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逄潤鵬
助力“鐵三角”永嘉在路上
——對話永嘉縣委書記姜景峰
◎本刊記者 逄潤鵬

簡歷:
姜景峰,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溫州人,研究生學歷。曾任溫州市委辦公室秘書一處副處長、處長、副主任、市委副秘書長,永嘉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等職。2016年10月起任永嘉縣委書記。
記者印象
車到永嘉,已是深夜,甌江北岸的霓虹絢麗無比。
兩千多年的建縣史,永嘉曾以楠溪江的奇巖秀水、永嘉學派的“經世致用”而聞名。查閱近年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2011年是個關鍵年份。此前,信訪一直是永嘉難以邁過的坎,在溫州11個縣(市、區)中總是穩居“后三位”。
之后,情況慢慢發生了扭轉。“后進生”永嘉連續35個月實現進京“零非訪”,信訪考核穩居全市前三;連續3年溫州市年度考核優秀;溫州市“比學趕超”活動同組第一名……永嘉步入了“跨越發展”的新階段。
“維穩做不好,有再好的發展思路也沒用,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我們應該汲取經驗教訓。”姜景峰堅定地說。
“口才好、語速快、直奔主題”是姜景峰給人的初印象。當然,還有工作上的“要求嚴格”。但他似乎又有一種魔力:讓身邊的人既懼怕又著迷。談起他,干部常說的是:“書記做事很拼也很認真,我們很累但收獲很多。”在隨后的對話中,記者驗證了這點。
2011年10月,姜景峰初到永嘉任副書記時,提出了由副書記辦公室主任牽頭組成“6+X”研判小組,最大限度整合渉穩部門和相關事權單位,第一時間研判處理發現的隱患。2012年3月,“6+X”工作法作為先進典型在全省推廣。
主政永嘉后,他又堅持把項目當作試金石,作為鍛煉干部的孵化器。獨創“干部退回制”,倒逼年輕干部爭先創優;將“考績辦”由副書記分管改為組織部長分管,使組織部選拔干部時更加熟悉情況。除了“六人小組”和“干部退回制”,說起獨創性,姜景峰最精彩的“一曲”還屬將縣常委部門單獨考核。原先的考核,1/3優秀名額被常委部門占據,非常打擊其他部門積極性。單獨考核曾引起常委部門強烈反彈,但姜景峰認為這樣既能形成倒逼機制,又能提高積極性,便堅持將改革進行到底。成績是對質疑最好的辯駁,此后,永嘉在全市考核中連續三年優秀。
成績背后,是永嘉鐵軍不懈的付出。“強人”姜景峰,談到身邊因工作勞累生病的同事時,不經意間又會眼睛濕潤。此時,他不再有好口才,本就沙啞的聲音也愈發低沉……
記者:今年,溫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要鞏固提升在浙江省的“鐵三角”地位,請您談談在歷史新方位下,永嘉對今后的發展有什么謀劃?
姜景峰:一直以來,城鄉差距大是永嘉最大的縣情。城市建設品質不高是我們最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圍繞沿江產城融合與山區綠色崛起這個總體目標,提出了“一帶兩城五組團”發展布局,并且為今后5年謀劃了近250個、總投資4300億元的重點實施項目,全力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其中,“一帶”就是建設以甌北——三江為核心,沿甌江北岸6個鎮街整體協調發展的城市帶和經濟帶,實現與溫州市區“一江兩岸”同城化發展。“兩城”就是在縣城上塘,依托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人口集聚優勢,打造以公共服務業和高端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導的功能城區;在黃田,依托杭溫高鐵溫州北站建設,統籌推進TOD綜合開發,打造溫州北高鐵新城。“五組團”就是在山區鄉鎮,按照組團內部優勢互補、組團之間差異發展的思路,打造五個主導產業鮮明、配套功能齊全的生態休閑業特色組團。
記者:目前,全省各級政府正按照全面推進、分步快走的要求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請您談一下“最多跑一次”在永嘉的落實情況。
姜景峰:“最多跑一次”改革甫一開始,我們就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頭戲”,站在老百姓和企業的角度檢視政府自身的服務,為政府權力瘦身,把老百姓的真實感受作為評判“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落實標準。我自己多次以“陪辦員”身份去服務窗口暗訪,換位體驗“最多跑一次”,及時發現工作中的的隱性問題,將工作落到實處、讓政府服務更接地氣。具體來講,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推動落實:一是“機器換人”。在全省最先推出社保業務“免填單”服務,讓機器自動讀取信息代替人工填表,業務辦理時間縮短了70%以上,用政府“小變化”換來群眾“大方便”。二是審批“瘦身”。盡可能減掉政府身上的贅肉,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譬如,我們針對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把流程從18個整合成6個,把周期從200多天壓縮到100天之內。同時,全力做好程序創新,通過模擬審批、預先試樁等措施,壓縮工業項目審批時間8個月,供地后3天就可以開工建設。三是“互聯網+”監管。今年,我們把企業投資項目整個審批流程搬到了網上,進行線上線下全流程審批監管,哪個節點超時審批就亮黃燈、紅燈警示,給部門戴上“緊箍”。
目前,全縣已公布“最多跑一次”行政審批事項1167項,占全縣行政審批事項的92.6%,公布數量位居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首。接下來,我們還要自我加壓、自提標桿,把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再砍掉一半,壓縮到50天之內,把部分“最多跑一次”項目變成“一次也不用跑”。
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請問在永嘉是如何實踐的?
姜景峰:綠水青山一直是永嘉最大的發展優勢、最大的潛力資源。近年來,我們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全力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5A級景區創建,旅游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現在永嘉已經成為全國最佳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和浙江旅游發展十佳縣。但客觀地講,永嘉的旅游發展還存在著“產業偏小、精品不多、游客難留”三大短板,處于“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局面。接下來,我們將搶抓杭溫高鐵的機遇,重點從三個方面做“全”文章,爭取全縣旅游收入占到溫州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一個是全區域。在山區,按照“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思路,全力打造五大主導產業鮮明、配套功能齊全的生態休閑業特色組團,把永嘉旅游最精華、最寶貴的部分做到極致;在沿江,依托永嘉知名企業的品牌效應,促進旅游與工業生產、產品展銷、文化創意等有機融合,進一步豐富區域旅游內容,真正實現旅游全域化。第二個是全時段。現在,楠溪江旅游的季節性特征比較明顯,接下來,我們要布局建設一批高端大型酒店和“世外桃源”型的高端精品民宿,重點培育一批冬季旅游項目,滿足游客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讓楠溪江旅游實現“全季節”“全天候”“全時段”。第三個是全業態。總的思路就是通過“招大商、招龍頭、招理念”三管齊下,做好“旅游+”深度融合文章,豐富楠溪江的旅游業態。通過招商引資,我們對嶼北古村進行了整村開發,打造一個投資20億元的嶼北古村文化旅游區,這也是全省第一個古村落“整村置換”項目,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姜景峰(中)調研城中村改造工作。
記者:近年來,永嘉的各項成績有目共睹,請問您是如何抓干部隊伍建設的?
姜景峰:我們始終把干部作為干事創業的核心、轉型發展的關鍵。工作推進中,堅持“適當壓力能激發動力”的法則,用人選人上,堅持“專業人謀專業事”思路,突出實干導向。
去年開始,我們把“育才”和“選才”相結合,推出“項目試金”工程,把干部充實到項目一線,用項目檢驗干部的“含金量”,作為干部成長的“孵化器”,對表現突出的提拔任用,對不能勝任的實行退回。目前,我們已經向城中村改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線陣地,先后選派了9批共208名優秀年輕干部,通過“鯰魚效應”,最終實現“群魚皆活”。
此外,我們還大力開展基層鐵軍建設,借力這次村社組織換屆,讓一大批講政治、素質高、致富帶富能力強的優秀人才走上村社干部崗位。換屆后,組織履職能力“大培訓”、創設紅色知行“大講壇”、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及時跟進新任村社干部培養系列措施,讓他們盡快提升能力、融入角色;同時,全面推行村社干部“干事清單”制度,積極開展村社干部助力中心、強村惠民、環境美化、示范創建、陽光村務等“五大專項行動”;每季度組織村社主職干部開展“互學互比”擂臺賽,迅速將工作重心調整到推動村社干部干事創業上來。在責任落實上,我們制定村社干部精準化考核管理辦法,每月開展村社工作績效排名,實施駐村干部關聯問責,對月度排名后10%的村社主職干部和駐村干部由鄉鎮(街道)主要領導約談,對每個鄉鎮(街道)排名末位的村社主職干部和駐村干部由縣委組織部領導約談,真正以硬問責倒逼工作硬落實。
通過這一系列“組合拳”,不僅讓干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作風得到改進,更為永嘉轉型發展錘煉了一只拉得出、叫得響、打得贏的“永嘉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