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價值取向,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和引領高校資助工作,認為要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重塑資助流程,加強資助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力求精準均衡,經濟資助保障應助盡助;以多樣化需求為導向,構建個性化資助方式;注重自主原則,激發學生完善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突出榜樣示范,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優良品格。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102-02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黨和國家確保貧困家庭享受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是“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高校資助工作,用好國家資助政策,實施精準資助,精準育人,才能如期完成“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任務,堅決打贏“十三五”教育脫貧攻堅戰。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價值取向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要求高校資助工作培養和服務的對象是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由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的主流價值觀,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資助工作本身是一項政策性工作,具有價值取向性,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密切相關。一方面,價值取向不同,政策所要求實現的價值目標便不同,所指示的行動方向也不同。另一方面,政策的頒布和實施也可以強化或改變某種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資助政策的價值取向。“十二五”期間,國家建立了廣泛的從幼兒園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蓋的資助政策體系,各個高校、社會團體和個人也紛紛募集資金建立了各種名目的獎學金、助學金,有效地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更加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這種體驗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夢和中國夢的關系,進而自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本準則和行動指南。價值觀是人們群體認同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正處在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對于伴隨自卑、抗壓能力差等精神困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尤為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道德風尚和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體現了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的有機統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家園的“最大公約數”。資助育人,就是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覺踐行和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利成長為社會主義國家合格公民。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助工作的關系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三個層面的主要內容,與高校資助工作息息相關。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國家的富強文明奠定了實施資助政策的物質基礎,是新資助政策得以實施的強大背景。新資助政策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也是資助政策實施的終極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練的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新資助政策實施的原則和基本要求。高校資助工作,要求做到申請資格平等享受、評審過程公平公正、執行政策制度不走樣,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新資助政策的育人目標。資助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就是立德樹人的過程,培養具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素質的社會主義公民。可以說,資助工作的每個環節,統一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之中;資助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和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和引領高校資助工作。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資助工作路徑選擇
新形勢下,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基本方略就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精準施策,精準資助,均衡資助。
(一)重塑資助流程,加強資助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資助政策的制度倫理性要求資助的過程應當誠信、公正,資助的實施制度要符合法治的精神,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一脈相承。在以往的資助工作中,困難生認定要經過自我陳述、班級評議等環節,這因觸犯了人格尊嚴而備受外界的詬病。另外,由于制度設計的缺陷導致放棄資助、騙取資助、重復資助與零資助等現象等時有發生。因此,除需繼續加強資助工作機構建設外,高校必須認真審視資助的各個環節,修訂完善國家、省區市、學校及社會各類資助方式的甄選條件和程序,梳理資助工作流程,給予受助者們更多的關懷和尊重。規范學生資助工作業務,加強資助工作的信息化,溝通和高中階段學校、扶貧部門建檔立卡貧困戶系統的信息對接,保證資助申請過程的誠信和評審過程的公平性。梳理現有的各種資助幫扶項目,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審視項目的價值導向,設計項目,保證貧困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能力的同時價值觀得到升華。加強工作的主動性,積極跟蹤了解受助者接受資助后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情況,有的放矢地及時調整資助方式,幫助受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力求精準均衡,經濟資助保障應助盡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公平、敬業,新時期資助工作的特點在于精準。資助要精準,資助對象首先要精準,就是要精準識別需要資助的人,精準幫扶,應助盡助。精準識別資助對象要求科學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及時、準確摸清經濟困難學生基本情況。加強校地溝通共享機制,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環節前移,共享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和城鄉低保家庭信息。經常走訪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實地復核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有針對性地給予幫扶,及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用好用活現行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均衡資助。認真梳理學校現有的經濟幫扶方式,把國家、省區市、學校及社會支持的“獎、助、勤、貸、補、免”等各種資助方式等與“特困—困難—一般”三個貧困學生認定等級分門別類一一對應,不同方式之間互為補充,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保盡保,應助盡助,資助力度與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相匹配。建立受助學生資助后的跟蹤機制,對資助后的資助效果進行評估,及時調整資助方式,保證學生安心學習,確保黨和國家“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政治承諾不落空。
(三)以多樣化需求為導向,構建個性化資助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自由、平等,鼓勵人的全面發展,平等享有發展的機會。這就要求資助工作要以人為本,滿足人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的環境千差萬別,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千差萬別,由此形成的成長需求也千差萬別。精準的資助方式要求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千差萬別的成長需求,科學靈活地提供與他們實際發展需要相匹配的菜單式的資助方式和項目,創造條件使他們個性得到發展,從而全面成長。總的來說,個性化的資助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經濟資助、發展資助、就業資助、精神資助四類。經濟資助從根據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等就學機會出發,通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資助政策,改善他們的學習條件,排憂解難,保障他們安心就學;發展資助,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加強學業指導和搭建發展平臺,提升和改善他們的能力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就業資助,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科學規劃職業生涯,開發資助項目幫助他們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啟發創業意識,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提高就業質量;精神資助,針對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展開的資助形式,包括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目的在于引導受助學生增強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樹立知恩、感恩、報恩的思想意識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幫助受助學生養成健全人格。對于不同情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不同的幫扶方式,打好資助幫扶工作的“組合拳”。
(四)注重自主原則,激發學生完善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自由。學生成才成長的關鍵在于自身的體悟與努力。高校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素質測評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考自己到底缺少什么、需要什么、還要做些什么,促使學生產生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主動爭取與自己成長需要相匹配的資助方式和項目,最大可能地提升和拓展自身的綜合素質。高校要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調查,一則是幫助受助學生查找自身成長方面存在的不足,科學制定個人學習發展規劃,主動積極地去獲取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資助資源;二則是根據調查結果積極引導社會資源,科學設立針對不同需求群體的資助項目,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和環境。所有的資助項目,必須通過學生主動申請和競爭立項的方式來獲得支持,這樣資助學生將會珍惜機會,充分調動起主觀能動性,并且充滿信心地參與配合項目的實施,主動增長才干,獲得感強。加強心理輔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自卑、膽怯等心理,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資助活動,在學校和各方面的幫助下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此外,還應加大對資助新機制、新平臺、新項目的探索,利用好人社系統扶貧攻堅政策,如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免費的“SYB”培訓、技能培訓等,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脫貧。
(五)突出榜樣示范,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優良品格。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資助工作也必須發揮思想引領渠道作用。榜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生活化影像。學校應當慧眼培育、挖掘學生身邊的榜樣,樹立榜樣,使受助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品格的熏陶和影響。高校可以開展自強奮進主題教育活動,以師德模范、先進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和三好學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各級政府獎學金、學校獎學金等的評選為載體,選樹“學習之星”“創業之星”“創新之星”“自強之星”等,通過校內外各種媒介加強宣傳,樹立優秀學生典型,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氛圍,引導更多的受助者以為榜樣勵志成才。學生典型可以涵蓋學習、生活、公益等學生成長成才的方方面面,使廣大受助者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舉辦勵志專題講座,宣講國家資助政策,使受助者更加自信、自立、自尊、自強。開展勵志感恩主題活動,組織受助者與資助人互動;建立機制,組織受助者成立公益服務組織,經常性地開展校內外公益宣傳和公益活動,履行社會責任,回饋傳遞關愛,幫助受助學生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尚仁.論政策的特性與本質[J].云南社會科學,2003(6)
[2]姜沛民.育人為本 需求導向 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6(9)
【基金項目】桂林師專2015年學生資助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學生資助工作理念研究設計”(XJXSZ201502)
【作者簡介】李新華(1974— ),男,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