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佳
紅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全轄4市9縣135個鄉(鎮),1285個村委會(社區),是一個聚居漢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瑤族、傣族、壯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11個少數民族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州,也是生態農業、觀光體驗、休閑旅游的“寶地”。隨著農村地區城鎮化發展、社會結構變化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變,一些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立足優勢抓特色,有力推進紅河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特色農業,改革成效顯現
(一)地方政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紅河州委州政府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文件精神,制定印發《中共紅河州委紅河州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紅發〔2017〕5號)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年度分工方案》(紅辦發〔2017〕36號),隨著《紅河州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紅河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紅政發〔2017〕6號)及《紅河州高原特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配合出臺,為紅河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有力的政策指導基石,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目標任務一致,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保障有效供給。
(二)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農業生產目標完成情況。預計上半年全州農村經濟總收入372.3億元,同比增長7.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2億元、增加值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9元,同比增長11%;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57萬畝,占計劃的96%,預計小春糧食產量28.8萬噸,大春在田糧食長勢總體較好;肉類總產量60.6萬噸、增長7.5%,禽蛋產量8.9萬噸、增長15.6%,奶類產量5.5萬噸、增長11.8%;水產品產量4萬噸,同比增長13.8%;農產品加工產值42.74億元、同比增長10.8%,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47.38億元,同比增長15.2%。
2.夯實基礎設施,推進百萬畝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截至6月末,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示范區預計完成投資24.8億元(累計投資159.9億元),完成計劃的49.6%,整合項目140個、資金22億元。完成高效節水灌溉工程2.48萬畝,示范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60.2萬畝,水利化程度達96.7%;高標準農田完工3.89萬畝,示范區高標準農田面積達90.5萬畝,高穩產農田比重達82%;田間道路完工67.79公里,累計新建路網973.51公里,現代路網覆蓋率達95.5%;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現第一產業產值72.6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40.5億元、畜牧業產值32.1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7.3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產值30.5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6.6億元;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萬元。
3.因地制宜,發展綜合種養項目。紅河州元陽縣、紅河縣、金平縣、綠春縣利用特有的梯田生態地理環境,有效推進10萬畝“稻魚鴨”水稻綜合種養,堅持并遵循技術路線,立足優勢、集中力量、綜合開發,積極推廣稻魚鴨高產高效種養模式。四個縣共完成水稻移栽11萬畝,投放魚苗294噸,投放鴨苗10.8萬只,開展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篩選梯田紅米品種40個;開展種養技術培訓21期2470人。結合各地農業產業種養特點,分別在建水縣、個舊市和瀘西縣三個縣開展種養糧改飼試點項目,截至5月底,已完成青貯玉米種植面積71042.5畝。通過項目實施,可使牛羊養殖飼料成本降低5%以上,帶穗青貯玉米收購價平均達360元/噸,畝均種植收入比籽粒玉米可提高5%以上。
4.盤活農村資產,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紅河州在13縣市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各縣市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在全州132個鄉鎮已部署開展工作,并有力推動開遠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全州有33個鄉鎮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占總數的25%;村委會309個,占總數的25.5%;村民小組2593個,占總數的21.7%;完成確權任務的耕地面積為215.7萬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證。全州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建設的高標準農田正在開展。
5.抓住區位優勢,推進紅河現代花卉產業園建設。紅河州充分發揮示范帶立體氣候和生態環境區位優勢,推進現代花卉產業園區“一園兩區四片”的建設,總面積8萬畝,在彌勒市、瀘西縣分別創建面積4萬畝,項目規劃總投資130億元。2017年3月3日,州政府和省農業廳在彌勒市召開現代花卉產業園建設啟動大會,州政府與省農業廳簽署了花卉產業發展合作協議;6月8日,省政府在瀘西舉行了云南(紅河)現代花卉產業園建設開工儀式。目前,園區入駐企業9家,計劃總投資28.83億元,已完成投資6.13億元,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8697畝;協議引進企業5家,計劃總投資87億元。
(三)財政獎補撬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積極申請中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2017年以來,紅河州已向省農業廳申報各類組裝式冷庫430座,申請項目補助資金5498.5萬元,開遠、彌勒、瀘西3縣市已被列為紅河州2017年度中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實施重點縣。二是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到位。2017年,紅河州的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543萬元,降低了農民購置農機成本。三是爭取新型農民的培養資金。目前,已爭取到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資金40萬元,培育任務200人,可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能培訓。
二、金融助推改革,投入力度增強
(一)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完善endprint
截至2017年6月末,全州13個縣共有縣級銀行業金融機構80個,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網點488個,保險機構26家、網點197個,小額貸款公司33家,擔保公司6家。已初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惠農支付點等協調配合、共同發力的金融發展新格局。6月末,紅河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927.88億元,比年初增加141.37億元,增長7.91%,余額同比增加185.59億元,增長10.65%。各項貸款余額231.47億元,比年初增加85.94億元,增長7.5%;余額同比增加145.51億元,增長13.4%。
(二)農村金融投入日益加大
1.涉農信貸支持三農力度持續增強。農村金融服務隨著金融機構網點的深入,金融服務半徑逐年擴大、服務質量逐年提高,農村經營主體日漸增多,農民享有的金融資源增加明顯,金融創新不斷加強。截至2017年6月末,紅河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796.42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為48.53%,比年初增加21.97億元,增長2.94%;農業基礎設施貸款余額120億元,同比增加32.79億,增長35.6%;農戶貸款余額129.45億元,同比增加4.19,增長3.34%。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建成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取款、繳款、理財、農戶貸款需求信息登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反假宣傳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惠農支付服務點1474個,實現全州行政村全覆蓋。
2.金融精準扶貧供給助力農業發展。截至6月末,紅河州金融支持精準扶貧貸款余額128.96億元,全省排名第二,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貸款余額12.57億元,帶動和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28627人。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增強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資金實力,截至2017年6月末,紅河州在元陽、屏邊、金平、紅河、綠春、石屏、瀘西7個貧困縣共發放扶貧再貸款4.4億元,農村信用社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支持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3085人、帶動貧困戶就業的企業22家,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和幫扶貧困戶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草果、茶葉等農特產品收購加工,實現貧困戶勞動收入的實質性增加,開辟產業扶貧新路。全州易地扶貧搬遷貸款累計投放37.15億元,竭力支持11萬搬遷戶挪窮窩。
(三)財政資金撬動信貸投入
設立風險補償金,撬動金融資源。金融機構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與金融助推精準脫貧相結合,農民脫貧農業發展才是整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截至6月末,紅河州在紅河、屏邊、石屏、綠春、元陽、瀘西7個貧困縣及蒙自市、彌勒市、河口縣設立小額扶貧信貸風險補償金共5300萬元,充分調動金融機構支農、助貧的積極主動性,有效發揮運用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注入貧困地區。截至6月末,7個貧困縣貸款余額240.3億元,同比加21億元,增長9.58%。
三、創新金融模式,注入金融資源
紅河州金融機構通過不斷豐富金融產品供給,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優化服務流程,為農業供給提供豐富的金融資源和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從農村資產的盤活、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民民生工程的保障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多方面注入金融“活水”。
(一)推進“兩權”試點,盤活農村資產
截止2017年6月末,紅河州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9476萬元,同比增長90.74%,累計發放613筆。2016年開展試點工作以來,試點地區開遠市累計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596筆、9069萬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7697萬元,比年初增加2920萬元,增長61.13%,同比增加4944萬元,增長179.59%。開遠市首筆400萬元的“兩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補助到位,是云南省乃至全國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的首例,為合理設定貸款風險補償比例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實踐參考。
積極探索平臺流轉新模式,探索以“流轉服務中心”和“城鄉產權交易中心”的雙通道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一是零星小額流轉平臺,通過農業部門專業網絡平臺和流轉服務中心,零星小額和私人間協商流轉的相關信息適時發布,并履行相應備案。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開遠農村承包土地流轉面積為10.2萬畝,占23.7萬畝農戶承包土地總面積的43%,其中:出租方式流轉的有3.17萬畝,向經營主體出租的比重達31.1%。二是批量大宗流轉平臺,截至6月,通過城鄉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累計完成農地流轉交易19筆,共22,415畝,交易金額14,145萬元,平均每筆流轉1,179畝、均價744元。
(二)激發金融精準扶貧聯動性,助力農業發展
1.發揮金融支持扶貧產業發展效能。截至6月末,農行紅河州分行創新在屏邊推出“金獼貸”產品,引入“銀行+擔保+企業”模式,累計發放貸款1800萬元;建設銀行針對石屏縣豆制品特色產業共同搭建“助保貸”平臺,為石屏縣8家豆制品加工企業提供了信貸支持,累計發放貸款2630萬元;農村信用社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力度,精準扶貧貸款余額13.15億元,其中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余額2.11億元,共2703筆;浦東發展銀行在紅河州設立扶貧投資發展基金100億元,設立旅游發展基金50億元,分別支持項目129個和21個。
2.發揮保險精準扶貧保障作用。紅河州涉農保險有效惠及“三農”:一是保障光伏扶貧。紅河縣安裝有光伏發電系統的農戶每年繳納保費60元,每戶每次事故絕對免賠額300元;二是保障政策性農業險。針對7個貧困縣當年脫貧行政村的建檔立卡戶提供養殖業保險,對15公斤以上的肥豬、畜齡在1年以上的肉牛、10公斤以上的肉羊,按照4%計收保費;三是建檔立卡戶的人身、房屋、財產保險保障。人保財險和州扶貧辦聯合發文倡議掛包幫單位和個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人身綜合保險,基準保費為1102.06元,費率優惠后人均110元均可享受房屋、市內財產、人身意外傷殘、死亡、疾病及大病救助等報保險。endprint
3.發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做好扶貧再貸款利率定價機制試點。紅河中支通過制定《紅河州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定價機制試點工作方案》,試點地區瀘西縣、屏邊縣結合實際建立《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定價模板》,探索提升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的科學定價水平,截至2017年6月末,兩個試點縣扶貧再貸款余額為1.6億元,比2016年末增加1億元,增長166.7%,切實提高貧困人口貸款可得性,用“金融+產業+保險+貧困戶”模式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經驗和做法:
(1)推動特色支柱產業發展。屏邊的做法:一是把準特色產業方向,農信社結合縣政府推出的“十百千”產業貸款項目(“十”即發展“妃子笑”荔枝10萬畝,獼猴桃10萬畝,枇杷10萬畝,“百”即打造100個優質高產特色產業示范園,“千”即重點發展1000戶特色產業種植大戶),重點加大對獼猴桃、枇杷、荔枝三種特色水果相關種植企業、種植大戶的支持力度;二是提升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分別向天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恒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戶“十百千”重點企業發放貸款450萬元、1,000萬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戶15戶45人,提高特色水果產業對當地經濟的產業支撐度;三是顯著降低融資成本,通過新型定價模板實施差別定價,天時、恒創兩家企業1,450萬元貸款均執行4.349%的低檔位利率,比農信社自營貸款平均利率低1.451個百分點,實際使企業減付21.04萬元的財務成本。
(2)突出重點企業帶動作用。瀘西的做法:一是探索新型引領模式,瀘西龍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以“公司+核心示范基地+農戶+科技”的經營模式,形成企業帶農戶、科技能人帶農戶的新型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公司每年同20戶建檔立卡戶簽訂扶持協議,將蔬菜大棚交給建檔戶管理,每戶保底收入達2.4萬元,龍威公司的主導運營模式是幫扶建檔戶通過“技術入圍+勞務輸送”的路徑來穩定增加收入,作為扶貧再貸款資金運用的重要客戶選項;二是對位運用產品支持,瀘西農信社試點期間首筆1,000萬元扶貧再貸款即向龍威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800萬元,利率執行6.338%,滿足了作為新型農業產業的短期運營資金需求。
(3)提升金融創新保障水平。一是構建保險保障機制,定價機制試點期間,屏邊農信社共為3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1,628萬元貸款)打包購買人壽保險,共支付保費3.25萬元,建檔戶貸款實現相關保險全覆蓋,有效減輕貧困戶貸款中間費用成本,提升保險保障水平。二是構建風險補償機制,定價機制試點期間,屏邊縣政府出臺《屏邊縣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試行)》、《屏邊縣扶貧貸款管理辦法(試行)》,并由政府出資500萬元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激勵試點機構加大金融扶貧的支持力度。瀘西建立了農村危房改造貸款、扶貧小額信貸等風險補償金,目前農村危房改造貸款基金由省、州、縣三級按1:1:1比例籌款74.22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籌集1000萬元,加大了金融扶貧的支持力度。
(三)發揮金融支持新型農業主體效應,發展多元化農業產業
1.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效應凸顯。紅河州開遠市、蒙自市、建水縣屬紅河州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縣市,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經濟凸顯,農戶增收變化明顯。如建水縣“紅河州和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集種植養殖、加工、倉儲、冷鏈、物流、銷售、農業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截至2017年6月末,金融支持該公司貸款余額0.8億元,通過創新多種融資模式促發展降成本:一是創新抵押模式,合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紅河州金融機構分別以林權抵押、機器設備抵押、房產抵押等方式對該公司發放貸款,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二是豐富服務品種,信貸支持力度逐年遞增。2013年~2015年,金融機構采用銀行貸款、承兌匯票以及貿易向下融資等方式,加大對“和源農業”的支持力度,4年來貸款余額分別為0.67億元、1.9億元、2.0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農業轉型、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增強,主要用農副產品、物流車輛的購買、農業種養殖園區、現代化養雞廠、物流園區、創業園區以及萬畝石榴莊園的建設。三是實行利率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013年~2015年以來,金融機構對“和源農業”母公司的信貸支持利率漸次調低,4年來平均年利率分別為:9%、8.54%、7.47%,隨著“和源農業”的貸款金融逐年增加,2015年貸款利息支出與2013年貸款利息支出相比,降低貸款成本17%。四是加大出口貿易融資,幫助企業走出去。中國銀行2013年~2016年期間采用“出口融信達”貸款方式給予“和源農業”進行貿易向下支持,貸款余額從2013年的800萬增加到2016年1028萬元,年利率分別從2013年的6.685%調低至2016年的3.915%,增加了企業出口周轉資金,出口總量逐年增大,資金周轉成本逐年減低。
2.構建“互聯網+”物流網,發揮電商助推作用。截至2017年6月末,金融支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運輸118.91億元,同比增長17.12%,隨著紅河州農村電商的大力發展,不斷拓寬農產品流通領域,培育農村電商人才,構建方便快捷的“物流網”,電商模式下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交易逐步加大。紅河州電商服務中心、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服務中心和33個村級服務站、大莊清真食品電商孵化基地等建成運營,萊鳥物流進駐開遠,2016年新培育和發展農產品電商企業27家,實現網上交易1.2億元。國定貧困縣紅河縣正運用電商模式拓寬新的脫貧之路,紅河縣組織部牽頭,紅電商貿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祺馨飲食文化有限公司、大城小愛商貿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建立紅河縣“黨旗領航.電商扶貧”項目,該項目運作模式分為“供貨-加工-銷售”,通過“電商扶貧”物流中轉中心,把紅河縣13個鄉鎮特色產品集中收集整理,對農產品進行統一加工、包裝、管理和銷售,實施線上電商平臺網和線下實體合一。同時,采用分銷模式,每年只需交36.5元即可成為分銷商,分銷商可享受在一定程度上的低價格,把產品賣出去所賺差價提出一定比列捐給當地孤寡老人、失獨兒童。從2016年9月份至2017年3月,該項目共實現產品毛收入87萬元。endprint
3.打造多元化特色產業,促進生態旅游發展。一是旅游+特色,打造綜合旅游項目。金融支持旅游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的重要支撐,圍繞“整體謀劃、突出特色、補齊短板、全域發展”的思路,結合“高原特色農業+旅游+互聯網”模式,有力發展生態旅游,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和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將紅河文化、歷史及農業生態融入旅游項目建設中,持續加大對紅河州特色小鎮建設的信貸投入,截至2016年6末,穩步推進對建水古城、彌勒紅河水鄉、蒙自尼蘇旅游小鎮、哈尼小鎮、彌勒市紅河“東風韻”莊園旅游文化綜合項目、石屏龍韻養生谷綜合旅游開發項目等旅游重點項目建設信投入貸款余額19.1億元。二是旅游+農業,培育林下經濟新模式。以石屏龍韻養生谷綜合旅游開發項目為例,計劃總投資1.9億元,按照“外土內洋”的思路,建有別墅、觀光棧道、露營區、溫泉泡池,集生態觀光游、康體養生游、休閑度假游為一體等多種旅游方式,帶給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體驗。同時,加強與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云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所合作,種有名貴中草藥2000畝;建成食(藥)用菌仿野生種植采摘體驗區1000畝;建成花卉水果種植體驗區300畝;以雁鵝、柴雞等名特家禽林下生態放養區10畝。自2016年8月開始試運營以來,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4.98萬人次,旅游收入1499萬元,既實現了生態環境優化保護和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有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見成效。
四、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統計監管指標不能涵蓋支農需求
從2007年起,人民銀行、銀監會專門明確涉農貸款統計口徑,并提出了相應監管要求。涉農貸款主要有農戶貸款、農村法人貸款、城市法人涉農貸款三部分組成。近十年來,涉農貸款指標發揮了積極的政策導向作用,但有些統計內容已不能全面反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要求。一方面,現有統計口徑無法直接反映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經營主體的豐富,農業產業種類的增多,缺少專項監測統計,如生態農業、旅游及P2P貸款的統計指標。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動在數據分析上存在欠缺。
(二)金融體系格局影響農業發展突出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南北差距大。從紅河州金融體系分布格局看,金融機構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好的紅河州北部地區,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的南部地區金融機構較少。如:北部個舊、蒙自、開遠、彌勒、建水地區平均每縣市有10家縣級金融機構,而邊遠的南部7個貧困國定縣平均每縣僅有4家縣級金融機構,多為工商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銀行。二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路徑與設立初衷存在偏差。設立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的政策初衷是建好農村地區金融供給的“毛細血管”,解決現有大型銀行無法覆蓋的服務空白問題,但從實際情況看,紅河州5家村鎮銀行均設置在紅河州經濟發展較好的個舊、蒙自、開遠、彌勒、建水地區,服務對象集中于貸款金額相對大的小微企業主,對“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額“三農”業務投入有限,尤其對金融精準扶貧的投入甚少,截至2017年6月末,5家村鎮銀行僅有建水縣滬農商村鎮銀行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貸款余額13萬元,其余未對扶貧產業項目及建檔立卡戶有信貸支持。三是金融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較弱。因金融機構布局的局限性,截至6月末,監測指標反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05億元,僅占全州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的1.59%,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余額1.88億元,僅占全州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的1.45%。
(三)機制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力度不夠
一是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征信意識較弱,逾期歸還貸款情況較明顯,也較集中于精準扶貧的貧困地區,因紅河州風險補償機制未完善,無農業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僅7個貧困縣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已到位4200萬元,僅占大理州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的15.67%,而其余6個縣仍未建立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二是扶貧擔保機制不健全。縣級區域僅6家擔保公司,未能為貸款抵押物不足的涉農企業、農村人口提供有效擔保。三是貼息機制不健全。存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對扶貧小額信貸貼息流程不了解情況,以致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后未能享受貼息,需建立完善的扶貧小額信貸流程,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宣傳力度,使貼息政策惠及更多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五、相關建議
(一)建立農業供給側改革大數據
根據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文件精神,金融機構需抓住金融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調整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產品、加強監測分析。人民銀行應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監測機制,建立農業供給側改革大數據采集機制,掌握金融助力農業供給側情況,及時補足短板,加大對政策推進、信貸指標的分析,如:建立農業龍頭企業貸款情況、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支持專項監測機制,便于引導金融機構加強“三農”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
(二)明晰金融機構定位助力“三農”
準確界定金融主體差異化功能。銀行業各類機構設立和改制時,國家對其服務方向、戰略定位等均有明確規定,各類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要形成自身的經營特色和優勢。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各行經營優勢,清楚界定金融主體差異化功能,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有序競爭和深度合作,提升協同支農效果。一是強化涉農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功能。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涉農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開發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形成可持續的服務“三農”模式。二是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應有的支農功能。政策性銀行應結合國家大的戰略方針,做好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的信貸供給及涉農基礎設施的建設。三是夯實合作性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發揮農信社、農商行、村鎮銀行的優勢,夯實服務“三農”和縣域的基本功能。積極鼓勵非涉農銀行機構、小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以一定方式積極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
(三)狠抓“修渠引水”機制
一是積極運用財政資金引導撬動金融資本。加大財政性資金整合力度,通過貼息補助、設立風險補償金、推進多層次擔保體系建設等多種措施,將財政支農資金與金融資金粘合,推動農戶貸款稅收優惠、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等政策的落實,放大支農效應。二是培育農村地區合格的承貸經營主體。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農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合格經營主體。三是加強銀行與保險的涉農合作。完善農業農村保險體系,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和增信作用。四是豐富“三農”服務內容及手段。金融機構盡快適應“三農”發展新特征,綜合運用信貸產品、債券、基金及租賃等多種金融工具,不斷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大財政貼息力度,有效分散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加大對農產品、涉農企業的補助,積極推動落實農戶貸款稅收優惠、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等政策;設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有效注入到有帶頭效應、有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中,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布點展業的積極性,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就業創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