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山
【摘要】:林業建設對于我國生態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壽鹿山林區青海云杉小蠹蟲危害進行探討,根據工作經驗提出壽鹿山林區青海云杉小蠹蟲的防治技術。
【關鍵詞】:壽鹿山林區;青海云杉小蠹蟲危害;防治技術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騰格里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區內主要建群樹種為青海云杉。保護和發展在惡劣自然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這片天然次生林,對于研究森林演替變化規律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有效地保護好這片森林資源,對于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于連年氣候干旱,壽鹿山林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林分的自身免疫力逐漸降低,林業有害生物中的小蠹蟲對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內青海云杉天然林危害嚴重。為了控制小蠹蟲在壽鹿山、昌林山林區的擴散蔓延, 提出壽鹿山自然保護區青海云杉小蠹蟲綜合防治技術。
1、 基本情況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由祁連山東延余脈的兩支中低山壽鹿山(南支)和昌嶺山(北支)組成,位于甘、蒙、寧三省(區)交界處,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周圍被荒漠戈壁所包圍,素有“沙漠綠島”之美譽,境內是一片古老的天然森林,是景泰縣西南部的一道綠色屏障。
保護區北臨騰格里沙漠,屬荒漠、半荒漠區,海拔高度在2300-3321米之間,年降雨量240-290毫米,年平均氣溫4.7℃,土壤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為山地粟鈣土、山地灰褐土(山地黑鈣土陽坡)和亞高山草甸土。壽鹿山自然保護區轄區總面積17.8萬畝,土地權屬國有,其中喬木林總面積3萬畝,其中:天然喬木林總面積:2.5萬畝(疏林地0.05萬畝,祁連圓柏0.1萬畝),人工喬木林0.5萬畝;灌木林3.44萬畝,其中:天然灌木林1.74萬畝,人工灌木林1.7萬畝,封育未成林地2.24萬畝,宜林荒山荒地2.4萬畝,坡耕地0.65萬畝,牧草地2.4萬畝,其它占地 3.67萬畝。。林木年平均生長率為2.3%,年均生長量0.65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49萬立方米。保護區主要的木本植物有青海云杉、祁連圓柏及祁連杜鵑、錦雞兒、臘梅、高山柳等;草本植物有80余種;藥物植物10余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及叢林貓、狼、狐貍、巖羊等;天敵昆蟲主要有蜘蛛、紅螞蟻、七星瓢蟲、多種寄生蜂等,主要的病蟲害有云杉葉銹病、阿扁葉蜂、云杉梢斑螟、云杉小蠹蟲等。
2、發生特點和防治意義
壽鹿山青海云杉小蠹蟲上世紀90年代末為一般性林業有害生物,小面積零星發生,現已上升為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具有散發性和多點發生的特點,危害面積達1200公頃,嚴重以上危害面積467公頃,有蟲株率高,中心受害區域明顯,單株被害木當年蟲口密度達6000-10000頭,遠看森林一片枯黃,中心受害區林木大量死亡,瀕臨毀滅,并逐年迅速向外擴散。為了盡快降低蟲口密度,阻止擴散蔓延,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通過對小蠹蟲的有效防控,使林木持續快速生長、材積生長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森林的防護效能進一步得到發揮。
3、 監測防治對象確定
多年來危害壽鹿山青海云杉的蛀干害蟲,我們一直認為是云杉八齒小蠹,根據專家在青海的考察,更正優勢或先鋒小蠹蟲為光臀八齒小蠹蟲(以下簡稱小蠹蟲),同時云杉大小蠹蟲也混合發生危害,從而進一步確定光臀八齒小蠹蟲、云杉大小蠹,兩種小蠹蟲為主要防治對象。
3.1發生規律、危害癥狀
云杉光臀八齒小蠹在壽鹿山(昌林山)林區一年發生一代,主要以成蟲在地下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成蟲出土尋找寄主直接侵入,雄蟲先蛀入韌皮部咬筑交配室,同時釋放外激素招引雌蟲進入交配室,交尾后雌蟲咬筑母坑道及卵室產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孵化后自母坑道兩側咬筑子坑道,6月下旬老熟幼蟲在坑道末端咬橢圓形蛹室化蛹,7月上旬新成蟲出現,9月中、下旬成蟲進入地下越冬。
3.2監測發生面積及發展趨勢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云杉小蠹蟲應監測面積1533公頃,監測面積1533公頃,云杉小蠹蟲2006年在壽鹿山自然保護區昌林、豐樂、寬溝、大莊四個林班青海云杉林內,未受侵害區在豐樂林班、寬溝林班面積333公頃,發生面積1200公頃,其中受輕度危害的地點在豐樂林班、寬溝林班,面積560公頃;受中度危害的地點在大莊林班,面積173公頃;受重度危害的地點在昌林林班的前山和后山林區,面積370公頃;受高度危害的地點在昌林林班的東山林區,面積97公頃。
云杉小蠹蟲已成為壽鹿山(昌林山)林區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已造成部分小班的林木成片死亡,造成的災害日趨嚴重,正在迅速蔓延擴散,危害形勢嚴峻,如不加以有效防控,將對壽鹿山天然林造成毀滅性災害。
4、 防治地點及面積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云杉小蠹蟲防治地點以昌林、大莊林班為主,同時對豐樂、寬溝林班進行防治。測控面積1533公頃,防治面積1200公頃;其中昌林林班防治面積467公頃,大莊林班防治面積173公頃,豐樂林班防治面積300公頃,寬溝防治面積260公頃。
5、 防治方法
5.1蟲情監測。進行害蟲生物學特性觀察研究,掌握害蟲發生特點和規律,確定防治適期,提高防治效果。
5.2天然林內的瀕死木、枯立木進行清理,改善林分衛生條件。清理伐樁不高于10cm,并將伐樁用土埋掉。從外向內形成包圍圈,先清理零星發生的,后清理集中發生的,清理時先清理輕度為害的,后清理嚴重為害的,先清理部分受害木和有蟲枯萎木,后清理無蟲枯立木,先清理陽坡,后清理陰坡,從下坡向上清理。清理時間為10月至次年4月,清理出來的蟲害木及時就地剝皮處理枝梢樹皮等及時進行燒毀。計劃清理瀕死木、枯立木400株。補植補造400株。
5.3采用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進行綜合防治。
在清理干凈蟲源木的前提下,在林內空地設置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進行連續3-4年的防治。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根據受小蠹蟲危害程度配置數量,共計設置7013個。其中:豐樂、寬溝林班未受害區域面積333公頃,設置67個,受害輕度區面積560公頃,設置1120個,合計1187個;大莊林班受中度危害面積173公頃,5個/公頃,計865個;昌林林班前山、后山經營區重度危害面積370公頃,設置10個/公頃,計3700個;昌林林班東山高度危害面積97公頃,設置13個/公頃,計1261個,合計4961個。endprint
5.4設置餌木誘殺。在蟲源木清理干凈的區域,選擇清理回的未干枯的倒木、折木或不能造材的幼樹,直徑在4-12cm之間,鋸成長1-2m左右的小段(可帶叉),放置在林內顯眼處,每10畝左右放置一堆,每堆餌木10根左右,根據林內蟲口密度的分布情況,可適當調整餌木的堆數和數量,在放置餌木的地方一定要作好標志和記錄,以便及時清回處理。餌木設置好以后,經常觀察小蠹蟲、木蠹象的入侵情況,并用刀在侵入孔處輕輕剝皮,檢查害蟲的發育情況。待成蟲產卵后新成蟲飛出前及時運出林外并剝皮或燒毀集中消滅,按記錄清理干凈餌木。
5.5藥劑防治。
5.5.1樹干蟲孔注藥。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50倍液在輕度受害林木主干上用注射器進行蟲孔注藥,每孔注藥量5mL。
5.5.2噴霧防治。在4月20日-5月10日,成蟲揚飛為害期間,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0-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500倍液進行樹干和伐區地面噴霧,每7天為一個藥效期,連續施藥3次。
5.6加強林區管理。
5.6.1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增強樹勢,減少為害;
5.6.2注意林區衛生,伐除被害木和風折木,伐根及時做好剝皮處理,及時燒毀
5.6.3保護與利用啄木鳥等天敵。
6、防治時間安排及效果調查
6.1防治工作時間安排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整修林道。昌林林班重點整修前山護林點至沈家灣溝口林道、東山護林點至紅石灣林道,大莊林班重點整修護林點至大溝林道,豐樂林班整修護林點至東溝林道,寬溝林班整修單墩村至馬蓮灘林道。
4月中旬集中培訓技術人員、施工民工負責人。主要培訓小蠹蟲的防治方法,重點掌握檢測技術和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使用方法。
4月下旬集中清理風倒木、衰弱木、瀕死木、蟲害木,同時組織人員安置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用于一般性監測的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誘捕器,需要每隔10天對誘到的小蠹蟲進行統計。同時對所有誘集的小蠹蟲進行處理。
6.2防治效果調查
通過科學有序的防治,林區云杉大小蠹蔓延趨勢得到明顯遏制,林區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蟲口密度大幅度下降,5月初小蠹蟲侵害寄主后,進行樣本抽樣調查。在防治期間,結合小蠹蟲處理,邊監測邊抽樣調查。在防治期間,結合小蠹蟲處理,邊監測邊抽樣調查。9月上旬,在防治區再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統計調查結果,通過對比得出防治效果。 經監測防治率達到90%以上,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達到了防災減災的目的,促進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提高了林木免疫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