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敏
經 營
梨園之中有農人
文/劉洪敏

南果梨屬遼南特產,有“梨中之王”的美譽,該梨主產地為遼寧省鞍山海城、錦州北鎮、錦州義縣等地,是能與新疆庫爾勒香梨、山西貢梨以及原產于日本的水晶梨等諸多梨中珍品相媲美的稀有梨種。鞍山南果梨是遼寧地理標志農產品,2013年被農業部納入中國農業重要文化遺產。遼寧鴻遠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從事南果梨種植的合作社,理事長李景余帶領合作社成員在梨園之中探索出一條南果梨的品牌之路,逐漸從農民成長為農人。
遼寧鴻遠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集科研、生產、營銷、服務于一體的民營組織,于2007年11月注冊成立,下設1個農事公司,43家分社,有南果梨標準化生產基地1萬畝,以“合作社+公司+基地”的運作模式從事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南果梨生產。合作社現有緊密型社員150戶,松散型社員2 000戶,帶動周邊5 000多戶果農,直接影響南果梨重點產區20多個鄉鎮、300多個村、5萬多戶農民,輻射遼寧省所有南果梨產區。目前,合作社正在擴充聯合社隊伍,已注冊遼寧鴻冠農業產業發展聯合社,現有21家單位成員,未來計劃發展到50家單位成員,做到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從源頭的農業投入品,到生產過程的跟蹤指導,再到產品的回收銷售、深加工,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在不斷完善延伸。經過十年經營,合作社和公司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多次獲得省市頒發的各種榮譽,鴻鵬南果梨也相應獲得“中華名果”等很多殊榮,并被錄入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2004年公司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了綠色食品,同時注冊“鴻鵬”商標,2008年合作社注冊“諸葛嶺”商標。之后,“鴻鵬”牌南果梨被評為“遼寧名牌農產品”,“鴻鵬”商標被評為“遼寧省著名商標”。通過創建品牌、發展農超對接、不斷擴大營銷網絡。一是借助國內各大農業展覽會,宣傳“鴻鵬”牌南果梨,從2005年第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到2012年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從2004年中國上海綠色食品博覽會到2012年中國上海綠色食品博覽會,鴻鵬南果梨逐漸被各大商超、平臺以及眾多消費者認可。二是開展網上營銷,2006年起開始網上營銷、網絡代理、網上在線咨詢等業務,效果顯著。三是開展農超對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2007年、2011年分別同興隆超市、家樂福超市簽訂銷售協議,實現農超對接,僅2011年一年,合作社就銷售綠色、無公害果品100萬公斤,實現經濟效益1 000多萬元,普通果品銷售300萬公斤,經濟效益1 800萬元,為果農無償賣果1 000多萬公斤。2012年,果品銷售數量、經濟效益分別增加20%,拓寬了名牌產品進入高端超市的綠色通道。2016年,同沈陽印雙杰超市合作,為其提供2 001多萬斤南果梨,為當地果農解決了賣果難的問題。2017年上半年,公司與海城市南果梨協會和北京新發地南果御梨公司協商在北京設立南果梨銷售專區,為海城南果梨在北京乃至全國打開銷售渠道。
早在2005年,合作社便同百度等平臺運營商進行合作,網上實行技術推廣、產品營銷及企業形象展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15年由鞍山工商行推薦,鴻鵬牌南果梨進入了國家工商銀行“融E購”電商銷售平臺,面向全國工商銀行職工、客戶推廣銷售優質南果梨,兩年銷售量達到30多萬斤,2017年有望翻番。
從提供初級果品向深加工過度,促進產業鏈發展
至2016年12月,遼寧鴻遠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僅南果梨一項主要產業營收可觀,年產果量達500萬噸,比建社初期增加5倍多,優質果比建社初期增加10倍;年銷售額6 000萬元,比建社初期增長50%;社員年均收入15萬元,比入社前增加三分之一;2016年,南果梨年產量擴大到600萬噸,年銷售額擴大到8 000萬元,社員年均收入擴大到16萬元。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帶動海城市30%以上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生力軍。
遼寧鴻遠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果農的利益,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在農業產業化道路上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推陳出新。合作社在提供優質果品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果酒、果脯兩項深加工生產項目,同時創建大型有機生物肥料廠,重點利用農業秸稈、秧棵、廄肥,生產高品質農業專用肥料,使產業鏈條實現縱向、橫向有效延伸拓展。未來的合作社將朝“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方向規劃發展。
關于新農民創業,理事長李景余總結了自己的一些經驗。他認為,新農民創業創新,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個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創業和創新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農業的創業創新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將會更加復雜。
第二,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包括政府資源、市場資源、科技資源等等。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種公益項目、公共平臺,同時還要靈活地借助市場資源配置,扎扎實實應用科技資源,才能為創業夯實基礎。
第三,農業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兒,農民創業更是一群人的事兒,所以,這些年陸續出現了很多合作者、家庭農場,甚至是合作聯社,未來的新農民創業一定是以規模化、品牌化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