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
摘要:在“體醫結合”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健身氣功教學不僅僅是身體的形,而是達到最高層次的教學——心的調節。健身氣功擁有健全的理論體系,需要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中醫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這些傳統文化知識,教師群體才能更好授業解惑。通過練習健身氣功,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達到心靜神寧的狀態,真正起到”體醫結合“的效用。
關鍵詞:體醫結合 健身氣功 普通高校
“體醫結合”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利用身體運動的方式。通過健身氣功代替藥物治療,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身體回復至原來健康的狀態,適用于亞健康人群、康復人群及有病兆人群。
如眾所周知的“五禽戲”,東漢名醫華佗在《莊子》“二禽戲”的基礎上繼承和創編了“五禽戲”,在《后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中就記載,“體有不適,起作一禽之戲,……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2007年,五洲健身會又一次將“體醫結合”的全民健身理念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國務院頒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至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4.35億人。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運動項目。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與教育等部門銜接暢通各類人才培養渠道。
高校是人一生中接受正規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如何培養一批具有健身理念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當前應思考的問題。
1健身氣功目前在普通高校開展的現狀
1.1在普通高校開展的教學內容
國家體育總局在全民健身中推廣和普及的功法共九套,稱為老四套和新五套。但各普通高校由于受到高校選修課課時的制約,選修一學期記二分,一周二小節課,共十八周課,一共三十六個課時。目前在高校推廣的功法大都是兩至三套,包括八段錦、五禽戲和易筋經,在山西普通高校如大同大學已將八段錦納人了全校必修課課程,而在開設健身氣功內容的大部分高校中,健身氣功依然為學生選修課課程。
1.2教師理論素養與教師重點的偏頗
1.2.1教師缺乏系統的體育養生理論知識
山西省高校教師中,只有3%的教師是各大體育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系體育養生專項方向畢業的,而大部分教師是各大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特別是現35周歲以上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體育教育畢業,在校時接觸最多的是武術的教學內容,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是2001年6月成立,以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例,2003年成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系,傳統體育養生是學生必修課中的一門課程。除此外,學生還要學習歷史學、中醫學、中國武術史、中國文化概論、中醫學基礎等多門課程。
目前,在普通高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的教師大都是體育教育畢業,從小習武,具有良好武術基本功的教師擔任。在學校除開設健身氣功選修課外,一般還同時開設太極拳或武術套路選修課,而健身氣功教學不能完全等同于武術套路或太極拳,雖然它們之間是正遷移,在文化哲學理論上是一脈相承,但健身氣功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中醫學理論為基礎,而大部分教師只有解剖學基礎和運動生理學基礎,對中醫理論知識缺乏,在教學中只是傳授了動作技能,強調了動作要領,而對動作醫理和療效上并不能融會貫通。
1.2.2學練效果與“體醫結合”有所偏頗
在教學中出現了要求動作規范化,特別是代表學院參賽的訓練隊伍,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了動作規范性教學,而忽視了功法獨特的健身醫療效果,動作不僅要調形、調息,更重要的是調心。教師在教學中更多要求的是形似,忽略了健身氣功保健治療的功效。
健身氣功每一個動作都具有醫療保健作用,要根循人體經絡而練,如在易筋經臥虎撲食勢中的最后一動,動作要領是:兩“爪”下按,十指著地;前腳腳跟稍抬起,后腿伸直;隨之塌腰、挺胸、抬頭、瞪目,目視前上方。而如果教師只按動作要領教學,就很難起到這一動的醫療效果,這一動作練習主要目的是打開人體任督二脈,先抻拉督脈,再拉伸任脈,在練習時,背部要盡量塌腰、前伸,前伸到最遠距離后再挺胸、抬頭。這樣練習才能起到此勢的真正效用,如果只是根據動作要領做了塌腰、挺胸、抬頭就很難起到鍛煉醫療保健的效果。
1.3為學分而學
學生選報選修課程,據調查,目前,選修課的選報大部分高校都是網上進行選報,直到報滿為止,每班的班容量大約在20-30人之間。所以第次選修課只有大約20%的學生可以選上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30%的學生是退而求其次,50%是無奈的選擇,只能報所剩項目內容,在所剩項目中再選不太累的,或者是好拿學分的項目。而武術套路、太極拳和健身氣功一般在女同學的心目中遠遠不及健美操、瑜伽、廣場舞受歡迎;在男同學熱門選項中球類項目占據第一位,武術散打也深受歡迎,而套路、太極拳、健身氣功自主選擇的只是少部分,對中華文化理解有一定深度的學生則會選擇。大部分上課的學生,是別的項目全部報滿,被動的選擇。健身氣功考核的標準往往是學生跟隨音樂伴奏完成所學內容就為合格。學生選報大部分是為學分而學,并非個人主觀意愿的選擇。如在某高校調查中,全班三十人,只有五人是自愿選擇,因為對武打小說中的易筋經感興趣,對中國名醫華佗感興趣,想知道五禽戲到底是如何健身的;十六人在選報之前根本不了解健身氣功是什么,九人是被動選擇。
2健身氣功在高校開展的對策研究
2.1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
“體醫結合”的提出,為健身氣功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從事健身氣功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會練,練好,練規范,更要懂醫理,懂得每一個動作的療效,對健身氣功的每一個動作主要針對哪一部位,如何練習醫療效果更好,針對每位學生所需要的不同,開出針對性的運動處方,這對擔任健身氣功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教師如果能把不同習練目的的同學都吸引住,使其認為學有所得,終身受益,那么教師必須在動作技能完全掌握的情況下,不斷加強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中醫常識知識。教師能夠面對不同的學生所面臨的自身問題都一一解決,通過教學和學生自身的練習,讓學生解決失眠、便秘、心煩、記憶力減退、腰酸腿困、全身乏力、沒有食欲、整天萎靡不振等身體不適的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具備基本的中醫學理論基礎,能開出適合的、科學的運動處方。endprint
要求教師全面熟悉了解健身氣功的每一個動作,及其功理效用,并能在講解時,講出動作的經絡走向,以及每一個動作的陰陽轉換,使學生學練起來更加清晰,效用更加顯著,增強學生學練的興趣,從而使健身氣功成為學生調理身體的一種手段,達到體醫全面的結合。
2.2開設健身氣功系統的理論知識
2.2.1傳統文化在健身氣功練習中的作用
健身氣功最高層次的調心是涵養道德,自古就有“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具有中華傳統文化深厚底蘊是涵養道德的基礎,開設中華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及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基礎,更好的理解健身氣功重在修心,培養美德。
在練習健身氣功中慢慢學會控制情緒,陶冶情操,去私心。認真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真正含義,并能從自身做起,尊師重道,德藝雙修,真正進入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在練習健身氣功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哲學思想,貫穿到練習動作的每一招每一式中,如八段錦中的兩手攀足固腎腰,在起身時,動作要領是:兩掌沿地面前伸,隨之用手臂帶動上體起立。如果這一動作按文字來完成,整個動作都是手臂前伸,陽的運動。當我們知道每一勢都有陰陽時,那么我們就要用傳統文化來找尋陰的動作在哪,又有什么作用。而此勢功理作用是固腎壯腰,起身時刺激督脈以及命門、陽關、委中等穴。而如果此動只有陽,而無陰那一定是錯誤的,陰就在手臂前伸時,我們的臀部要向后引,這樣手臂與臀便形成一個對拉拔長的勁力,即陰陽,如此法練習,動作功效顯著,同時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哲學理論。
2.2.2中醫理論在健身氣功練習中的重要性
健身氣功的作用就是抻筋拔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強壯臟腑,改善人體機能,平衡體內陰陽,安靜大腦,提升個人修養,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健身氣功的很多動作離不開中醫的理論學說,如五禽戲中的“鹿奔”,第二勢動作要領是:“身體重心后移;左膝伸直,全腳掌著地;右腿屈膝,低頭、弓背,收腹;同時,兩臂兩旋,兩掌前伸,掌背相對,拳變‘鹿角。”身體形成一個豎弓、一個橫弓。通過打開大椎、背后拱,腹內收,內夾尾閭,后凸命門,整個脊柱后彎,背部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拔長,從而達到疏通督脈,加強了人先天與后天之氣的交流,振奮全身之陽氣的作用。
健身氣功離不開中醫學理論,其創編的基礎就是依據中醫的經絡學說、臟腑學說和精氣神學說。古人云:“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調身是健身氣功的基礎,調息是中介,而調心又主導調身和調息。練習時思想上要進入一個放松和安靜的狀態,心情舒暢,精神內守,內境不出,外境不入,達到心意合一,起到調節全身功能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