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晚
尋找:從孩子的自身出發
——現代兒童劇《尋找“紅頭發”》創作談
■方晚
戲劇創作,尤其是兒童劇的創作,貴在富有童真童趣,尊重兒童的審美情趣,同時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和正能量,兒童劇的創作少不了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往往有時候我們還得“戴著鐐銬跳舞”,《尋找“紅頭發”》就是這樣一個命題作文。接受這部兒童劇的創作有點兒奇特:常州金壇華羅庚藝術團領導找到我,希望結合江蘇省文明辦“八禮四儀”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主題創作一部反映當下少年兒童文明禮儀教育養成的兒童劇,劇名就叫——《尋找“紅頭發”》。我的第一反應是:“紅頭發”聽上去頗具童趣色彩,對于兒童劇來說,不失為一個好命題。可“紅頭發”是什么?找他干嘛?怎么尋找?所要展現的禮儀素養教育主題又該如何傳達?
我想,不論是寫禮儀教育還是寫兒童成長,兒童劇的首要任務是體現童真童趣,要寫出幾個活生生的孩子形象來,寫出符合兒童心理的行為動作來,由人生戲,喻理于情,方能寓教于樂。形象和動作的來源,仍然是孩子。
孩子向來喜歡美好,天性好奇,“尋找”是他們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能,這是童真的體現。在琢磨的過程中,我不由想起了少年時期曾摘抄過的一句契訶夫名言:“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容貌、衣裳、心靈和思想。”美,代表了良好的禮儀風采,代表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更應代表孩子們心靈思想美好的追求。這難道不正是我們尋找的嗎?所以,“尋找紅頭發”過程中的“尋找”,實際上可解讀為孩子們通過“尋找”這一戲劇動作,去尋找美、尋找愛、尋找溫暖,懂得美、懂得愛、懂得尊重并獲得成長的過程。尋找的最終落點是——愛和美、溫暖和尊重。

方晚近照
那么,就從“紅頭發”開始。新學期,班里來了個新同學——霍興仁,儀容不整、性格孤僻,最奇怪地是書包里藏著頂“紅頭發”。學校要舉行禮儀風采大賽,同學們商量該演什么主題。經過討論——美,成為孩子們所要表現的主題。霍興仁與穆書石報名參加選拔,表演小品。誰料,霍興仁竟頂著紅頭發上場,瞬間引發同學們的反對與斥責,由此,產生關于“美”與“不美”爭論,矛盾激化。沖突中,受到刺激的“紅頭發”霍興仁憤然出走……同學們進而尋找。幾經波折,同學們不但找到了他而且了解到“紅頭發”背后真實的秘密,紛紛為自己“不美”的行為感到慚愧,決定共同幫助霍興仁。劇情發展到這里,同學們對于“美”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最后,“紅頭發”亮相禮儀風采大賽,并在表演中再次道出“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容貌、衣裳、心靈和思想”,以“戲中戲”的形式進一步點明主題。從討論到爭論到再認識,伴隨著“尋找”這一動作,孩子們對于“美”的認識逐步提升,正切合孩子探究式的接受心理,尋著劇情線索理解美德教育的內在意義。
動作有了,線索有了,主題逐步引出,兒童形象的塑造如何鮮活起來?這還得從孩子自身出發,追尋他們所特有的童趣。
孩子的內心是多彩的,是富有想象的。首先,“紅頭發”是小主人公的外在形象,是他區別于普通孩子的標志。這個形象是獨特新奇的,一下子就能引發孩子好奇和探究的興趣——紅頭發,好奇怪!紅頭發,是什么?
霍興仁(諧音“火星人”),這個名字是父親起的,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因為父親就是個科幻迷,在他的描述中,火星人有著火紅的頭發,閃亮著火的光彩。深受父親影響,霍興仁愛上了紅頭發,并希望戴上紅頭發扮成真正的火星人。父親答應了霍興仁的愿望,表示將在10歲生日那天送上紅頭發作為禮物,希望孩子戴上紅頭發找尋更多歡樂和夢想!因此,“紅頭發”充滿了幻想的色彩與美好的期望,符合孩子們愛幻想尋夢想的心理特征,這也是童趣的體現之一。然而,隨著劇情推進,“紅頭發”在承載美好愿望的同時,其實還有著更深層的分量。盼望已久的禮物到了,父親卻沒能回來。為了救人,父親遭遇了意外,“紅頭發”正是父親留下的最后的禮物。面對父親突然離世,母親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時時照顧在身邊,轉學到新學校又遭遇了同學的不理解,于是,我們的主人公將他孤獨的心躲在一個角落,唯有戴上“紅頭發”懷念父親、尋找溫暖……在一聲呼喚后,幻想中的火星伙伴們出場了,他們與霍興仁共舞,在這里“紅頭發”既富有浪漫色彩,又帶有了幾分悲傷;既有童真幻想,也有內心抒發,“紅頭發”成為愛的象征和寄托,也是同學們此后逐漸尋找到、體味到的愛與溫暖。哦,是這樣的一個“紅頭發”……


童趣,可以說是伴隨孩子們成長的“生長素”。
我有個五歲的女兒,哄她逗她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給她變東西,一會有了一會沒了,始終興趣不衰。受此啟發,我為小主人公霍興仁尋找到了一個小伙伴——穆書石。他熱情率真、仗義執言,還會變小魔術,被同學稱為“魔術師”。這個人物的設置,本身就帶著較強的童趣色彩,一出場便能讓小觀眾發出“哇”的驚嘆。在霍興仁第一天被尷尬攔下不能進校門之時,他以小魔術巧妙解圍;在霍興仁情緒低落時,他變出花朵讓小伙伴破涕為笑,更鼓勵霍興仁展現自己。在同學們紛紛質疑霍興仁時,他更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幫助同學們逐漸改變看法,認識錯誤。他與我們的主人公,一唱一搭、一靜一動,穿針引線,推動劇情,不僅引導了戲中的同學們,更帶動了現場的孩子們們融入劇情,在整個劇中完成了“發現”和“尋找”的全過程。
在各方的關注和扶持下,2017年5月27日,兒童劇《尋找“紅頭發”》在江蘇大劇院成功首演,江蘇省百名“美德少年”、省內各地中小學生及老師共千余人現場觀看了演出。作為編劇,這一次,我以觀眾的身份,坐在孩子們之中,試探自己的劇作。其間,當“魔術師”變幻戲法與“紅頭發”對戲時,孩子們驚嘆、歡喜;當“紅頭發”孤獨地躲在角落與幻想中的火星朋友對話時,孩子們又突然間安靜了;當舞臺上的班長和同學們唱出那封《寄給媽媽的信》時,孩子們落淚了……每一個人物、每一句臺詞于我來說,是那樣熟悉,可我也不禁同孩子們一樣,受到了感染。這再次證明,只有在兒童身上去尋找、去發掘,才能寫好他們的故事。身旁的兩位老師說:“我們的兒童劇就要這樣!”這是對這部劇的肯定,也是我“尋找”的驗證。我想,在這一刻,“紅頭發”找到了!觀劇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善、尋得了友誼與溫暖,懂得了美,還有什么比孩子們心靈點滴的觸動更寶貴的呢。
繼成功首演后,2017年9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尋找“紅頭發”》在常州大劇院正式拉開了全省巡演的序幕,正與該劇中“新學期開場”、“禮儀風采大賽演出”的故事背景相契合,因此,這場演出別具意義。當天,一千多名小觀眾給予更加熱烈的反饋,尤其是“媽媽”從觀眾席上飛奔上臺與霍興仁相擁的那一刻,臺上臺下連成一片,戲里戲外融合一體。創作由孩子自身出發,更由孩子們的淚水與笑容的真實反映,讓我的創作獲得了更多靈感源泉與提升動力。新學期,新起點,“紅頭發”正與孩子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