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德
摘要:檢察委員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檢察權正確行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檢察委員會決策機制仍存在決策主體組織結構行政化問題。立足我國實際,根據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實現檢察權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司法公正的目標,從優化檢察委員會組成結構完善檢察委員會決策機制。
關鍵詞:檢察委員會;委員結構;改革路徑
在檢察機關內部設立檢察委員會(以下簡稱“檢委會”),是在學習前蘇聯檢察制度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而首創的一項制度。它是人民檢察院在檢察長主持下的議事決策機構,主要任務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問題。檢委會在整個檢察工作中具有中樞地位,對正確執行法律、充分履行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檢委會委員機構的問題與現狀
檢委會作為檢察機關內部決策的組織,總體上是隨檢察機關的發展而發展的。高檢院2008年對檢委會組織條例進行了修訂,為檢委會制度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2009年出臺了檢委會議事和工作規則,重點細化了檢委會議題的準備、提請、審議、表決、決定、復議、執行、督辦等程序。檢委會的地位、功能、工作原則越來越明確,議事范圍、程序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檢委會的改革僅僅停留在建立和完善檢委會的各項規章制度上,至于檢委會改革的關鍵問題尚未真正觸及,制約了檢委會的有效運作和功能的實現。
(一)委員配置不合理。檢委會是檢察機關業務方面的最高決策機構,其組成人員理應囊括檢察機關的業務精英,能服從和服務于議事決策功能。但從當前檢委會委員的人員結構來看,明顯背離了這一要求。根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組織條例》的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由本院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委會專職委員以及有關內設機構負責人組成,檢委會委員應當具備檢察官資格。從上述規定看,委員的任用強調的是職務、級別、資歷,忽視了人選的業務素質及議事能力。實踐中也確實存在淡化委員個人在實現檢察職能中的作用,忽視委員作為檢察官的司法性,檢委會委員的身份和地位行政待遇化等現象。如一些退居二線的院領導、部門負責人不再擔任行政職務,但仍保留檢委會委員職務,甚至被改任為檢委會專職委員,一些快到退休年齡的下級院的檢察長調到上級院后,無職務安排,為安撫任命為檢委會委員,以保證其“行政待遇”、“政治榮譽”。
(二)委員不能合理變動。檢委會委員沒有任期的限制,不能適應干部的更迭需求和實現優化組合,因而缺乏活力,降低了議事能力。現行法律對檢察長的任職期限作了明確界定,檢察長任期與同級人大任期相同,任職期限為五年,而檢委會和委員沒有任期,不受檢察長換屆的影響。檢委會委員往往是一旦被任命,除非調離或退休,很少被免職,是事實上的終身制。這種情況不符合司法責任制的原則,不利于優化檢委會的組織機構。
(三)檢委會專職委員的定位和職責不明。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各級檢察院可以設置專職檢委會委員。由于專職委員的職責、地位和作用不清,各地專職委員承擔的工作五花八門,有的協助院領導分管業務工作,有的從事調查研究,有的專門負責檢委會議題的會前審查工作,有的承擔檢委會日常工作,有的兼部門負責人。專職委員并不專職,大多數單位把專職委員作為解決干警政治待遇的一個工具。
二、檢委會委員結構建設的思考
為了使檢察工作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檢委會科學決策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當前檢委會工作存在的問題是外在而非本質的,不是檢委會制度固有的缺陷。針對實踐中暴露出的弊病,是完全可以通過改革來完善,使之既能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又適應現代檢察工作規律和訴訟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優化檢察委員會委員結構,改變檢察委員會委員以行政職務為主的配置與機制,建立以法律專業知識與豐富檢察經驗為主的委員配置與機制。
(一)改善委員結構,突出專業化標準。改變檢委會委員與行政職務掛鉤的傳統模式,按選賢任能之精神,除正副檢察長外,其余委員名額按代表性、廣泛性、公正性的要求,在層次結構上適度調整,優化合理配置。首先,明確委員的任職條件、任期、更換條件和程序,明確檢委會委員任期同檢察長的任期一致。如果委員任期屆滿仍需要擔任的,由檢察長提名,重新提請人大常委會任命,使檢委會能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同時,應規定委員在任職期間有違反法律及相關規定的情形,如委員在一年之中出現三次或一屆之中累計出現五次錯誤意見導致錯案產生的,或一年中三次非因公事不能出席檢委會等情形的,則該委員應當自動引咎辭職或由檢察長提請人大常委會罷免其委員職務。
(二)強化責任機制,增強委員責任感。權力和責任應當并存。建立健全檢委會決策責任制,是檢委會改革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但又是一條必由之路。應將檢委會討論重大案件的責任作為辦案責任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可在《人民檢察院錯案責任追究條例》中明確檢委會非客觀性原因而導致檢委會決策錯誤所應承擔的集體責任或委員意見錯誤所應承擔的具體個人責任。明確案件承辦人、部門負責人、分管副檢察長、檢察長基本責任鏈,在集體負責制的基礎上,實行個人負責制,出現問題后,首先按這一責任鏈追尋相關人員各自的責任。建立對委員參會情況、發言質量等指標進行細化考核,從而增加其責任感和危機感。
(三)明確專職委員的職責,彌補檢委會的司法親歷性。設立專職委員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檢委會討論議題時缺乏司法的親歷性的缺陷和獲取信息遞減的矛盾,并使其成為獨立的制衡主體。專職委員除履行《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組織條例》第七條規定的委員職責外,還應承擔下列職責:(1)對提請檢察委員會研究的案件進行程序審查和實體研究,必要時可以對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進行訊問或詢問,以保證對案件有一個親歷性的全面了解,作為案件判斷的基礎,以此保證檢察委員會討論案件具有更客觀、扎實的事實依據;對經審查認為無需提交檢察委員會研究的案件提出處理意見報檢察長決定。(2)對擬提交檢察委員會議事事項進行初步審查,提出意見供檢察委員會決策參考。(3)協助主管檢察長抓好檢察委員會日常工作。(4)受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的委托,直接辦理重大疑難及復雜案件,會同有關人員與公安、法院和上級檢察機關協調溝通案件;對檢察委員會提出的檢察業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5)完成檢察長交辦的具體工作。為確保職責的充分履行,應明確賦予專職委員以下職權:對各業務部門提請檢察委員會研究的事項有詢問權和建議權;對檢察委員會決定執行情況有檢查督辦權;對檢察委員會加強檢察業務建設進行調研、指導,有權向業務處室詢問案件相關情況,調閱案卷材料;對重大案件或重大業務事項,受檢察長委托有調查審查權。
(四)建立檢察委員會委員學習和實踐制度,提高專業水平。加強學習,是提高檢察委員會委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議事決策能力,確保檢察委員會決策水平不斷適應司法實踐需要的必然要求。學習方式上,以集體學習為主,檢察委員會實行例會制,沒有議題討論就組織集體學習,并將其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同時,將檢察委員會委員的學習納入檢察機關開展的大規模教育培訓中。學習內容上,包括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法學理論前沿問題以及最新司法動態。學習方法上,可邀請法學專家進行授課,也可由委員輪流主講。建立委員帶頭辦案和理論研究制度,規定每個委員每年完成一篇理論研究文章,并作為考核委員的一項必要內容。建立委員考試制度。由上級院檢察委員會組織對下一級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進行定期考試,激勵委員學習,使之能始終保持較高的知識占有量和新知識的儲備量。落實檢委會委員帶頭辦案工作要求。檢察委員會委員應當在職務犯罪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訴訟監督和控告申訴檢察等環節,直接辦理一定數量的案件,帶頭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充分發揮檢委會在業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安排檢委會委員旁聽庭審和評議公訴人出庭活動,組織檢委會委員對檢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提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檢委會議事議案的水平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羅樹中. 檢察委員會科學決策機制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
[2]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檢察委員會常用工作手冊[M].2014版. 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檢察院,四川 江油 621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