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為例,分析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闡述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目標、功能定位,提出從實訓設施設備的購置和企業環境創設、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建設、加強實訓基地文化建設、突出實訓基地特色的創建等方面推進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
【關鍵詞】高職 校內會計實訓基地 建設目標 功能定位 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174-03
校內實訓基地是高等職業學校實施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個重要保證。本文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為例,就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目標、功能定位、可行性措施等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一、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一)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要。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是培養具有誠信、敬業良好職業素質,熟悉會計行業相關法律、法規,能熟練運用手工和計算機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校內會計實訓基地是以企業會計工作崗位及業務流程為依托,提供仿真工作環境,讓學生通過專業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模擬實習,掌握會計實際操作技能和技巧、熟悉業務處理流程及財務管理方法,實現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目標;學生在實訓基地里按照企業運作模式要求,遵守實訓管理制度、在履行不同實訓崗位職責和操作規范,以及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感受職業道德,吸收企業文化、領悟并內化為職業素養。實踐證明,校內會計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必備條件和關鍵所在。
(二)加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是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會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能訓練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現階段我國多數企業出于保守商業機密及節約人力成本等考慮,不愿意也確實難以接受大批量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個別企業雖然愿意接受少量學生實習,但由于各企業的實習條件和指導教師的水平及素質不同,實習效果參差不齊。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已成為高職會計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實踐教學條件、實訓基地運營狀況和組織管理水平,成為制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高低、專業品牌打造和促進專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
(三)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提高教師能力素質的重要平臺。隨著高職教育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特點的不斷突出、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做”一體化等教學模式改革逐步深入,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師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熟悉會計實際工作流程和技能操作規范,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指導學生實訓、開展科學研究、就業創業教育和社會服務等能力。但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滿足專業教學及改革的需要,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缺少實際操作技能,實踐教學能力明顯不足。
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對會計專業教師的成長和能力素質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是會計教師通過參與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制訂、論證、修改和建設,從而了解企業會計崗位設置、專業核心能力及基本要求、管理規范等。二是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會計實際業務的操作訓練,全面掌握業務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專業單項、綜合技能操作規范和要領,特別是利用和企業會計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訓的機會,提升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三是利用校內會計實訓室,與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合作企業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共同開展專業課題研究、新方法應用與推廣、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活動等有利契機,提高自身的科研、社會服務能力以及自身綜合素質。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內實訓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二、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目標與功能定位
(一)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目標。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目標的確定,需要圍繞學校的功能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結合崗位能力要求、技術技能特點、職業資格標準、建設基礎以及專業在同一區域內同類職業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要素綜合確定。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專科層次的商貿類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是該校傳統優勢專業,是廣西特色優勢專業,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專業提升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和自治區級示范實訓基地,基礎條件較好。2015年該專業又獲得自治區特色示范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新增專項建設資金1000萬元,建設資金比較充裕。專業教學團隊也相對較強,有自治區“十百千”會計拔尖人才3人,注冊會計師2人,高級會計師3人,中級會計師11人,研究生以上學歷和“雙師素質”教師均達到80%以上。該校校內會計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是:按照學院和專業的發展規劃,以現行會計制度為基礎,以生產和流通企業會計工作崗位業務流程為依托,提供仿真和實際企業工作環境,構建一個融教學、科研、生產、社會服務、會計文化傳承于一體的,設備先進,技術領先、管理規范,區內一流,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實訓基地。
建設目標中,包含了達到“區內一流”的建設水平目標和“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實訓基地”的層次目標及類型目標。
(二)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功能定位。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功能定位,可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功能去思考。
“以現行流通企業會計制度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學商弘商為辦學理念,通過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建立‘雙主體、三融合、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多行業會計崗位、個性化發展的‘會計課程超市;以專業項目實踐教學為主線,以專業單項和綜合實訓室建設為基礎,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突破口,以會計文化館建設作為會計文化傳播平臺,把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職業技能競賽和會計文化傳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區內一流的高職實訓基地”。這是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及總體思路。
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是以專業項目實踐教學為主線,通過專業實訓室提供仿真和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提供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充分體現專業和職業崗位的有效對接。二是以生產和流通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為依托,以現行會計制度和職業資格標準為基礎,通過專業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以及“校中企”企業真賬實習,在學校教師和企業會計師“雙主體”的指導下,使學生熟悉生產和流通企業會計業務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三是利用管理制度、操作規程以及在企業真賬實習過程中,讓學生感知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幫助他們完成從“知識目標”內化為“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縮短其社會適應期。
在科學研究方面,利用校內先進的實訓設備和學院雄厚的師資力量,為本專業的教師、學生、校企合作單位和其他科研院所,單獨或聯合開展教學研究、專業新技術研發及推廣培訓等工作。
在實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主動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等系列社會服務活動,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
在會計文化教育和傳承方面,以會計實訓室的文化建設和會計文化館建設為平臺,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會計發展歷史、會計職能、記賬方法、計算工具以及會計職業發展和變遷的過程,通過對中外會計名人、會計職業生涯規劃、會計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內容的學習和了解,發揮會計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的措施
(一)實訓設施設備的購置和企業環境創設。就會計專業而言,按照現代企業會計工作崗位設置要求、業務流程、工作開展所需的物品,同時考慮專業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和競賽等其他功能的需要,本著“滿足需要、適度超前”的原則,配足、配優實訓設施設備及相關財務會計應用軟件,按常規班級規模設置有足夠的實訓工位;同時,對接現代企業實際工作場景,努力營造出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讓學生能在真實或高仿真環境下學習專業技能、形成職業素養、提高綜合素質。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實訓基地主要由單項實訓室、綜合實訓室、會計服務公司和會計文化館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單項實訓室由銀行出納、會計手工、會計電算化、納稅申報、投資理財、課程超市、財會商圈等實訓室構成,主要承擔專業單項技能訓練;綜合實訓則依托校企共建并對外承接代理記賬業務的會計服務公司開展企業真賬實習,以及利用會計手工、會計電算化、納稅申報等單項實訓室進行綜合模擬訓練;會計文化館主要承擔會計文化教育和傳承功能。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共同完成技能從單項到綜合的遞進,實訓從模擬到真賬的交替,過程從實訓室到企業的轉變,最終實現學生到員工的轉變。
(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目前在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實訓師資數量不足、能力不高等問題,而且多數學校的實訓指導教師屬于聘用人員,工資待遇相對較低,人員流動性較大,隊伍不夠穩定。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訓質量的提高。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高、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會計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重視“雙師型”實訓指導教師的建設問題,一是將 “雙師型” 實訓指導教師建設納入學校“十三五”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二是認真把好實訓指導教師的“入口關”,依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崗位求職者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行嚴格考評,確保錄用人員質量;三是對在崗的實訓指導教師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理論素質;四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指導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同時,要求實訓指導教師全程參與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制訂、論證、建設與管理,提高其實際運作和管理能力。五是從企業招聘既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到學校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六是對聘用的實訓指導教師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業務培訓、福利待遇等方面與專業教師平等對待,穩定實訓指導教師隊伍。
(三)強化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建設。實訓基地運營機制與管理模式的建設,事關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成效,在加強實訓基地硬軟件建設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實訓基地運行管理、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確保實訓基地有效運行。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實訓基地建設從更新理念入手、按照“多元投入、開放共享、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建設思路。在投資主體上有學院投資、上級專項資金和企業投資三大類;在建設模式上有學院自行建設和校企共建兩種模式。在管理體制上出臺了《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立項、評審、建設、使用、管理和考評辦法》,強化從立項到評價等各環節的管理;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和設備維護臺賬、設施設備維修審批制度;實施院系兩級管理模式,指定教務管理部門負責內部資源共享和對外開放服務問題,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已形成“基地共享、教學共擔”和企業對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內外有別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強人員配備,明確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辦法,確保實訓基地有效運行。
(四)加強實訓基地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是實訓基地內涵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崗位設置,管理模式選擇,技術標準制定,企業管理規范引用、文化氛圍營造,各項管理制度執行,技術操作規程、職業行為規范的應用實踐等,營造出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職業素養。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會計實訓基地文化建設方面,一是注重實訓基地物質文化等常態文化建設內容;二是開廣西會計職業教育之先河,將植根于廣西供銷社行業的“背簍、扁擔”精神和“誠實守信、勤奮務實、穩健收斂、隨機應變”的桂商文化精神,以及壯、瑤等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會計行業文化與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融為一體,建立會計文化館,以文化之源涵養職業技能培育,以文化之精神熏陶職業人才,以文化自信引領高等學校意識形態正能量。
(五)突出實訓基地特色的創建。首先,實訓基地特色建設應該充分地體現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等特色。“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其次,要體現專業特色的創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特色構建方面,一是創新了會計課程體系。構建多行業會計崗位、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會計課程超市”。二是創新了會計實習實訓方法。引企入校,把企業真賬搬到學校讓學生實習實訓,解決了會計專業難以“批量實習”和在校無法進行“真賬實習”的難題,為廣西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三是創新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三層次、三融合、四機制、四合作高職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充分體現學校對接企業,農村連接城市,行業結合市場的教育特色,使職業素質培養、職業資格考證、職業技能訓練有效融合。“雙師”雙向交流機制、校企雙向服務機制、實踐基地共建機制、學生培養就業機制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得到有效落實。再次,在實訓基地管理特色方面,創建校內自建實訓室實行“統一規劃、兩級管理、開放共享、提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對于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采取“基地共享、教學共擔、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文化特色建設方面,在注重體現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的同時,把會計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納入特色文化創建的內容,發揮會計文化教育和激勵功能,促進技能培養與文化育人的協同發展。
總之,高職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并沒有絕對固定的模式,只要遵循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明確建設目標、完善功能定位、優化建設內容,體現專業、職業特色和文化功能,注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能不斷地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作者簡介】韋群生(1962— ),男,壯族,廣西羅城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高級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金融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