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迪文
摘 要:就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而言,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世界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環境破壞與污染程度的加深已經對人們造成了惡劣影響,為此各國達成共識,要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結合,帶動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共同發展,形成可循環發展體系。其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工作的落實,是提高生態效率,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對新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的意義與具體策略的實施給出了新的思考,以響應2030年聯合國在全世界范圍內實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管理;循體經濟;策略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黃金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急劇增高,生產生活向著更便捷快速的方向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水資源持續減少與破壞,空氣中出現霧霾等現象讓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目前,國家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環境管理措施,但實踐證明大多數的末端治理方式存在嚴重缺陷,只有認識到我們必須,秉持系統觀,全局觀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將環境管理工作與經濟體制、社會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有機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1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影響
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給予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還有益于提升人們的身心能量,增加群眾的幸福感,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身心健康。造成環境破壞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為化學、生物和物理三個層面,其中影響最為惡劣的是化學層面,比如帶有污染性的化工產業排出的廢氣污染物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中的水、土、空氣資源,人們通過進食,呼吸和出行等方式不知不覺中吸入了有毒物質,破壞了身體健康,增加了生理層面的患病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對家庭與社會的和諧造成惡劣影響,必須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高度重視。
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的意義
環境管理包括環境治理與監管兩個大方向,傳統的環境治理方式大多從末端入手,處理江河湖海與空氣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這種治理方式在短期內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實施起來也相對繁瑣,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在監管層面,我國對于達不到環保標準的工廠與企業已經給予了嚴明的打擊,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效。需要注意的是,環境管理不能以偏概全,否則不僅效果甚微,也會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應該做到以點帶面,全局考慮并保證各環節的可持續性發展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改變中國生態的大環境,響應國家最新提出的綠色發展策略。此外,人們應該突破環境保護會限制經濟增長的傳統思維,將環境管理的可持續性思維滲透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個層面,深化改革其發展方式,使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點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實現三面共贏。
3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策略
3.1增強環保產業的實力
環保產業是順應可持續性發展所興起的第一大朝陽產業,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環保產業發展的同時增加了社會的上崗就業機會,也帶動了環保知識研究工作的進展,為國家的環保工作做了產業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與經濟發展相匹配,并與之形成互惠共利的新型連接。要增強環保產業的實力首先國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支持,以帶動環保產業的迅速開展,其次環保部門要多方配合,與各行各業相協調從而給予環保產業針對性的發展方向,以優化環保產業的產業結構,最后要不斷提高我國環保產業的整體科研水平,從技術上保障環保產業的先進性。
3.2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人民群眾是環境保護的受益者也是環境破壞的因素之一,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可以從需求和現實生活層面加強環境管理。環境管理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借助媒體渠道向群眾普及環保知識,讓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要做到事前預防與事后獎懲,比如提倡人們將垃圾分類,提倡綠色購買行為和鼓勵人們開展環境保護的義務活動等,對于破壞環境的惡劣行徑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對在森林中吸煙縱火等行為給予罰款,對非法買賣珍稀動物的不法分子給予懲治等。通過預防與獎懲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幫助人們提早改正自己對壞境的破壞行為。帶動全國人民參加到環境管理的隊伍中來是環境管理有效實施的群眾基礎。
3.3提高環境管理者的監管力度
作為環境管理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使命,在治理的基礎上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監管要從國家政策入手,完善相應的監管政策和評測標準,保證監管工作實施有效地落實到監管的各個環節中。再者,加強企業的監管力度,加大對企業的調查力度,確保企業生產全程達到環保指標,這對于有效打擊污染超標企業的運營,獎勵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循環經濟體的建成都有重要作用。最后,監管者還要細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管力度,與惡意破壞環境的不法分子作斗爭,對環境保護人士給予獎勵與支持,號召群眾加入到監管工作的行列來,鼓勵舉報者,實現真正的全民動員的可持續性監管工作。
3.4向循環經濟轉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帶動人們群眾生活質量迅速提高,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很長時間內以經濟發展為主導方向,造成了資源過渡開采,廢棄物、排放物等對環境的破壞現象。傳統的經濟形式生產結構相對單一,大多是資源到產品到排放物的線性流程,缺乏對污染物的后續處理,不重視生產環節中污染物的產生,不僅導致了部分可回收物的浪費,也使污染物的排放速度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化能力,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發展循環境經濟首先要進行產業結構改革,將以前的單一線性結構轉變為可持續利用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結構,使產業結構向功能化,非物質化發展,以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能源、材料的可持續性利用并減少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科技的研發是保證循環經濟早日實現的有效技術手段,針對原材料,加工生產工藝,污染物處理等技術層面上的研究成果將直接推動循環經濟體系的完善,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面對的諸多困難。
3.5重視企業的清潔生產
自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來,大部分國家的企業已經開始步入到實現清潔生產的行列中。企業的清潔生產是現代化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很多傳統重污染企業的轉型方向。清潔生產需要滲透到加工生產的各個環節中,提升生產工藝,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加強對廢舊物的回收再利用,實時監測產生環節中產生的污染物,提高技術操作人員與研發團隊的環保意識與職業素養等都是實現清潔生產的必要環節。在轉型過程中,企業可能面臨資金流問題,這就需要社會國家給予相應的支持,鼓勵企業轉型,開發新技術,帶動企業逐步實現可持續生產,保證企業順應可持續性發展的大潮流,不被社會所淘汰。
結束語
綜合所述,我國環境破壞的問題已經成為了需要全民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環境保護的問題刻不容緩,其中我們必須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從增強環保產業的實力入手,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者的監管力度,引導企業向清潔生產的方向轉型,完善全社會的循環經濟體系。可持續性發展策略不僅能夠保證環境保護工作高效有序地落實到國家、企業和個人層面,還可以為未來奠定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欽法.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J].農技服務,2017,34(08):163.
[2]鄭家明.對可持續發展環境管理的新思考[J].化工設計通訊,2016,42(01):168+171.
[3]涂云鵬.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視角下的環境管理和企業價值[J].江西建材,2017,(20):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