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
【摘要】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時期,短期的需求管理無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谖覈洕鐣l展的現狀分析,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關鍵詞】供給側 改革 經濟轉型
一、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2015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此后,供給側改革成為熱詞,無論是理論界、實務界,還是媒體界,都對究竟什么是供給側改革、應該如何從供給這方面入手進行改革等問題進行了許多探討。本文探討了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原因及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路徑。
近幾十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與需求側是分不開的,即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但是,世界金融危機后,這種以需求側為主的宏觀調控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駕馬車”已經越來越難以前行,造成供求關系嚴重不協調,產能嚴重過剩。中國經濟增速2010年至2015年波動下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出現逐年下降的情況。因此,把工作重心從需求端轉身供給側,探究出相對應的供給側的動力機制,是經濟新常態的標志之一。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正處于新老動力轉換交替的新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少,經濟面臨“下拐”的風險。同時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面臨著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一個新挑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不斷下降,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高于比我國落后的國家,依靠傳統的增加低成本要素投入來促進經濟發展已行不通,而中高端技術密集型產品又比不過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共服務、社會公平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短板。
二、我國強調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以前我們國家消費動力不夠,所以以需求側為主來刺激需求?,F在隨著人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有消費動力,但供給的產品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過去,市場上供給的產品質量太差,形成了大量的無效供給,許多國內消費者寧愿選擇代購也不愿意購買果奶商品,大量的國內廉價商品沒有銷路。許多企業也面臨規模較小、人才、科技資源、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如果繼續把壓力全部轉嫁到 “三駕馬車”身上,將導致供求關系將更加不協調,企業也更難走出困境。另外,我國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極有可能成為經濟的包袱。
另一方面,我國長期存在供給抑制。受過去計劃經濟的影響,許多地方計劃經濟的色彩濃厚,政府的行政壟斷和過度的行政管制現象仍然存在,而壟斷帶來的腐敗和低效率使經濟供給從上游被束縛,人為地提高了許多企業的進入門檻。另外,我國許多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勞動力、原材料和行政成本都較高。高融資成本使得中小企業被迫轉向高利率的民間借貸進行融資,而企業在行政過程中的腐敗成本等更加劇了間接的供給抑制。
三、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路徑
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在于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轉向供給側是一劑對癥良藥,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重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目前產能過剩嚴重,一旦開始供給側的去產能,總需求便會進一步萎縮,做減法在短期內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沖擊,全社會的收入預期和支出預期都會下降。因而供給側改革的難點就在于在釋放新的增長活力的同時又要減少過剩產能、“僵尸企業”,而過剩產能的化解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消化過程,需要企業調整資源配置。為此,要積極穩妥處置產能過剩的企業和“僵尸企業”,堅定不移地減少過剩產能,化解房地產庫存,努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同時,要繼續促進傳統優勢工業的發展,通過創新發展戰略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培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實現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
其次,要深化行政體制改,推進政府簡政放權以及功能性重構,優化政府機構設置。一些地方要大范圍放松管制,但一些領域需要強化監管,要權衡市場與政府間的關系,在一些結構性調整中要順應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要適度增加政府支出,特別是增加生產性的政府支出。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如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支出;另一方面是生產性扶貧,幫助貧困家庭通過生產來擺脫貧困。另外,要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加強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此外,在改革過程中,難免會對政績、就業、財政收入增長等產生不利影響,如關閉“僵尸企業”、清理高能耗企業等都會影響政府的績效。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要對我國供給側改革有充分認識,需要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地方政府要具有犧牲精神和大局意識,要明白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做出的戰略調整。再者,要認清政府是供給側改革的主導力量,但決不是改革的主體,供給側改革的主體是市場,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主體作用,避免把供給側改革變成供給側管理。政府只能通過營造環境,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改革條件,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投資體制。
因此,面對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情況,應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和活力,從中長期來看應該努力推進供給側的改革,促進總供需平衡,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發展方式從粗放到集約、從數量到質量深刻轉變的新要求,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樓繼偉.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
[2]賈康、徐林、李萬壽、姚余棟、黃劍輝、劉培林、李宏瑾.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財政研究,2013(1).
[3]《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