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英國牛津市議會日前全票通過決議,決定剝奪20年前授予昂山素季的“榮譽市民”稱號,原因是她在羅興亞人問題上不作為。
昂山素季現任緬甸國務資政,如何處理羅興亞人問題屬于緬甸主權。昂山素季處理主權范圍內的事,卻被西方羞辱式地剝去了過去頭上的光環。
西方一直熱衷于給非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作家、藝術家、記者等授予各種“榮譽”,非西方國家很多人也樂于接受這種授予,媒體和公眾往往也會追捧獲得這些“榮譽”的人。但昂山素季的遭遇,讓人驀然意識到,這些“榮譽”其實就是“韁繩”。如果你把它們看得很重,就不可能不受西方的駕馭。
回頭來看,自近世500年西方開啟殖民時代以來,對非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最初,西方憑借堅船利炮及背后的工業優勢,對非西方國家采取直接軍事占領和任命總督的方式進行統治,授予“榮譽”處于次要地位。
但到20世紀中葉,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追求獨立和解放的潮流洶涌而起,軍事占領和派遣總督的方式行不通時,通過“榮譽授予權”“價值評判權”等方式操控非西方國家,就上升為西方的主要方式。而第后一階段的統治十分精妙,甚至會讓被統治者感覺不到自己在被統治。
在此過程中,西方喜歡把諾貝爾和平獎授予那些以“非暴力”追求獨立著稱的政治人物,向全世界暗示“跪著造反”是最文明的,“獨立”后對原來殖民者愛護備至、把殖民遺產當寶貝一樣供起來是最值得稱贊的。
對那些已獲得獨立的國家,通過授予其反對派“和平獎”“人權獎”“自由獎”等五花八門的獎項,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并賦予其“道德權威”,則是西方搞亂那些國家,將其重新納入自己外圍地帶的有效方法。
這樣的例子著實不少,比如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瓦文薩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波蘭很快就發生了劇變,從華約的堅強柱石變成北約遏制俄羅斯的前沿要塞;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蘇聯則很快就土崩瓦解,銷聲匿跡了。
無疑,中國也是西方的目標之一。妄圖分裂祖國的十四世達賴、鼓吹中國要做300年殖民地的所謂“作家”都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一個編造“餓死三千萬”謠言的記者獲得了瑞典的史迪格-拉森獎,西方這樣做的意圖,恐怕早已昭然若揭。
冷戰以來政治演變的歷史反復提醒我們:榮譽授予權也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的本質是價值評判權,最終體現為道路和制度的選擇權。
西方把控的這種權力是西方自我賦予的,同時也是被非西方的一些政治人物拱手相讓的。而失去榮譽授予權、價值評判權,也就等于失去了思想和靈魂的主體性,甚至還會失去自主行動的能力。
在這方面,中國也應有所反思。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出現了重實利而薄榮譽的傾向,用“給錢”代替了“給光榮”。某種程度上講,這實際上是把榮譽授予權預留給了西方,而西方則通過對這種權力的掌控,對中國的文化(比如電影)和輿論施加了很大影響,最為甚者,甚至鼓噪要讓中國按照所謂“普世價值”標準重建自己的政治制度。
在建軍90周年前夕,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向10位為共和國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模范授予新設立的八一勛章,這是意味深長的。今天我們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奪回榮譽授予權。不單是設立獎項,更讓榮譽真正代表不同于西方的價值觀。以榮譽的授予權為起點,道路的正當性、道德性、正義性等,都必須自我賦予,而不能由西方賦予。只有自建榮譽才能自我引領,才能堅定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是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