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是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兩者的聯合可以促進雙方的專業化、規模化程度,有利于市場競爭的提升。從當前發展情況看,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的發展根源在于企業追求最大化市場利潤,是企業對產業基礎與外部條件的優化選擇,從雙邊市場理論的角度看,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還受到各種制約,從基礎建設、觀念和整體水平的提升上實現流通產業與制造業的集聚發展。
【關鍵詞】流通產業 專業化 制造業 空間集聚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流通業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長期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合作并不緊密,甚至是兩者因為利益,還會出現相互制約的情況,由于兩者的聯系不足,使得雙方都無法得到良好的發展,鑒于此,學術界越來越看重兩者的關聯,流通產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成為新時期研究的重點。
一、流通產業與制造業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轉型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電商的快速發展,為流通業提供了寬廣的發展平臺。從我國近十年的GDP、FDI發展情況看,我國從2006年~2016年,商貿流通業總額和國家GDP持續增長,特別是商貿流通業,2016年的總額是2006年的7.3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宏觀經濟發展,使得社會各界對流通業的需求量不斷增加。
我國制造業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伴隨著經濟轉型,制造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截止2016年,我國制造業的生產總值已經達到31.12萬億元,從2006年到2016年,我國制造業的累計增長率達到133.13%,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3.31%,而年產值10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的數量,也從2006年的278家增加到2016年的402家,具體如下表1所示。從我國制造業的當前發展情況看,不管是生產總值,還是企業規模數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二、流通產業的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對流通產業專業化發展的制約
目前,我國缺乏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流通產業的專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較低能力的運輸能力,這就很難滿足運輸工具直接到戶的要求。與此同時,運輸車輛到城市后會因為堵車或是行車受限的原因在最后距離上出現一些問題。二是在我國缺乏完善的大型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產品不能在較大的市場中交易、配送。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明顯較為落后,且我國運輸成本為國外的兩倍,消耗率為國外的2.5倍。三是基于部分產品的特點較為獨特,一些具有質量保障和性能要求的產品必須通過特殊的方法進行運輸。如,在運輸疫苗的時候,要恒溫或是冷藏,這就需要通過智能化調控溫度的運輸工具進行運輸。但是這類設備的運輸車輛在我國的數量較少,這就會使得該類產品的質量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變質現象。
(二)制造業發展水平低
對于制造業空間集聚,與制造業本身的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聯,制造業發展水平高,就能促使其空間集聚質量的提升。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制造業整體水平還偏低,從而制約了制造業空間集聚的發展,制造業的空間集聚發展,不僅依靠于制造企業的數量,更重要的是高質量集聚,我國各個地區雖然對制造業進行了相應的工業劃分,但是在質量上卻遠遠不足,很多地區的工業園區僅僅有幾個制造企業,很難滿足制造業空間集聚的要求。
三、流通產業的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發展對策
(一)加強基礎設施支撐
就目前而言,我國基礎交通及倉儲建設水平還比較低,這是制約流通產業與制作業合作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特別注重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公共交通設施的投入,而對于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大對交通運輸及倉儲設施的投資改造,同時要注重地區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水平低也是我國各個地區存在的主要問題,這就制約了信息化支持的流通產業專業化及制造業空間集聚的發展。為次,要注重區域信息化建設,政府部門和社會企業都應該充分發揮利用的資源優勢,注重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引入信息化,構建相應的流通信息展示電子平臺,為流通業及制造業的參與者提供信息。
(二)樹立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協調發展觀念
為了更好的促進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要充分借助各方資源優勢,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準確定位。首先要將制造產業和流通產業定位一個共同的目標,也就是便利服務消費者,制造企業應該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改變以往的生產觀念,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思考,而對于流通產業,更應該注重服務,這樣才能保持長遠發展。其次,應該努力降低服務成本,對于傳統的制造業,其凈利潤比較低,在新時期,要想保證這類制造業的良好發展,就需要降低服務成本,同時根據企業提供的服務逐步對成本進行調整,確保企業的持續發展。對于流通產業,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對自身服務成本的調整,以此滿足自身發展。在為消費者服務時,流通產業與制造業兩者應該加強溝通聯系,共同制定服務流程、規范,實現服務的現代化,同時也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
(三)促進流通產業與制造業的現代化建設水平
在新時期下,應該進一步加快流通產業與制造業的現代化建設水平,以此推進流通產業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發展。對于流通產業,要加強信息化技術改造,同時還要對流通產業的從業人員進行素質培訓,為流通產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而對于制造業,在現代化建設中,應該建立長遠規劃,并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努力實現自主發展、減少代工量。在產品生產中,要密切關注當前最新形勢,了解市場需求,加強與流通產業的溝通聯系,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發展。
在新時期下,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商貿都需要流通產業的支持,對制造產業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在實際中,為進一步制造產業的發展建設,需要全面加強流通產業與制造產業的合作,并促使流通產業朝著專業化、制造產業朝著空間集聚的方向發展,實現兩者的互利共贏,從而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明.雙邊市場理論下流通產業的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1):61-63.
[2]張李昂,張清正.流通成本變動與制造業空間集聚分析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6):19-25.
[3]趙儒煜,包明齊.我國流通成本變動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6(5):59-63.
[4]程艷,徐婷艷,于興旺.流通成本變動與制造業空間集聚機制--基于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大學學報),2016,V205(3):11-19.
[5]朱黎明,劉彥志.我國流通產業集聚與流通產業產值增長關系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5(4):139-142.
作者簡介:關黎麗(1985-),女,漢族,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結構創新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