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穎
摘 要:網絡金融行業的全面興起標志著中國網絡時代的普及和來臨,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模式,具有難以估量的前景。本文通過溯源網絡金融在中國的發展脈絡,梳理中國網絡金融的發展現狀和阻礙因素,嘗試給出監管方面的建設性意見,從而促進網絡金融行業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網絡金融;發展現狀;阻礙因素;發展建議
一、引言
金融行業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最基本功能是完成資金從儲蓄者到融資者手中的轉移,這一傳統發展行業,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開始嘗試與互聯網進行交叉融合,形成了先進的網絡金融模式。以移動支付、云計算和電子商務融資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已成功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同時,隨著日漸增強的經濟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我國的金融業已經開始向網絡金融階段過渡,抑或可以說進入了網絡金融時代。在本階段里,隨著我國互聯網用戶的驟然增多,消費者開始形成和習慣當下時興的網絡消費習慣,這從觀念上為中國網絡金融的發展提供了相對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網絡金融模式的快速發展,有助于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發展,并促進更高水平的技術革新,從而充分滿足實體經濟的全面多向發展。這種趨勢綜合了機遇和挑戰,已經滲透進入多個領域,但諸如監管力度不足、監管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規缺失等等問題更是日益突出,因此,對中國網絡金融模式發展現狀和阻礙因素的探討十分必要。
二、文獻綜述
網絡金融作為時興的跨界領域,時至今日并沒有業界完全公認的定義,對其的研究較為零散,分散于各種網絡金融工具,對全行業的宏觀研究較少,同時,由于網絡金融模式的發展已經開始投入市場運用,針對細節流程的改進和機制可行性研究也是業內的熱點問題。且中國特色較強的網絡金融運營模式,往往沒有得到外國學者的廣泛關注。
王雷指出網絡金融是以網絡技術為主要基礎的金融活動的總稱,其業務范圍較廣,多為全球性。學者吳曉光則認為網絡金融的最基礎部分還是金融服務模式,網絡技術只是其外殼。孔繁超則將網絡金融的活動平臺固定于世界互聯網絡,只有在互聯網上開展業務才能被稱作網絡金融。
三、發展現狀分析
1.中國網絡金融發展歷程
我國的網絡金融發展,根據業界幾個標志性事件和產品的推出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年~1998年。1997年,中國招商銀行率先推出了中國第一家網上銀行,以此為標志,各大銀行相繼推出自己的網上銀行,代表著我國網絡金融業的發展正式開始。
第二階段:1999年~2012年。在這一階段內,各大傳統金融機構相繼加入市場,積極拓寬在線業務,其中具有代表性是第一家通過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認證的銀行中信銀行和規模較大的工商銀行。同期,1999年,中國電子商務的領頭羊阿里巴巴集團正式成立,但當時的電子商務企業主要從事的是網絡銷售業務,并算不上嚴格意義的網絡金融。
第三階段:2013年~至今。本階段開始的代表是阿里巴巴下屬的移動支付工具支付寶推出余額寶,其發展速度和募金能力之答大令業界驚訝,在這一時期,網絡技術和智能移動設備的發展十分迅猛,普通人也能借助移動支付智能終端購買網絡金融理財產品,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P2P模式,眾籌等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告訴發展。
2.網絡金融發展優勢
網絡金融之所以發展迅猛,不僅僅是因為其采用的核心技術順應發展潮流,更因為其具有相當顯著的發展優勢。
(1)透明化
透明化,即信息的易得性加強。在現代的網絡金融模式下,市場上的任何交易主體的信息都將與其他交易主體進行互聯。交易的各方可以輕松借助網絡搜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對待交易方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降低了傳統金融交易方式中交易雙方容易出現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提高了交易的安全度。同時,當貸款對象發生違約行為時,網絡金融管理方可以直接降低其信用評級或者公開其違約記錄,對違反規則者形成制約。
(2)移動化
移動化,即交易的即時性大大得到提高。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為網絡金融提供了最為合適的交易載體。為了移動支付而誕生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交易方式。第三方支付,狹義上來說是是指具備一定信譽保障與實力的非銀行機構,通過利用計算機、通信和信息安全技術來與各大銀行簽約,從而在客戶與銀行之間建成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這一模式的出現,改變了以往金融交易局限于交易所,固定計算機等等載體的模式,推動行業發展。
(3)去中介化
在傳統的金融交易模式中,金融中介機構往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其在交易中往往會收取不低的中介費用作為其盈利點。網絡金融的常規操作機構作為籌資平臺,將社會上碎片化的閑散資金加以收集,資金的供需雙方不需要銀行或者交易所,而是自動通過網絡金融平臺完成信息的匹配和交易,具有濃烈的去中介化色彩。
四、阻礙因素分析
在網絡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在交易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網絡安全及衍生問題和政府角度的行業監督問題。
1.網絡安全及衍生問題
在互聯網誕生指出,以數據安全為中心的網絡安全就開始作為中心問題之一得到了廣泛討論。隨著網絡金融的發展和全面普及,網絡空間內所存放的金融數據將越來越龐大,網絡安全得不到保障,數據容易泄露,將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的信心,甚至引起行業的小范圍倒退。經驗教訓說明,網絡金融業的數據泄露事故不僅僅會造成用戶隱私權受到侵犯,往往連帶著嚴重的金融犯罪行為。而規避網絡金融犯罪對金融網站的技術和相關運維人員的素質有著相對高的要求。同時,對于網絡安全相關的范疇,缺乏響應的法律法規,一旦發生糾紛,確定相關責任較為困難,以上的種種問題造成了網絡金融的高風險性。
2.行業監督問題
網絡金融中同時存在嚴重的行業監督不足問題,細分下來面臨著監督主體不明,監督客體存在過失行為兩個主要問題。對于線上的金融業務交易,一般的監管手段往往不能很有效的作出監控和及時反饋,尤其是對于一些巨量資金流交易尤為嚴重。同時,直接監管網絡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監管體系的完成度不高,甚至在某些地方,只有事后監管而沒有即時監控的問題。
五、政策建議
對于一個新興行業來說,政府的監管能夠扮演一個相對強勢的角色,但不是完全足夠的,尤其是對于網絡金融行業這一個結合了高新技術,技術領先于監管,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的非傳統行業。此時,市場機制可以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加以運用。現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充分明確各個監管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國家監督工作委員會等監管部門對網絡金融行業經營活動的協作監督管理職能,以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為主;相關金融、信息、商務等部門作為輔助,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明確監管分工及合作機制。
第二,依據實際情況對監管的程度和復雜度加以確定,網絡金融行業的發展情況不同于傳統行業,其復雜性較強,特殊情況較多,針對其監管需要一個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對不同風險特征、不同規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實行差異化監管標準。
第三,加強行業內的自控和市場自律。網絡金融本身由市場自發形成,運用行業自控和自律將比政府監管更加靈活,為了完善這一體系,須健全完善的內控會計體系,強化部門協調監管溝通機制,同時加強風險管理與評估,尤其是加強對借款人資質的審核和全程持續跟蹤,并建立內部自律的體系和評價機制。
第四:加強網絡人才培養,從技術層面上服務全行業。
六、結論
網絡金融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在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發展推動著改革的前行,綜合了機遇和挑戰,具有無量的發展前景。中國網絡金融模式的未來,需要政府和市場統合作用,排除一系列復雜的阻礙因素,才能防范網絡金融風險,才能在市場機制中,有限資源條件下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實現網絡金融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劉桂清.淺析我國的網絡金融風險及防范[J].現代情報,2006,(06):53-55.
[3]邱兆祥,毛可,安世友.網絡金融發展的必然性、隱藏的問題與應對之策[J].理論探索,2014,(05):90-94.
[4]王琴,王海權.網絡金融發展趨勢研究[J].商業時代,2013,(08):55-57.
[5]侯婷艷,劉珊珊,陳華.網絡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對策[J]. 金融會計,2013,(07):66-70.
[6]王建文,奚方穎.我國網絡金融監管制度:現存問題、域外經驗與完善方案[J].法學評論,2014,32(06):127-134.
[7]左進業,賀根慶.中國網絡金融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OL].征信,2014,32(0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