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監察制度是明代君主專制政體下封建法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到明代的歷史階段的特定產物,同傳統的監察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繼承關系,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我們研究明朝的監察制度與機構的具體設置,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明代監察制度在整個中國古代監察史的發展地位,對待理解它在明代社會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為當代中國監察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監察制度;機構設置;當代中國監察建設
一、明代監察機構的設置
1.中央監察機構
①都察院 都察院的長官為左、右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并立,威權極重。長官以下設副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僉都御史,再下一級是主要的工作人員御史。御史是按地區劃分的,共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其中,都御史的職責是處理本院及十三道的行政事務,同時也要行使監察和彈劾的職能。十三道監察御史,是明代監察制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監察御史雖僅為七品官員,是都御史下屬,但卻直接受命于皇帝,每道監察御史都有固定的監察對象,雖職級較低,但權力很大,從而強化了中央對百官的監察。②六科給事中 由于明朝沒有門下省,也沒有專門負責諫議的機構,六科實質上就是諫官,可以籠統的作為監察系統中的言諫系統的一部分。明太祖洪武年間創立的六科給事中制度,是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僅有的一種以七品小官鉗制當朝高官的制度.主要職責:一是檢查六部疏奏的缺失和遺漏;二是作為中樞處理經過御批下發的公文。此外,給事中還可以給皇帝提意見,彈劾違法的官員。只不過,在君權絕對化的環境下,六科給事中向皇帝諫言能否奏效,全取決于皇帝個人的意愿。
2.地方監察制
①提刑按察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是是地方最高監察機構,與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并稱地方“三司”,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也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提刑按察使司雖隸屬于中央的都察院,但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權?!暗胤缴戏布m舉官邪、刑名、訴訟等均為按察使司掌管,一般情況下,按察使司均可獨立行使職權。明太祖洪武九年,全國除北、南直隸外,設置了十三個布政使司,統稱為十三省,每省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監察和司法。②督撫 總督和巡撫并稱為督撫,均屬中央都察院,以中央督察員的身份巡視地方。這些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員,如無其他兼領事務,一般只稱巡撫,但如兼領其他專項事務,則加以特殊的稱號,如總督、提督。明中期以后,這些特殊的官名有些已發展為固定官職。至明代晚期,因戰爭頻繁,總理軍務的總督逐漸增多。
3.廠衛制度
廠衛制度作為明朝特殊的司法制度有其獨特性,在整個明朝歷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權力范圍已經滲透到整個王朝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對在皇權國家中起著重要支柱作用的法制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廠衛的主要司法權力包括偵查抓捕權、廷仗、刑訊和審判。并且只聽命與皇帝,由皇帝直接發號施令,屬于獨立的國家權力機關。隨著這種獨立性的擴大也破壞了明代整個司法制度。
二、明朝監察制度的評析
1.臣權制約取得積極成效
明代中央監察制度實行雙軌制,設置兩個并行系統即都察院與六科給事中,兩系統各自獨立,共同行使糾察百官的職能。二者各司其職,都察院側重監察內閣成員,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六科給事中側重監察六部,二者既互相配合、互相彌補又互相制約、互相監督,共同而又分別獨立的服務于皇帝。地方則實行定期監察和不定期派遣的制度,即由地方的提刑按察司和被派遣的巡按御史、督撫對地方各級官吏進行監察,仍然是各自對本系統負責,互相地位獨立。
2.皇權制約遭受重重阻礙
監察制度在君主專制的陰影下成長起來制度存在缺陷,但是它的產生確是君主專制社會得以維持的必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解皇權政治體制社會的重要作用。但是,監察制度和皇帝之間的單向負責體系,決定了監察制度的狹隘性,它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其調節統治階級矛盾的效能。
3.廠衛機構擾亂了司法制度
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是監察制度制約皇權、維護法制的職能受到干涉和限制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明代的廠衛特務系統是專制政體發展強化到明代的特殊衍生物,完全聽命于皇帝,這就使得它凌駕于一切法律之上,在皇權惡化時期,皇帝甚至摒棄監察機關而直接使用廠衛處理案件,不采納監察官員的建議,甚至認為廠衛的破壞法制、違法亂紀是可以理解的。廠衛的出現侵奪了監察機關的權力,監察機構無法正常的行使權力發揮監察作用,阻礙了對皇帝權力的制約。
三、明代監察制度對當代中國監察體系的借鑒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吸取了我國封建專制集權的歷史教訓,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建立了一系列監督體制,對國家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現行的監督機構由權力機關的最高監督、執政黨的權威監督、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和反腐監督、行政機關的日常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以及人民群眾的廣泛監督等一系列監督構成。監督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監督制度隨著時代的進步正在不斷趨于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權力機關和執政黨吸取了我國封建專制集權的歷史教訓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現實教訓,加強對國家權力行使的監督,努力健全監督制度,但是我國在監督權控制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完善規范監督制度的法律體系、加強對權力行使的全方位的監督,實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三種方式的聯合監督以及明確監督機構的各自職責,以免出現權責交叉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賈玉英.《中國古代監督制度發展史》.人民出版社.2004.7
[2]張晉藩.《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1
[3]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4]曾憲義.《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1
[5]吳觀文.《中國古代政治與監察制度》.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毛元元(1990-),女,漢族,河南省臺前縣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法律碩士。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