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華
【摘要】:中牟縣廊道建設直接影響著中牟縣及周邊區域,在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作為構成中牟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效益顯著,加強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勢在必行,對其進行規劃也至關重要。
【關鍵詞】: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問題;對策
人類活動造成的景觀破碎化已成為眾多環境問題的根源。通過建立生態廊道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種生態功能,同時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親近自然的需要,已經成為現代景觀及城市規劃領域的共識。中牟縣積極響應鄭州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鎮化戰略決策,大力推進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中牟縣廊道生態廊道建設概況
“十二五”期間,中牟縣深入貫徹落實鄭州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鎮化戰略決策,牢牢把握“三區”疊加的區位優勢,中牟縣委、縣政府將生態廊道綠化工程列為推進全縣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十大切入點工程”之一,把生態廊道建設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富民工程、士氣工程和能力工程,中牟縣林業局全體職工確立了“一年出形象,兩年成規模,三年見成效”的工作目標。并按照“四級廊道,三年見成效,全覆蓋、無縫隙”的工作要求,堅持“規劃先行,高密度、高質量、高標準、大綠量,既造林又造景”的建設標準快速有序地開展生態廊道綠化的各項工作。先后投資150億元,完成生態林綠化287214畝,其中,完成生態廊道綠化工程149條,總里程980公里,綠化總面積9萬畝。截至2016年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06%,初步達到了“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閑在林間”的建設效果。
2、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的成果與意義
2.1美化了出行環境
緊緊依托縣域內的路網,在I至IV級廊道內按照不同的標準(I級廊道:縣域內主干道,兩側各50 m綠化帶;II級廊道:縣城通往新市鎮道路,兩側各20~30 m綠化帶;III級廊道:新市鎮通往社區道路,兩側各10~20 m綠化帶;IV級廊道:村村通道路,兩側各5 m綠化帶),栽植花草樹木,并修建廣場公廁等配套設施,形成了帶網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生態廊道。
2.2豐富了精神需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環境污染的嚴峻現實和繁忙的工作、勞動,人們更加渴望天藍水碧、花艷樹綠,更加渴望走到戶外、回歸自然去緩解疲勞、釋放壓力。而生態廊道營造的半自然、園林式的開放環境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
2.3提升了政府形象
生態廊道建設的效益更多的是體現在生態效益和公益性上,并且投資大,直接經濟回報率低,是一項接地氣的惠民工程,是考量地方政府政績觀的重要體現,更是反映一個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高質量、完善的廊道綠化是建設“生態中牟”的重要舉措,是為民務實的典型事例。
2.4營造了發展環境
生態廊道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項德政工程,同時,又改善了投資環境、提高了縣域經濟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中牟縣充分利用黃淮平原的地形優勢,在進行道路交通路網升級改造的同時,大力開展配套基礎設施和生態廊道建設,科學的謀劃、完善的設施和宜居的環境吸引了眾多大型企業入駐,稅收的快速增長使得政府有實力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吸引更優秀、高科技的企業來中牟縣投資,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
3、“十三五”期間中牟縣生態廊道建設的總體規劃布局
“十三五”開局之年,中牟縣突出“高起點規劃、高規格推進、高頻率督導、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護”,全面推進生態廊道綠化工程建設。按照總體規劃布局,將投資80億元,按照“一環、兩帶、三網、五區、十園、五基地”的總體生態綠化布局,實施生態林綠化15萬畝。其中計劃再實施生態廊道綠化工程50條,綠化總長度600公里,綠化總面積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2.06%以上,林業產值達到8億元。在建設過程中,中牟實行路段長、技術員分包制度,嚴格對照設計圖紙,對栽植每一棵樹的品種、胸徑、高度、規格、品相進行把關;同時采取日報告、周督查、周例會、周點評、周通報、周評比,評優評差,加快生態綠化工作進程。
4、生態廊道建設需重視的問題
4.1要加強宣傳,做好征地農民的思想工作
由于廊道建設占用一定的土地資源,拆遷、征用土地涉及面廣,必定觸及相關群體的當前利益,在他們切身感受到廊道建設帶來的長期生態效益、潛在經濟效益之前,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保證廊道建設的前期工作順利進行。
4.2要依法行政,保證廊道建設的順利進行
由于生態廊道建設的公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政府在廊道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在制定合理補償標準,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的前提下,對仍不配合廊道建設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照法律法規、條例細則,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進行干預,確保建設項目順利進行,維護絕大多數公民的生態權益。
4.3要拓寬融資渠道,提供廊道建設的資金保障
一方面可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爭取申報相關項目獲得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應積極嘗試融入民間資本參與生態廊道建設,既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又提高了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對參與建設的企業而言,將獲得積極的社會評價,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深入調研,制定優惠政策和可行性方案,使企業不但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也能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從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到生態廊道建設的相關領域,促進廊道建設的順利開展。
4.4要強化日常管護,提供綠化效果的技術支撐
園林綠化苗木講究“三分種,七分養”。建成后的生態廊道的日常管護不但需要澆水、除草等簡單勞動,更需要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專業技術。中牟縣已建成的生態廊道點多、線長,再加上以后擬建的多條廊道,養護任務重、難度大。如果仍按照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的“誰建設,誰管護”的模式進行后期管理,即使不考慮管護費用,僅建設單位的技術力量也是明顯不足的。必須提前做好預案,參照廊道建設吸納民間資本的模式,全權委托專業的公司或企業進行管理,或者與專業公司或公司公管。同時與當地的高校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利用高校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力優勢,簽訂合作協議,實現雙方“共贏”。
【參考文獻】:
[1]劉程程.煙臺特色濱海景觀設計研究 2011,(12).
[2]達良俊,余倩.城市生態廊道構建理念及關鍵技術[J].中國城市林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