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 ●本報記者 范凌志 ●魏輝

當“中國菜刀”遇上先進的F-35隱形戰機會發生什么?別誤會,這里的“中國菜刀”可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切菜刀,而是一款黑客工具。這兩天在澳大利亞輿論場,“中國菜刀”便與F-35擦出了不少火花。澳大利亞國防情報官員口中的故事是這樣的:代號為“阿爾夫”的黑客,利用名為“中國菜刀”的黑客軟件,成功侵入澳大利亞一家國防承包商,竊取了包括F-35隱形戰機、P-8偵察機以及海軍艦艇在內大量數據信息,直到數月后,澳國防情報部門才發覺……名詞很新鮮,故事其實有點老套。這些年來,有關“中國黑客竊取商業和軍事機密”的炒作被西方割韭菜般割了一茬又一茬。不過這次澳官方挺“克制”,表示不知道“阿爾夫”是誰,來自哪國,唯一給出的“線索”是:“中國菜刀”據稱是中國黑客廣泛使用的工具。
澳國防企業敲響警鐘
澳大利亞多家媒體12日報道了“中國菜刀”竊取F-35數據資料的消息。按照澳國防部下屬情報部門澳大利亞信號局應急響應部門負責人克拉克的說法,去年7月,澳一家從事航空航天業務的小型國防承包商受到黑客攻擊,造成大約30GB的“敏感數據”失竊。這些敏感數據涉及價值140億美元的美澳聯合研制最新一代F-35隱形戰斗機項目、先進的P-8反潛偵察機項目以及智能炸彈、海軍艦艇等項目。“有大量數據被盜……而且大部分數據都是與國防有關的”,克拉克舉例說,失竊資料中有一張海軍新型艦艇的圖表,將圖表放大后艦長座椅清晰可見,離導航員座椅有一米遠。
克拉克沒有透露這家國防承包商的名字。他說,黑客使用了一款名為“中國菜刀”的工具,據安全專家介紹,這款工具被中國黑客廣泛使用。在事發3個多月后,也就是去年11月,負責網絡安全的澳大利亞信號局才發現這次黑客攻擊。評估人員根據澳大利亞肥皂劇《聚散離合》中一個角色的名字,將發動這次攻擊的黑客稱為“阿爾夫”,并將澳安全部門沒有覺察到的這3個月時間稱為“阿爾夫的神秘快樂時光”。
《悉尼先驅晨報》稱,這家擁有約50名雇員的小型航空航天工程公司有許多國防項目合同,但只有一名IT工作人員,剛上崗9個月。克拉克說,這是“草率”之舉,“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黑客“完全不受限制地進入”系統,并閱讀了首席工程師、財務官和一名承包工程師的電子郵件。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12日證實了相關消息。澳國防工業部部長佩恩表示,政府正在努力找出幕后黑手,但在獲悉此事近一年后也沒有成功。“調查工作肯定正在進行”,佩恩說,黑客有可能是幾個人,也可能是國家行為,也可能是非國家行為,或者來自其他公司。佩恩在阿德萊德對記者表示,黑客所攻破的信息是商業性信息,“從軍事角度看,這不是機密,也不危險”。他還說,澳大利亞正越來越多地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的目標,因為澳方正在推進價值500億澳元(合390億美元)的潛艇項目,規模之大,為世界之最。澳大利亞還準備以170億澳元的價格購買72架F-35A戰機。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稱,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的網絡安全顧問麥克吉本表示,這些數據在商業上是敏感的,但不屬于國家安全信息。他說,這次黑客攻擊表明澳大利亞有必要增加其網絡安全,“對于政府和所有行業而言,這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受到國家行為體和犯罪集團的關注,即便我們持有的信息不是國家安全信息”。澳國防工業部部長佩恩稱,這一事件為澳大利亞4000家國防工業企業敲響了警鐘。
有人扯上中國
聽起來像是一筆糊涂賬,但因為有了“中國菜刀”的“線索”,難免令有些西方媒體“蠢蠢欲動、想入非非”。法新社在報道中強調了“中國菜刀”的說法后稱,長期以來,西方政府一直指責中國黑客竊取工業、企業和軍事機密。幾天前,澳大利亞網絡安全助理部長丹·特漢表示,過去12個月澳大利亞遭遇4.7萬次“網絡事故”,比前一年增加15%。特漢稱,非常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段時間里,有734次攻擊瞄準了私營部門中的國家利益和關鍵基礎設施供應商。去年,澳政府的網絡安全中心透露,外國間諜在國家氣象局系統中安插惡意軟件,竊取了數量不明的文件。
或許是對澳政府未能明確“點名”失望,《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網絡安全專家的話稱,澳大利亞應該“點名和羞辱”那些支持黑客行為的國家,以加強國際社會對這種做法的壓力。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國際網絡政策中心負責人弗格斯·漢森說,澳大利亞“有點羞于”點出支持黑客行為的國家,“我們需要考慮點名和羞辱,否則你不能真正地在國際上對商業網絡間諜活動施加壓力”。漢森還特別強調,在美國對商業網絡間諜行為進行公開點名后,中國已與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
在《悉尼先驅晨報》網站報道下面, 有人留言稱:“中國、朝鮮等國家都有專門的政府機構進行黑客活動。澳大利亞的企業、國防和大型基礎設施可能已經或者即將遭到黑客攻擊。”不過也有人稱, 我并不太擔心,因為花500億澳元購買戰機和潛艇沒有必要。現在需要改變如果我們不買美國的子彈、支持世界最大軍火商,他們就會從經濟上摧毀我們的想法了。
有人往中國身上引并不奇怪,澳大利亞國內此前沒少炒作所謂“遭受中國黑客攻擊”以及“被中國滲透”等說法。比如去年8 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等媒體曾炒作稱,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和國防部的精英研究部門國防科學技術集團在過去5 年里均遭到“中國境內黑客的嚴重滲透”。
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并不清楚黑客為何給網絡攻擊工具起“中國菜刀”這個名字,但憑這么個名字無法斷定黑客是誰。這些年西方倒是一直將“網絡間諜”作為抹黑中國的借口,是有一批人見不得中國的崛起。秦安認為,這次澳方的說法埋了一個“雷”,因為在國與國之間,進行軍事情報的偵察,無論是在網絡空間還是實體空間都是無可厚非的。澳方把這個黑客行為往商業方面強調,重點還是炒作“竊取商業機密”。
一名在澳多年的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年來,澳大利亞一有點兒風吹草動、負面新聞,媒體都會努力與中國扯上關系。不過,此次事件畢竟官方沒有證據,澳媒的炒作也只能是點到為止。其實,中澳兩國同為黑客攻擊的受害國,兩國在2016年3月就達成網絡安全協議,兩國均承諾不會從事或支持竊取對方知識產權或商業秘密的行為。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次中澳高級別安全對話上,雙方還確認將建立打擊和防范網絡犯罪信息分享的機制。
不安全感的根源
這次黑客事件同時也讓澳大利亞龐大的武器更新計劃受到關注。澳大利亞正在花數百億澳元更新自己的武器庫,不僅要與法國合作,在本土生產十幾艘先進的潛艇,而且還要從美國購買F-35隱形戰機。英國廣播公司稱,去年,澳大利亞宣布國防支出激增,此舉反映出對該地區軍事擴張的擔憂。2016年的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表示,未來10年,軍事支出將額外增加299億澳元。
“澳大利亞雄心勃勃推造艦計劃背后有美中因素”,“美國之音”日前以此為題稱,澳大利亞政府今年5月公布一項價值890億澳元的軍艦建造計劃。這項耗資巨大的國防計劃在澳大利亞兩大政黨中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整個國家對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和前景的憂慮。澳大利亞工黨議員戴維·菲尼說:“在南海正在加劇的軍事化和摩擦中,在孤立的朝鮮變本加厲的好戰行為中,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日益不友好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安全威脅。”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任格雷厄姆稱,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增強了澳大利亞爭取國防自主的意愿和緊迫感。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費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澳大利亞人口較少,國土較大,而且是一個鄰近亞洲的歐洲移民后裔國家,從文化上相對孤立,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安全感。澳大利亞擔心任何它認為有威脅的國家,這不奇怪。而且,澳大利亞所擔心的國家遠遠不止中國,對美國、日本、印尼等國都會有防備。至于為什么這兩年針對中國的不安全感在增加,并不一定是“討厭中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在崛起,澳大利亞認為中國的強大對其既有安全體系造成了沖擊。澳大利亞的安全體系是建立在二戰以后以美國為核心的盟國基礎上的,這個體系一直以來給澳大利亞的安全提供了一種最可靠、最容易的解決辦法。一旦美國的核心地位乃至這個體系被動搖,無論是誰造成了這種變化,澳大利亞都會感到不習慣,其外在表現上就是“緊張”“神經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