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古典詩詞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古典詩詞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而現有的教學方法使得古典詩詞的韻味不能得到完全的體現。本文從誦讀品韻、想象入境、感悟解情三個角度對古典詩歌教學方法進行淺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古代詩歌;誦讀;想象;感悟
在中國的古典文化中,古典詩詞占有不可輕忽的地位。作為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了解祖國文化為目的的小寫語文教材,也選入了一定比例的古典詩詞。這些古典詩詞的選入,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領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
由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學習詩歌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會背誦、默寫,是否會憑借注釋以及工具體理解詩句的意思[1]。所以在現今的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單一地重視詩句的翻譯和講解,將書下的注解和機械背誦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使原本情趣兼備的古典詩詞被強硬地拆解成毫無生命力與美感的語言符號。這個過程雖對于知識的傳授起到了足夠的重視,但是卻忽略了情感性的體驗。
詩詞,作為抒情文學的代表,是想象和情感的產物,其中飽含著作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情感體驗為主線,去領悟詩詞獨特的美感[2]。關于古典詩歌的學習,結合自身的經驗與探索,我有以下三點看法:
一、誦讀品韻
詩歌與舞蹈、音樂一樣,都離不開節奏。詩與樂的關系尤其密切,詩常可歌,歌常伴樂。聲音在音樂中借節奏與音調的“和諧”而顯其功用,在詩中也是如此。朱光潛先生提出:“節奏是自然現象的一個原則,藝術返照自然,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在詩、樂、舞諸時間藝術則為高低、長短、疾徐相呼應
[3]。”對于詩歌,通過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以聲傳情。可以說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策略,也可以說借詩歌的誦讀可以深入感受詩的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詩歌教學內容選擇時誦讀必占一席之地。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古詩詞字少而意思深,單音而韻味長,需要通過放聲誦讀,才會記得牢靠,有利于進一步理解。
詩歌有著特有節奏,特殊的韻律,朗朗上口,韻味無窮。選入小學課本中的詩歌大多經過精心挑選,含義雋永,韻律和諧,特別適合多種形式地誦讀,可以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可被采用的誦讀方式有多種,如:可以有感情朗讀,注意節奏和停頓,還可一邊打手勢一邊呤唱。小學語文教材低段中入選的部分詩的意思,詩的意境不便多言,教師便可帶著學生多多吟誦,學生也可獲得審美的愉。如此,在詩歌的節奏中,詩與樂合為一體,隨著詩歌或高聲、或低沉、或拉長,或疾速,或徐緩,學生的身心跟著詩歌的節奏一起跳躍,在感受美的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
二、想象入境
詩歌有言外之意,言有盡而意無窮。詩詞抒情主人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體會必須要借助想象。想象是詩歌的翅膀,詩詞作者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想象,這是這種超脫世俗樊籠的想象賦予詩歌以生命力
[4]。因此詩歌是跳躍式的,中間的留白是令人回味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唯有引導學生借助詩詞中的文字在自己的腦海中進行想象,進入詩詞中的意境,才能充分感受詩詞歌的魅力。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自我的文學素養,也獲取了難得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我們要品讀詩歌的語言,必要走入詩歌所描述的境界中去,去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愛憎困苦,體會作者筆下的一花一樹,與古人神交,獲取相同的情感體驗。想象能使詩歌顯示出無盡的魅力。詩人大膽的想象凝成的詩歌更是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憑借著詩中的景、物去想象,去體會那無盡之意[5]。
三、感悟解情
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一名教師不僅要引領著學生以誦讀的方式走近詩詞,以想象的方法進入詩詞,還要帶著學生走出詩詞歌。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典詩詞的教學中,要借助誦讀、想象和感悟去引導學生理解詩詞所言、所吐、所思、所露。而不是單純地從字面意思入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住詩詞。 只有讓學生真切領悟到詩詞中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審美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實現語文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進而實現語文教材所負載的傳播人類燦爛的文化精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姚春杰.小學語文名師古詩文課堂實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朱光潛,唐忠義.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J].語文世界,2009,(1):73-75.
[4] 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黃晶慈.小學古詩詞的選文特色、教學誤區及教學思路[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Z1):82-83.
[6] 沈琪.羅丹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7] 豐陳寶.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十四卷:文論[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8] 朱自清.標準與尺度[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