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菁
摘要:在初中語文學習中,許多學生覺得基礎還可以,比較容易,每次考試最怕的就是閱讀,因為總是這里丟幾分,那里扣積分,最后得到的分數不高了。我認為除了學生的閱讀理解不夠準確外,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完全讀懂題目,沒有答題技巧。本文就自己的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答題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答題能力
閱讀與作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板塊,有了小學三年的訓練,作文已經不再是學生頭疼的事情了,但閱讀卻一直是他們“心中的疼”。為什么?因為每次做閱讀題,看起來文章不難理解,但做了的閱讀題總是打不全,不是這里被扣了兩分,就是那里被扣了三分。一篇十七八分的閱讀題,做完了最多得到十分,有的甚至幾分。通過我的觀察了解與分析,發現學生的答題能力很差。一是沒有認真讀題,題目的意思都沒有完全弄明白;二是他們沒有答題技巧,不懂怎樣達到點子上,使自己的答案全面又清晰。如果我們不給予學生以引導點撥,長此下去,他們就會越學越沒信心了。尤其是我們山區的學生,他們與城里學生相比,見識少,知識面窄,閱讀量小。如果不能快速提高他們的閱讀答題能力,那他們就更會覺得閱讀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大山”。我認為只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閱讀解題能力的培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上拿到高分,越學越有信心。
一、深入閱讀,細細品味
我們這里雖然講的是答題能力的事,但它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明白,閱讀雖然有技巧,但卻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讀,細細品,弄清它的內容,體會它的情感。如果學生對文章整體講什么都不明白,那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只能是一些細枝末葉,肯定不能理解準確。這樣反而理解不好。我認為一篇文章學生至少應該讀三遍,第一遍閱讀時可以用瀏覽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每一段所表達的大概意思,在腦中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印象,明白選文寫的是什么?第二遍,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讀后面的題目,再回過頭來細細品味文中的好詞佳句,尤其是一些表現人物性格或感情的動詞,運用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具體理解文章的深刻內容,體會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因為學生已經有了第一遍的瀏覽,對文章的重難點已經有了一個把握,這次閱讀有更有目標。第三遍,則要有針對性的閱讀。仔細研究文章的開頭、結尾,從寫作手法上去思考這篇文章的特色。有了這些準備,再去做題,那再難的也變得容易多了。
二、認真讀題,弄清要求
學生的閱讀題做得不好,除了他們太過急切,沒有認真閱讀文章,有時也是因為他們沒有認真讀題,根本沒有弄清題意,所以才會驢唇不對馬嘴,答非所問。讀題,絕非是把它看一遍就完了,看了還要想一想這是要我們干什么。弄清楚這一點很重要,它關系著我們答題的方向。如果你連方向都找錯了,答得再多、再細,也都是不管用的。比如,閱讀中常考的“請談談你對文中的某某的認識,看起來是讓你談自己的認識,但并不是隨便談,而是結合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來分析他的品質或精神。如果不清楚,就想當然的回答,自然就得不到分了。
三、了解題型,從容應對
弄懂題型,并不是我們應試教育中的題海戰術,而是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在閱讀中要掌握的能力與技巧,出題者會通過哪些方式給我們呈現出來。閱讀中的重點很多,主要有這幾種:
1.概括文章內容。它的出題形式有:①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②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③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內容。④文中講了哪幾件事?
2.理解文章內容。這種題目一般會針對其中的一個內容來提問,有時直接用問題來呈現,比如,為什么會“這樣”?有時用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比如,請選擇下面說法正確的一項。有時用否定的形式來出現,比如,為什么文中不這樣說呢?有時請我們針對文中的某個特點舉出幾個例子。
3.理解詞句的含義。這是每一篇閱讀都必考的。有時會問某個句子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有時會提出“把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詞,好不好?”;有時會問“這個詞語寫出了什么事物或人的什么特點?”
4.賞析句子,也就是欣賞分析句子好在哪里,有時也叫品析句子(品味分析)出題者一般會讓學生從兩個角度去賞析句子,一個是從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一個是句子所用的描寫方法。這樣的題在回答的時候也是有格式或套路可循的。比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一般這樣回答:這句話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事物或人的某個特點(某種情態),表達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某種思想感情。從描寫方法的角度,則是:這句話運用了某種描寫方法,生動地寫出了某個過程,或表現了人物的某種心理,真實地表達了人物的某種思想感情。
5.文中各部分的作用。有時是針對文章的題目,問為什么要用這個題目,或者這個題目可不可以換成其他的,為什么?有時是文章的開頭,問它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起著什么作用?或直接問這個開頭有什么用?在文章的組織結構中起著何種作用?有時是文章中間的段落,問它起著怎樣的作用?最常考的則是文章的結尾,因為許多文章往往篇末點題或者深化主題、升華感情,與文章開頭相互照應。它有時分得很細,會問在內容上和結構上的作用。這個時候學生一定看清楚,并要分開來回答,絕不可籠統的回答在一起。
6.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是每一篇閱讀必考的大題,通常放在題目的最后。它通常以這篇文章以某個人的經歷或某件事來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出現,有時也問文中包含了幾種情感,有時還會問你讀完文章有何感受,這種問法看似隨意,其實并不可隨便,一定要圍繞著文章的中心來談,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至少要談到其中一點。
7.聯系實際生活談感受。這類題一般與文中的中心緊密聯系,需要學生在理解中心的基礎之上,談談自己平時生活中與之類似的例子,有時也可從對照文中人物的做法,談談自己做得不好的,向他們學習的想法。
技巧懂得再多,如果沒有大量的練習還是難以轉化為能力。所以,我們還必須讓學生做許多的閱讀題。雖然山區學生的閱讀條件有限,但如果我們能加強閱讀的練習,還是一樣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因為許多的閱讀都是名家的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