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霞
摘要:課外作業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三項基本功能:鞏固和延伸課堂知識,培養和發展實踐能力,反饋、交流和促進評價。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理念和原則,分析小學語文作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構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
語文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一環。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一堂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點燃創造思維的火炬,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語文作業的新形式,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講究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可以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
一、以生為本的作業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在語文課程的每個環節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接受能力,選擇自己的作業,切實為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成功的機會,使學生發揮各自不同的學習優勢,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讓學生喜學、樂學、善學。為此,我們應該做到:首先,承認差異,讓學生優化發展;其次,關注趣味,讓學生主動發展;最后,放開束縛,讓學生自主發展。
二、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的主要問題
1、作業設置的單向性。傳統的作業設置基本延續著由老師自上而下布置的傳統,問題都是課本(或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學生只需做記錄,回家照做即可,不需要考慮做什么作業,該怎么做,哪些是自己會的、不需要做的;哪些是自己不懂的,需要去琢磨的,五六十個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就夠了。這樣的作業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方面同樣無所作為。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無差異的作業設計,講究“齊步走”、“一刀切”,自然會導致“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基本無法實現。
2、作業內容的單調性。當前語文作業注重書本內容,強調將書本知識通過作業來鞏固,如抄寫生字詞、注釋等讓學生強化記憶,這雖有益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不利于學生視野的開闊。許多老師經常布置的語文作業就是讓學生抄寫生字新詞,查查字典,抄抄解釋,課后練習或配套練習不分青紅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紙上,諸如此類單調乏味的作業使得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廣闊性和深刻性得不到訓練,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培養得不到深入、擴展,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審美情趣了。這樣的作業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靈活性、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語文作業失去了興趣,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作業內容的單一還體現在學科與學科之間缺乏滲透、缺乏整合,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就語文練語文,陷入了狹隘的“學科中心主義”,過于注重字形、字義,語法、章法等,忽視人生觀、世界觀的指導,割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作業本來是一種操作方式,遠遠不止書面作業一種,也可以是一項活動或一件作品。廣義地說,在教學中教師隨處引導學生設置問題,迫使學生為尋求答案而時時處于積極的思索之中,這也是無形的“作業”。但當前語文作業布置形式單一,明顯偏向書面作業,“一刀切”問題嚴重。這樣的作業不僅降低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加重學生的作業疲勞,而且影響了作業目的的達成。不顧學生的差異,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布置相同的作業,使得學生所作無用功較多,不利于學生發展。
4、作業評價的片面性 作業評價缺乏人情味,只有刻板的“優”、“良”、“中”、“差”評語,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壓制學生潛力的發揮。語文本身具有極強的人文性,若簡單在分數上著力,既失之偏頗,又會導致學科本身的庸俗化和教育的簡單化。另外,不能“因材施評”也是作業評價片面的表現。水平不同的學生不但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評價時標準也是一樣的。結果后進生永遠也嘗試不到成功的喜悅,哪怕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再怎么使勁跳,也摘不到“桃子”。不但如此,還得挨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長期下來,后進生得到的只能是對學習的無力感并最終放棄努力。而另一方面,學習好的學生因為作業太容易而滋生驕傲情緒,同樣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三、小學語文作業構思
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語文作業,以體現作業設計的理念和原則,達成語文作業的目標和任務。
1、表現性型作業。(1)唱歌。愛唱愛跳,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天性,尤其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新教材有許多文章文辭優美,朗朗上口,極富童真童趣。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設計讓學生配上自己喜歡的曲調,編成童歌童謠唱給自己的家長(好朋友)聽。(2)繪畫。繪畫是兒童的天性,在幼兒園孩子已經接觸繪畫,所以小學生都能結合一些生活經驗,用點、線、面表現一些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形來,這種繪畫,不需要學生有多少美術功底,故不必擔心學生畫不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課文的文字描述,簡要地畫出內容。這些繪畫不僅有利于學生搞清文章的條理,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兒童豐富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2、專題搜集型作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在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孩子們最喜歡大自然,有關自然界的一切都能吸引他們的興趣,而寫調查研究報告,對于第一次接受這種課外作業形式的他們來說,是一次挑戰,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他們內心的這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當然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3、趣味想象型作業 。寓興趣于作業之中。積極的情感能使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因此,在作業設計中要強化作業的情趣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增強學習的內趨力,主動、愉快、高效地學習。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作業設計要貫徹愉快教育的原則,始終讓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在“不知不覺”的情境中,探索和學習。題目新穎,形式活潑,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想象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詩歌、有趣的故事,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學生仿寫、續寫創編的原始材料,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作業的有趣性,另一方面能充分調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四、結語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與價值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與思考。優化后的語文作業更重視學生興趣和需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把作業作為學生發展的平臺,賦予學生自主作業的權利,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反思的空間,為教師提供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