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瑩++王春蕾++付麗麗++劉思雨
摘 要:睡眠是機體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近年研究表明,大學生在就業壓力等因素下,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質量問題,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良好的睡眠質量對大學生有重要意義。文章總結了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旨在為提高大學生睡眠質量提供依據。
關鍵詞: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一、大學生睡眠質量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在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下,人們的睡眠質量快速下降。大學生作為連接學校與社會的特殊群體,也遭受不同程度睡眠問題的困擾。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睡眠質量問題普遍存在于大學生人群中,且嚴重程度高于普通人群。疲勞的神經細胞只有通過睡眠才能恢復正常功能,人體的各部分機能也只有通過睡眠才能恢復。長時間存在睡眠質量問題,不僅會導致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還會使機體功能紊亂,抵抗力下降,嚴重者會出現心理問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良好的睡眠質量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增長才干具有長遠的意義。
二、大學生睡眠質量主要影響因素
(1)體育鍛煉。對一般人而言, 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人的大腦分泌出抑制興奮的物質,促進深度睡眠, 迅速緩解疲勞,并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因此在睡前適量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睡眠質量。
(2)居住環境。大學宿舍多為集體宿舍,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和電腦更新換代很快,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一大批人網絡成癮。有些大學生自恃身體好,熬夜玩游戲或者追劇等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在極短的睡眠后去上課,長此以往,在黑白顛倒或缺少睡眠的狀態下,破壞了身體原有的生物鐘,極易導致睡眠障礙,影響身體健康。并且晚上追劇、玩游戲會使宿舍變得嘈雜。在一項對大學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的通徑分析中發現,宿舍環境是睡眠質量的直接影響因素,宿舍環境越差則睡眠質量越差。
(3)情緒變化。大學生的情緒變化會影響其睡眠質量,焦慮和抑郁是人群中常見的兩種不良情緒。大學生活中長期處于焦慮或抑郁狀態而得不到合理宣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改變,導致睡眠障礙、疲勞和機體抵抗力下降等軀體功能異常以及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心理疾患。
(4)年級專業。從專業角度來講,與非醫學專業學生相比,醫學專業的大學生睡眠質量更差,這與吳凌云等的研究結果相符。相關研究顯示,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其睡眠質量越差。推測與醫學生學習負擔重、學習壓力大有關。從年級角度來講,大一、大四睡眠質量明顯低于大二、大三,學生在大一較為迷茫,需要適應新鮮的校園環境,沒有人生規劃與職業規劃;大四面臨著考研或者就業的壓力,需要決定的事情很多,思想負擔重,影響睡眠質量。相比較而言,大二與大三課業負擔小且有一定的人生規劃,學習生活相對安逸,具有較高的睡眠質量。而戚東桂等則認為大二、大四壓力較大一、大三小,睡眠質量高。
(5)自身狀況。當身體舒適度很高時,就會有高質量的睡眠。當身體出現狀況時,便會對大腦有影響而擾亂睡眠,降低睡眠質量。有研究顯示,膳食攝入可影響睡眠質量,高脂高能量食物攝入量高、水果攝入量低以及總膳食質量低均為睡眠質量差的危險因素。大學生飲食習慣較自由,容易吃很多垃圾食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睡眠質量。
(6)人際關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身體素質是決定大學生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與人交往是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學校與同學交往,才能找到團體歸屬感;導師交往,才能學到知識;在家與家庭成員交往,才能有加責任感。在交往過程中,有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與他人產生摩擦,進而引起情緒的波動,降低睡眠質量。
在當下,高質量的睡眠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保障,能使大學生情緒高漲、精力充沛。本文通過討論影響睡眠質量的主要因素,以指導大學生高效利用休息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有著極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依琳,張 弢,鄒 劍.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現代臨床醫學,2015(5):397-400.
[2]倪 杰,白 瑞,昌婷婷,等.大學生睡眠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