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我國高校多為非盈利組織,不將盈利作為其工作目的,但是,在高校的相關活動中所用的經費,相關部門必須給予補償。社會對高校的費用收取問題較為關注,因此,在文中,筆者對我國高校教育成本分擔狀況和教育成本分擔中存有的漏洞進行分析,并給予讀者構建科學性成本核算機制的路徑及高校成本補償機制的有效構建方法,可以增加高校改革深度,優化政府、高校、學生之間的負擔關系,使資源配置合理化。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增加對該機制的著重度,采用科學性路徑對該機制進行多角度優化,從而使該機制的有效性提升。
【關鍵詞】高校教育 成本分擔與補償 探究
從我國成立以來,高校一直屬于精英培養階段,在該階段,學校的經濟費用主要的來源對象較為單一,政府對高校的大部分費用進行承擔,學生只需要對小部分花銷進行承擔。當下,我國高校的錄取率增加,學校的教育模式擴大化,在該狀況下,高校對經濟費用的需求度增加,這導致政府對高校費用的負擔量增加,在國家教育經費受限的狀況下,各高校采用了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制度,即學生應當對高校相關活動經費進行補償。該制度的實施對我國高校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進行有效緩解,增加了我國教育統籌的多元性,從而使我國高校相關制度得以科學性優化。
一、高校成本分擔與補償應用必然性
當下,我國經濟革新速度較快,社會經濟的多樣性增加,相關活動的多元化也隨之增加。在高校教育中,為了提升教育的多元性。高校應當采用教育成本分擔補償制。通過該制度可以對我國高校改革提供力量[1]。如果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全部經費進行負擔會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控制性,在該狀況下,高校教育的實質性會降低。因此,在高校應當采用教育費用成本分擔和補償制度,從而使教育經費獲取路徑的多元性增加。針對目前的狀況,高校應當采用該制度對經費制度進行變革。
二、高校成本分擔過程中存有的漏洞
(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量不足
當下,我國財政采用以下模式對高校經費進行分擔,國家依舊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但在該制度的應用中,國家對主體資金投入的著重度不高。盡管我國教育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值較高,但是與世界水平依舊存有較大的差距。我國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之四點一,發達國家的為百分之六。我國二零一零年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值為百分之二點七九,與前幾年的相關數值比較可知我國的教育投入的絕對量在增加,但資金比重卻降低。
(二)高校對該成本分擔的落實存有較大偏差
我國相關制度規定學生對學校教育經費的承擔量不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但是,我國大多高校對該制度的執行存有較大偏差,在多數學校中多以百分之二十五作為成本控制標準。該種狀況增加了學生的資金負擔[2]。我國教育法規定,高校針對家境貧困的學生,應當采用合理性路徑對其進行獎勵、資助,協助其完成學業,但是該制度在高校的應用狀況較差,很多高校對成本過于著重,忽視了學生的承擔狀況,沒有根據學生家庭收入狀況對教育收入進行調整,從而使教育的不平等性增加。
(三)高校存有亂收費狀況
在高校實施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后,亂收費狀況常出現,社會對該狀況的關注度加高,由于該制度的應用成熟度不足,因此,缺乏相關標準和制度。由于該制度允許學校向學生收取小部分費用,品德較差的黑心學校會提出很多表面合理實際非法的收費項目。通過該項目增加學校的財政收入[3]。該種狀況增加了學生對教育費用的負擔。
三、制度完善的科學性路徑
(一)國家應當增加教育財政投入
在高等教育中,我國對相關制度的改革程度依舊不足,因此,政府還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政府可以采用直接性路徑對教學進行投資。也可以通過間接方式對高校教育進行補償[4]。在投資中,政府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對資金進行分配,政府在增加對重點校的著重度的同時也應當增加對偏遠薄弱地區院校及薄弱學科的著重度,從而使教育的公平性增加。
(二)引導學校采用科學性路徑提升收入創造力
首先,政府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對教育投入進行核算,從而為教育成本分擔制度提供科學性依據。在傳統的高校財務制度中,會計只對教育支出進行核算,而對教育的固定資金進行核算,因此,這導致財政核算的合理性不足,從而不能對教育成本進行科學性優化。盡管,我國對高校財政進行改革,但仍未對高校教育成本進行核算。因此,高校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對經費進行運算,從而使學生的成本分擔的精確度增加。
(三)高校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優化經費制度
在高校,相關人員應當增加對經費收納制度進行優化的力度。高校收費制度應當將確保教育成本作為基礎,并且應當根據學生家庭的承擔能力對教育收費進行革新。同時,在學校應當建立獎學金制度,該部分經費應當由政府和社會人士進行支持,通過該制度可以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國家只有通過科學行路徑對高校教育經費制度進行革新,采用成本分擔補償機制使高校經濟收益多元化,也對國家教育經費緊張狀況進行緩解。
四、結語
當下,該高校實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存有較強的必然性,在該趨勢下,國家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擴大教育費用融資有效性,并增加整體經費制度的平衡性。通過該制度,我國的教育經費獲取渠道的多元性增加,從而使我國教育財政受限的狀況得以有效緩解。因此,學校應當增加對該制度的著重度,采用科學性路徑按照該制度的要求對自身制度進行優化。當然,由于該制度的成熟性不足,因此,學校在對其應用時應當增加對相關問題的發現率,并采用合理方法對其進行彌補,從而使該制度得以多角度優化,也使該制度的有效性增加。
參考文獻
[1]倪嘉敏.我國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現狀分析及其政策建議[J].現代教育科學,2017,(01):8-14.
[2]魏歡歡.關于建立順應市場機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體系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7,(01):193-194.
[3]袁潤松,豐超,王苗,黃健柏.中國區域間節能減排責任分擔及成本補償機制設計——基于潛力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6,(05):38-43.
[4]張建茹.遠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研究——以內蒙古地區“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項目為例[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114-120.
作者簡介:龐燕珍(1958-),女,漢族,山西太谷人,現供職于山西農業大學計財處工作,高級會計師,本科學歷,山西農大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高校財務業務及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