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的呆板。
以人為本,彰顯真誠。街區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城市百姓生活品質的提高。歷史文化遺產應多方位探索其活化利用方法,對于“人”而言,歷史景觀的再生能夠展現對當地居民的尊重,從而獲得他們的認可;而由景觀呈現出的街區歷史環境又能震撼游客的感官感受,加深游客的印象和體驗。在“有限改善”的基礎上促使原住民提高生活水平,以保持街區延續和營造傳統生活方式和氛圍。保持地方特色突出歷史文化內涵并能朝著健康方向不斷生長的能力,打造“讓本地人喜歡的街區”。與此同時注入新的業態,活化產業結構,與旅游業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結合,提升街區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街區,從而使歷史街區煥發新的青春華彩,打造“讓外地人喜歡的街區”。從這個意義上說,活化就是更好的保護。
(作者單位:廣州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