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大熱的“IP”概念的解構,將其概念劃定在版權范圍,并分析我國IP證券化的可行性,就IP證券化路徑選擇方面提出了IP資產間接證券化、完善IP證券化中介服務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版權 融資
一、IP證券化概述
(一)互聯網語境下的IP
近年來國內大熱的IP概念,英文全稱Intellectual property,往往被國內媒體解讀為“知識產權”,即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然而,在一般英文語境中,知識產權的英文全稱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嚴格意義上說,這兩年國內的IP熱潮并不能大而概之為知識產權的熱潮,知識產權除了文創類以外,還包括了如藥品專利、科技發明等更多領域。就筆者看來,當前國內對IP這一說法更多指的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跨平臺共生,在行業泛娛樂化戰略推動下,以文化產業為主的可融資、可營銷、具有變現潛力的版權等知識財產。我國IP目前主要通過影視劇、動漫、游戲、音樂、實物周邊等運營模式變現。
(二)IP證券化
IP證券化是資產證券化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延伸。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發起人將獨立、穩定、可預測的基礎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其中的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出售給特殊目的載體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據此匯集成資產池,以這一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在金融市場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融取資金。IP證券化是將IP持有人(或企業)擁有的IP轉移到SPV,再由SPV以該資產作擔保,經過重新包裝、信用評價等,以及信用增強后發行為可流通的證券。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新常態下,技術創新、文化創意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隨著發展過程中生產投入的提高,IP運營所面臨的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影視劇產業的投入成本往往達數千萬以上。我國國內當前融資渠道仍以商業銀行為主,若IP發展過程中長期依賴于商業銀行信貸和風險投資,其運營將會由于資金規模、周轉能力等問題受到限制。因此,通過IP證券化開拓新的融資渠道,對我國IP運營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IP證券化可行性分析
(一)IP資產供給充足
隨著IP運營意識和發展的深入,我國IP資產已經初具規模。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故宮、印象系列實景演出等傳統文化IP再次活力煥發,也誕生了包括網紅、表情包、網絡文學在內的大量的新興IP。就網絡文學來看,僅以晉江文學城這一個站點為例,至2017年7月上旬,已完結小說作品庫達到323190件之多,其中出版影視專區單周推薦小說30部,影視公司自尋15部,站內包括影視劇、動漫、游戲、有聲讀物等版權簽約超過290項。毫無疑問,可用于證券化的IP基礎資產供給十分充足。
(二)資產證券化的實踐基礎良好
我國探索資產證券化至今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2005年4月22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共同發布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開始了資產證券化的試點項目,并在之后多次擴大試點。迄今為止,我國已成功推出涉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企業專項資產管理等多項資產證券化產品。2017年初,太平洋證券新水源專項計劃成為2016年12月底《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下發后國內首單PPP資產證券化項目。諸多已成功推出的資產證券化實踐項目為IP證券化積累了較多成功的經驗。
(三)國內市場證券化產品需求大
目前,我國IP證券化產品的目標對象主要為國內眾多投資機構和居民個人。IP證券化產品風險適中,具有較高的收益,符合投資機構的穩健投資要求。我國居民的資產往往集中配置于存款儲蓄和房地產行業中,但在經濟新常態下,房地產投資屬性逐漸下降,使投資者個人趨于主動管理,進行資產配置,IP證券化產品收益較高,能很好地滿足我國居民的投資需求,因而IP證券化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具有龐大的潛在投資需求。
(四)相關法律規章支撐
自80年代至今,我國頒布了《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綱要》和《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也相繼出臺,國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初步成型。同時,加入了《伯爾尼公約》等與IP相關的國際條約,這些都為構建IP證券化提供了新的要求和基礎。
三、我國IP證券化路徑分析
(一)IP資產間接證券化
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發起人需要將基礎資產轉讓給SPV以便SPV進行接下來的證券發行。由于IP的特殊性,IP證券化可以分為直接證券化和間接證券化兩種模式。
在IP直接證券化過程中,IP持有人(或企業)需要將自身持有的IP向SPV轉移,如此一來,持有人將失去對IP的運營權和后續開發權。而投資者一般只關注收益本身,并不需要直接獲得IP所有權。在直接證券化的實際操作中,為兼顧交易雙方的需求,往往會在IP轉移的同時(或之后)簽訂返授權的合同,將IP授權給原持有人(或企業),以便其對IP的后續運作。
IP間接證券化并不轉移IP本身,而是以IP的權利金利益為證券化對象,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特殊債權的轉移。通過間接證券化,IP可以作為擔保物提升證券的信用評級,持有人保持對IP進行運營和后續開發的權利,投資方則獲得了具有高度履行可能的特定債權。因此,相對來說,間接證券化在實踐中更具優勢。
(二)完善IP證券化中介服務體系
由于IP證券化過程中還涉及到價值評估、信用評級、發行評級等眾多環節,也就需要依靠IP價值評估機構、信用評級機構、信用增級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等諸多中介機構所組成的服務體系。相對于美國資產證券化的成熟程度,我國的證券化中介服務體系建設還較為落后。因此,在IP證券化發展過程中,可以積極學習美國等資產證券化發展成熟的經驗,借鑒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操作過程,促進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提升,提高其專業水平,促進行業規范化,兼顧內外兩個角度,完善IP證券化中介服務體系。
(三)引導并規范IP構建與利用
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運作和日本第一項專利證券化交易都是在政府主導和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國IP證券化不僅需要市場的支持,其起步階段也應當由政府進行引導和規范,避免產生“IP泡沫”等問題。政府對IP證券化的規范和引導可以使交易雙方有規則可循,提供充分的信心支持的同時,可以隨時注意證券化風險和成本的控制。此外,這也有利于我國產業政策的導向,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貫徹文化強國戰略。
(四)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當前資產證券化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現行管理辦法立法層級較低,且適用范圍較為狹窄,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越來越難適應實踐需要,基礎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定價、轉讓等具體內容還未有權威內容可指引參考,存在亟待解決的法律空白問題。
(五)加強風險監管與防范
IP證券化是以具有可變現潛力的文化資產為載體基于傳統資產證券化的金融創新,金融運作存在一定風險。為保障IP證券化的順利進行,對風險的監管與防范必不可少。在推動IP證券化發展時,要將我國國情在證券市場上的特有體現和IP證券化實踐相結合,建立健全相關監管體系,防范風險;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將責任落實到實踐過程中的每一位參與人員;此外,還可以發展IP保險業務,將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從而提高證券化的信用評級,促進IP證券的流通。
參考文獻
[1]王曉東.知識產權證券化: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新途徑[J].金融與經濟,2013(3):80-82.
[2]許云莉.版權證券化立法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7.
作者簡介:陳書銘(1998-),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專業:金融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