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莉 李鳳梅
摘要: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是當今社會備受關注的一個熱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戰略層面的任務。因此,這是京津冀武術發展難得的一個契機,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是促進三地武術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舉措。文章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環境下,通過了解京津冀武術的發展現狀,探討了在歷史與當今的有利條件下如何利用現實基礎資源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
關鍵詞:京津冀 武術節事品牌 發展策略
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向。在國內,區域經濟板塊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中華武術發展還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探索中國武術區域發展模式已是不得不研究的任務。京津冀地區武術作為全國區域武術的代表,三地武術協同創新發展已成為可能,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則是京津冀武術協同創新發展的戰略之一,是展示京津冀地區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
1京津冀武術節事的歷史淵源
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北京、天津、河北始終相互依存,地脈通文脈亦通;從歷史地理學角度觀察,也可以發現:京津冀神貌相合,實為一體,不可分割。京津冀三地曾為幽燕、燕趙,歷經元明清三朝八百多年始終是一家,元屬中書省、明朝時為北直隸、清朝為直隸省,保定自始至終屬于直隸省省會。民國初期北京為京兆,天津屬直隸省。民國定都南京后,北京改為北平,與天津同屬河北省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可以了解到京津冀三地在歷史的長河中,其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都是相通的。
燕趙之地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在中華武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中華武術文化的代表。歷史中像今天北京武術節、滄州武術節的武術活動也不在少數,只是稱謂不同,實質卻是一致的。古時多是在節慶時期開展慶典祭祀活動,有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習俗。深縣、饒陽建立了本縣的“武術節”,逢年過節,全縣城鄉普遍舉行武術表演。大運河畔的吳橋縣一帶是馳名中外的馬戲雜技之鄉。吳橋雜技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綜上,武術節事在歷史上是有蹤跡可循的,無論從何角度考慮,京津冀地區都有其共同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的的歷史優勢。
2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為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搭建橋梁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主席強調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至今三地協同發展越來越熱,協同越來越深入,涉及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廣泛。為更好地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政府從交通、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采取了一體化的模式,使三地的發展更趨于一體化,使得京津冀逐漸碰撞、交流、融合,為京津冀地區的武術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交流空間。2016年2月印發實施了全國第一個跨省市區域的《“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突破了京津冀“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模式,對于協同性和整體性的進一步增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交通方面增加鐵路線,加強京津冀地區的交通線路便利度;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等。在培養人才方面,為三地協同發展京津冀實行教育聯盟,共同培養領軍人才。主要是以北京大興區、天津北辰區、河北廊坊市三區市教育聯盟為先導。
近兩年來,為順應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趨勢,武術界積極跟隨時代的步伐,采取措施促進京津冀武術的協同發展。2015年5月1日舉辦2015“宏舜杯”京津冀傳統武術大賽。2016京津冀傳統武術交流大會。2016年9月27日,三地體育局以及邯鄲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協同杯”京津冀經濟論壇暨太極拳交流賽。來自三地的相關專家和學者發表了關于太極拳推廣、武術產業發展等課題的精彩報告,幾十名三地太極拳愛好者進行了交流比賽。河北省體育局副局長何文革指出此次活動旨在以太極拳為媒介,廣交三地太極拳愛好者和有識之士,聚攏人氣,擴大影響,力爭將其打造成體育、文化、經濟溝通交流的綜合平臺。
3京津冀武術節事發展現狀
北京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政策執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都相對更好一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北京在各方面的發展更是迅速。到目前為止,北京武術發展非常的快、非常廣,受到了各類人群的喜愛;也有很多的武術熱愛者專門成立的團體在一定的時間相互探討切磋;北京還成立了自己的武術節,提供了武術交流的平臺。北京地區的武術節有:“北京國際青少年武術節”“北京國際武術節”。2016年“王其和杯”,即第三屆北京國際武術文化節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迎來了海內外的武術愛好者。
河北地區相對于北京而言,經濟發展也許沒有那么快,但是在武術發展方面并不顯得落后,有滄州武術節和唐山武術節。最有名的要屬河北滄州武術節(今稱滄州國際武術節)。首屆河北滄州武術節舉辦于1988年10月中旬,至今已舉辦13屆了。第九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于2016年10月11日在滄州體育館開幕,來自五大洲33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運動健兒齊聚獅城。舞臺上穿越時空的武術表演向世界展現出武術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將滄州這一“中國武術之鄉”再次展現在世界人面前。“南有精武會,北有武士會”。精武會的創始人霍元甲是天津人,精武會在天津也是影響深遠。天津雖然沒有類似于北京和河北武術節的賽事,但是大大小小的武術比賽不在少數,同時,精武會對于天津而言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武士會指的是李存義所創立的中華武術會,設立在天津的中山公園,吸引了不少的練武之人。此外,2014和2016年舉辦的全國武術大會均是在天津舉辦的,這都推動了天津武術的發展。
京津冀地區武術發展的良好態勢為三地武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而三地已有的節事、賽事也為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創造了現實基礎,并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儲備,使創辦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成為可能。
4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的對策與建議
2015年,京津冀發展報告中指出,區域協同創新應把握好“三個環節”,實現“四個協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要把握好“三個環節”,即找準制約發展的障礙或“短板”,發現潛在利益和合作空間,整合資源集成創新;努力實現“四個協同”,即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協同、頂層設計與基層摸索的協同、高端協調與地方作為的協同以及政府與市場的協同。在大方向下,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還需要處理好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把握利用現實基礎資源,探索京津冀武術的協同創新發展。endprint
4.1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處理好京津冀的主導與從屬關系。在地理位置上京津冀地區是以北京為中心,天津與河北圍繞北京,是外圍區域同中心區域互動共生、彼此依存的關系。京津冀武術節事協同創新發展需要以北京為主導,利用自身的政治、經濟以及地理位置等優勢,起到引領帶動和支撐的作用,帶動天津與河北的發展。另一方面,北京這一中心城市也離不開外圍區域的支撐和發展。形成中心帶動區域,大中心帶動大區域,多中心帶動多區域,逐步協調發展平衡。
處理好北京、天津兩大核心城市的關系。北京和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特殊依存情況以及兩地各自所具有的優勢,在京津冀武術節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在內。北京有首都優勢、科技人才優勢、全國市場優勢以及全國交通樞紐優勢等,集多種優勢于一身。天津的優勢有現代制造的優勢、臨海優勢、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優勢等。但是,長久以來京津兩地的優勢并沒有被集合起來,而在京津冀武術節事發展過程中就要想辦法形成合力,使兩地的優勢成加法。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京津冀地區與長江三角洲等地情況不同,那么在發展過程中是要政府主導還是政府輔助,這與京津冀武術節事今后的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就目前全國的武術節事舉辦情況都是由政府主辦,資金也大多來源于政府補助,市場資源利用率不夠,這在京津冀武術節事的發展中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情況。
4.2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需建設現實基礎資源
發展經濟。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的支持,武術節事的開展就猶如是空口說白話;沒有經濟的支持,節事開展所需要的場地、宣傳、對獲勝隊員及隊伍的獎勵等一系列物品和活動都沒有辦法解決與進行。而目前京津冀地區還存在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情況,非常不利于三地武術的協調發展,因此京津冀三地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結構的合理化發展是目前任務當中的重中之重,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培養人才。實現京津冀武術節事協同創新發展,人才區域合作是重要的一環。2011年簽訂的《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書》,標志著三地人才合作進入新階段。京津冀武術節事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備創新性的復合型以及專業性較強的人才,包括專業的武術節事策劃人員、宣傳人員、裁判員等等。人才是三地武術節事可以成功開展的一大關鍵,我們要積極培養武術宣傳專業人才,挖掘武術魅力,提升活動的后續效應。
制定體制、制度。只有通過有效合理的制度管理措施,才能使京津冀武術節事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F階段對于武術競賽的管理以及比賽的制度還不太完善,國家最高級相關部門之間職能分割和穿插問題依然存在,由于協調機構欠缺,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難以達到效果,使得武術比賽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因此,在明確以集成化管理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首先完善武術節事活動的市場運作機制,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節事活動的舉辦與市場相適應是順應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次,武術節事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合作協議、比賽章程、比賽制度、規則等都需要提前做好,借鑒其他成功武術節事案例,并盡可能的完善,大膽的創新,對原有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要使制定的規則制度適用于現有的比賽。
利用本地資源。京津冀地區資源豐富,為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與旅游資源的整合。京津冀地區,特別是北京地區的旅游資源特別的豐富,在旅游勝地開展武術節事活動有一定的群眾觀看,也避免了一定的宣傳;在不同的旅游地區可以開展不同內容的武術節事活動,增加自身的吸引力,避免群眾感覺枯燥。節事與旅游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社會效應,還能夠提升京津冀的旅游形象。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的還有當地的媒體資源、宣傳平臺等,減少交流的斷層,努力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
5結論
京津冀地區的武術是三地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凝聚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寶庫,是中華武術寶貴的財產,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需要保護與弘揚齊行,不能顧此失彼。同時,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品牌是一個長期、系統而又艱巨的工程,我們要以北京為龍頭,以津冀為兩翼,各政府協調配合做好每一項工作,為打造京津冀武術節事優秀武術文化品牌不懈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