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穎露
摘 要:為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將現行文化產業財稅政策進行簡單梳理并分成面向綜合類、行業類、廣覆蓋的財政補助政策;覆蓋增值稅、進出口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多稅種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金融機構、資本市場的金融支持政策三類。在此基礎上,針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合理定位財稅功能為基礎,以扶強扶新補缺的“兩扶一補”為理念,以轉方式、促重點、建平臺為抓手,著力形成我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的整合效應。
關鍵詞:文化產業 財稅政策
“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提質增效,促進產業由成長型向成熟型過渡。眾所周知,加強文化產業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壯大文化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對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文化產業財稅扶持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也起到重要的驅動作用。為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現對文化產業財稅政策從財政補助、稅收優惠、金融支持三個層面進行梳理,并針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我國現行文化產業財稅政策體系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越來越呈現出體系化、專業化、精細化特征,政策覆蓋面越來越全、政策力度越來越大。當前我國現行的文化產業財稅政策以中央、省級政策為主(地市、區縣層面較少有政策創新),涵蓋財政補助、稅收優惠、金融扶持三類。
(一)形成了面向綜合類、行業類、廣覆蓋的財政補助政策體系
中央層面,形成了面向全部文化產業門類的綜合類財政補助政策和面向特定文化產業門類的專項財稅補助政策。一是綜合類財政補助政策,以國辦發[2006]88號文、財教[2007]157號文、財文資[2012]4號文和國辦發[2014]15號文為主體,其中:國辦發[2006]88號文運用中央和省級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文化走出去專項資金和中央外貿發展基金,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獎勵開發國際文化市場成績突出的企業;財文資[2012]4號文規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企業發展、文化金融科技融合等領域。二是專項財稅補助政策,以新出聯[2008]8號文、財教[2012]45號文、財教[2014]56號文、國辦發[2015]52號文為主體,其中:財教[2014]56號文規定運用專項資金支持電影產業發展、縣級數字影院建設;國辦發[2015]52號文管理和使用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優秀戲曲劇本創作、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二)形成了覆蓋增值稅、進出口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多稅種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中央層面,先后形成了涉及增值稅、進出口退稅、營業稅等稅種的減免政策。其中:在增值稅減免方面,根據國辦發[2014]15號文,基礎設施服務企業免征增值稅;根據關稅 [2011]27號文,部分動漫產品進口環節免征增值稅;根據財稅[2011]100號文、財稅[2013]87號文、財稅[2013]98號文,分別對部分軟件產品、出版物出版批發零售環節、動漫軟件的增值稅實行免征和即征即退政策。在進出口稅減免方面,根據國辦發[2014]15號文規定對重點文化產品和設備進出口免稅;根據財稅[2015]118號文規定對國家重點鼓勵的文化服務和產品出口實行免稅;在營業稅方面,根據財稅[2014]118號文對文物、遺址修復保護的境外單位或個人免征營業稅。在稅收綜合減免方面,根據財稅[2014]84號文、財稅[2015]34號文和財稅[2014]85號文,分別對轉制文化企業、技術文化企業、規定內的中小文化企業,以及廣播電視運營服務企業和從事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等領域的文化企業減稅或免稅,涉及稅種較為綜合。
(三)形成了對接企業融資需求、金融機構、資本市場的金融支持政策體系
中央層面,先后形成了以商服貿發[2009]191號文、銀發[2010]94號文、保監發[2010]109號文、財辦文資[2014]6號文和財辦文資[2014]6號文為主體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支持方式為信貸、擔保、融資租賃、債券、基金、貼息等。其中,銀發[2010]94號文規定對演藝、廣播影視、動漫等行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保監發[2010]109號文規定保險業發揮投融資功能,通過投資債券、基金等形式,為文化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財辦文資[2014]6號文運用專項資金專門支持相關貸款貼息項目,推動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對接;財辦文資[2014]6號文通過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文化與金融融合。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的轉化效率不足
我國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產業強國,造成這種狀況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效率轉化問題,即當前我國文化資源開發以基礎型開發為主,開發模式簡單、開發方式單一,難以將文化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文化產品優勢、企業優勢和產業優勢。
(二)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失衡
在產業結構方面,傳統產業門類占主導地位而新興文化產業門類規模小、發展緩慢;特別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制造業發展滯后,集中表現為文化制造業行業覆蓋面不全。以陜西省為例,在全國有重要產業地位的視聽設備制造業等5個行業產值為0。
(三)部分財稅政策條款未貫徹落實
中央出臺的一些政策,有些省份未落實。文產發[2012]17號專門對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做出規定,鼓勵采用政府采購、項目補貼、稅收優惠、行政審核批準等方式為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但很多省份至今還未出臺針對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專項政策,導致一些中小文化企業難以享受財稅政策的優惠。
三、優化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的對策建議
以合理定位財稅功能為基礎,以扶強扶新補缺的“兩扶一補”為理念,以轉方式、促重點、建平臺為抓手,著力形成我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的整合效應,具體來看:
(一)總體思路
1.科學定位財稅政策作用邊界
財政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引導職能,但企業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主力。因此,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并不是要大包大攬、全面覆蓋、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集中有限資源進行方向引導與重點支持。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原則應是在堅持企業主導的前提下,從發揮杠桿效應和“四兩撥千斤”效應的角度,找準切入點,集中發力、重點突破。
2.明確扶強扶新補短的政策重心
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要素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也是檢驗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唯一標準。文化產業財稅政策不是產業經濟手段,而是配合市場與行業發展趨勢而開展的產業孵化與引導措施,支持的重點是有發展潛力的門類、企業和項目。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的文化產業財稅政策重心就是“扶強”“扶新”“補缺”,其中“扶強”就是扶持我國優勢文化產業和骨干文化企業成長為國內行業巨頭,“扶新”就是扶持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補短”就是補齊具有重大產業關聯性的文化制造業態促其成長為主導門類。
3.整合創新文化產業的財稅機制
圍繞全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改革趨勢,按照“轉方式、促重點、建平臺”的思路,頂層設計三位一體的文化產業財稅機制。其中,“轉方式”重在轉變財政投入文化產業的方式,變補助方式為基金方式,引入市場化手段,提升財政資助效果,并推動財政資金滾動發展;“促重點”是以文化創意和設計產業、科技型新興文化產業、文化制造業等業態,規模文化企業、國有大型文化企業、民營大型文化企業等文化企業,以及國家和省市重大文化產業園區和項目等為重點,優先推動其發展壯大;“建平臺”是對現有財稅、金融政策的整合創新,主要通過打造省級文化產業基金平臺、文化產業要素綜合服務平臺、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監管平臺,確保財稅政策與文化企業的全方位對接。
(二)具體建議
1.對不同階段文化企業實施動態財稅管理
在文化企業初創階段,政府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霸跔I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可考慮對文化企業初創階段購買無形資產(版權、專利權等)的進項稅額準予稅前抵扣,對銷售自主研發的創新化產品實行增值稅減免?!痹谖幕髽I發展階段,除給予企業低息貸款外,還可以對企業購置固定資產給予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在文化企業發展成熟階段,應注重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2.增強財稅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依據文化產業的不同性質和種類,制定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首先,在繼續執行文化企業多種經營減免稅政策的基礎上,重點扶持那些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除對所有文化企業的技術開發費用按照所得稅稅前進行150%加計扣除之外,還可將電視制作、音樂、電影、圖書和報紙等產業比照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待遇,適用15%的所得稅稅率。其次,對公益性文化企事業單位進口商品實行減免海關關稅政策,如對藝術表演團體等微利或非營利單位以及藝術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和公共圖書館等公益事業機構進口必要的零配件或設備時,應下調或者免除海關關稅。進口音樂、科教片、兒童片等非盈利性音像制品以及文化部門進口新型文獻載體和外文原版書刊時,免征進口關稅等。
3.運用財稅政策鼓勵開發本土文化
針對我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資源轉化不足的現狀,運用財稅政策鼓勵開發本土文化,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發達國家不乏采用稅收優惠政策激勵發展本土文化的成功例子?!叭绶▏惙ㄒ幎?,游戲開發商在繳納所得稅時可對游戲開發成本進行20%的稅收抵扣,目的是鼓勵開發法國本土文化的游戲?!蔽覈鴳e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提高資源轉化率。
參考文獻:
[1]陳瑩瑩.我國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2,(6).
[2]梁云鳳,孫亦軍,雷梅青.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稅務研究[J].稅務研究,2010,(7).
[3]陳志嵋,馮梅,郭毅.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張明娥.完善我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的國際經驗借鑒[J].涉外稅務,2013,(4).
[5]蘭相潔,焦琳.文化產業財稅支持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環球財經,2012,(15).
[6]朱云,李麟,沈勇. 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探討——以江蘇省文化產業為例[J].稅務研究,2016,(1).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