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豪 苗艷波
【摘要】近年來,西鄉縣有效利用現代農業項目平臺,市、縣各級政府財政資金等方式對茶產業進行改造,促進茶產業提升和產業鏈轉型升級。為了快速構建茶葉產業體系,促進茶產業、茶生態、茶經濟和茶文化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應實施以基地建設、茶資源開發利用及市場拓展、茶品牌建設等相應措施。
【關鍵詞】陜南茶產業轉型升級
一、西鄉茶產業發展現狀
西鄉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主要表現在:第一、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由70年代的5萬畝擴大到2017年的31.2萬畝,其中通過國家級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的生產基地達10萬畝,茶葉年產量達13000噸以上,茶農年均增長近1000元。第二、企業規模不斷增加。到2017年有15家市級重點龍頭茶企,42個規模企業,1個國家級馳名商標,15個省級馳名商標。同時擁有鵬翔、漢南綠茶、東裕茗茶等集茶葉種植、加工、國內外貿易、電子商務、新產品研發和茶文化推廣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第三、茶葉產量和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加。
二、茶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延伸不足
產業鏈拓展是指產業鏈各環節向高知識、高技術、高附加值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過程,即知識含量、技術層次、附加值水平的提高過程。西鄉茶葉產業鏈拓展較為落后。首先,陜南茶葉產業鏈中的種植、采摘和貯藏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茶葉的種植與采摘仍以人工為主,機械化程度較低,對整個茶產業的帶動力不夠。同時由于深加工綜合利用程度低,產業鏈條短導致茶葉新型種子研發技術與國內其他著名茶產業相比較緩慢,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嚴重制約了產業鏈的轉型與升級。
(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較低
雖然有15家市級重點龍頭茶企,42個規模企業,但對整個西鄉茶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并不明顯,西鄉多數茶葉仍然主要依靠民間力量進行經營生產,產品定價隨意,客戶群體單一。沒有形成與茶產業關聯緊密的產業集群同時陜南茶農組織化程度較差,有時被銷售企業低價收購,銷售企業通過對收購的茶葉進行精美的包裝在市場高價出售,造成雙方利益不協調,打擊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損害茶農利益。這種分散化的經營限制了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推廣,產業鏈條不能形成團體優勢,造成茶葉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效益較低,致使當地茶農乃至單個零售商無法真正融入產業鏈條的轉型升級。
(三)融資渠道不暢
由于西鄉茶產業個體生產、合作社、制茶工廠和茶山的分布具有“小、散、遠”的特點導致相互之間的信息傳遞較慢,而大部分茶企成立時間不久,規模普遍較小,人脈較狹窄,自身建設不完善,信用度不高,有價值的資產作抵押匱乏,風險承受能力等。這些因素影響和限制了在企業和茶農獲得資金的渠道。由于資金缺乏,對企業引進先進制茶工藝和項目建設有一定制約。
(四)品牌效益低下,市場份額小
由于在資金投入和技術水平的落后,雖然西鄉茶葉品質優良、品種多但沒有名氣,知名品牌幾乎沒有。造成了“一流的品質,二流的品牌,三流的價格”極大的影響了茶葉生產商和茶農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消費者地域性的差別和品牌效應的低下,西鄉茶葉仍無法打入南方市場,銷售仍以西北地區為主。
三、轉型對策建議
(一)拓展產業鏈向休閑旅游產業與茶業的融合發展延伸
茶旅結合是茶業與旅游業及相聯系的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通過茶業種植、加工、茶藝、茶詩詞等方式營造濃重的茶文化內涵作為一個體系來運作。就茶旅結合對“江塝茗園”、“東裕茗園”的茶園進行套種櫻花,改建專業騎行賽道,漫步道等使茶園形成集茶景觀賞、采茶休閑、家庭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具有“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游覽休閑農業”獨特的原生態休閑示范基地。同時加強低檔茶葉資源的有效開發和使用,改變茶葉產品價格策略。
(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建立“核心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銀行、政府”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即政府是規劃者,由政府出面牽頭核心企業,建立專業合作社。該模式的運行機制:第一,茶農與專業合作社簽訂訂單進行生產,由合作社對生產進行全過程監督;第二,核心企業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向銀行抵押信貸擴展,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制,降低經營風險;第三,由合作社負責生產過程中的合理支出和日常生產活動,同時提供有關技術支持;
(三)拓寬融資渠道
隨著西鄉茶企業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政府、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整合、創新融資渠道:第一,證券、保險等金融公司定期對茶企普及金融知識,對愿意上市的企業進行專業技術的指導與服務;第二,眾籌:大量分散農戶的閑散資金進行集中,按資金比例入股沖破傳統融資的局限性;第三,豐富茶葉工廠和企業以生產設備、廠房、茶山等固定資產或企業專利、商標、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作為擔保對象的方式進行融資;第四,發揮茶產業集群融資優勢。
(四)努力打造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
為了提高陜南茶葉的品牌知名度和進入國際市場營造良好的氛圍。第一,鼓勵龍頭茶企參加大型貿洽談會、國際專場推介會、國際都市現代農業綠色食品博覽會、品茶大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吸引全球消費者進入平臺對特色產品營銷來擴大西鄉茶葉的品牌知名度。第二,通過報紙、廣播電臺、互聯網、手機微信等信息平臺擴大宣傳力度;第三,鼓勵企業到外地發展加盟店、實體店、連鎖店努力打入南方市場提高市場品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煉晨.日照綠茶:品牌結構調整助推產業發展[J].中華合作時報,2015.5.26.
[2]楊靜.峨眉山市茶葉產業發展對策及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7.
[3]張蓓蓓.平陽縣茶葉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3.12.1.
[4]徐定超,沈愛蘭.松陽縣推進茶產業全產業鏈經營的探索與思考[J].新農村,2015.5 .
[5]景靜.供應鏈金融在河南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模式及風險研究[J].商業會計,2013.9.10.
[6]江新鳳,楊普香,李文金,劉彩霞.江西省茶產業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茶葉,2013.10.
[7]張利軍,楊文科.基于金融視角下的陜南茶產業發展研究-以陜西省西鄉縣為例[J].中國市場,2016.42.047.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國際商貿學院2017年暑期大學生 “三下鄉”活動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東豪(1986-),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大學本科,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團委副書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苗艷波(1994-),女,漢族,山西河曲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本科生,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