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始謀
一、引言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反映了各國烹飪和吃的藝術,是該國古老文明的見證和象征,同時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
二、中式菜肴名稱的命名方式與文化特點
(一)普通命名方法與文化特點
中式菜肴選料豐富,技藝精湛,八大菜系各有其代表菜,但是也有共同的特點,即制作精致講究,菜肴的色、香、味、意、形、養俱全。根據菜肴的不同的質量要求,會使用不同的刀法和技巧,加工后的原料會呈現絲、丁、片、塊、條、泥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還會根據原料的形狀選擇烹調方法,常見的菜肴烹調方法有:燒、炸、煎、炒、煮、蒸、燉、燴、烤、扒、煨、熏等方法。對于大部分中式菜肴來講,使用常規命名方法可以體現菜肴的烹調加工方法,也可以傳達出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1.主輔料或調味料命名的菜肴
例如:海米油菜、豆腐蝦仁、辣炒白菜、青椒土豆絲、咖喱雞。
2.烹調方法 + 原料命名的菜肴
例如:滑炒里脊、清蒸石斑魚、白灼鮮魷、油燜草菇、炸雞塊。
3.菜肴所在地 + 原料命名的方法
例如:北京烤鴨、揚州炒飯、西湖醋魚、德州扒雞、鎮江肴肉。
(二)特別命名方法與文化特點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富于想象力,再加上漢字是世界獨有的表意文字,這兩者結合起來,在給菜肴命名的時候,中國廚師就根據菜肴的烹調方法與歷史文化內涵,創造出無數個瑯瑯上口、寓意深刻、形象生動的菜名。這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菜名不但凝聚了中國廚師、知識分子及烹飪愛好者的智慧,也集中反映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和底蘊。
1.利用文化經典和民間故事命名
許多中式菜肴的菜名與歷史文化名人有關,例如浙江名菜“東坡肉”,相傳為北宋大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所創制。“佛跳墻”為閩菜代表菜,它選用 20 多種高檔原料加入清湯,裝在特制磁壇中煨制而成。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幾位秀才在酒館聚會,廚師將一個磁壇端出,壇蓋一啟,香風滿座,嘗之讓人贊不絕口。一位秀才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此菜由此得名。“大救駕”是安徽名點,相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安徽壽州被圍困,食欲不振,御廚制作出了酥餅讓他胃口大開,率兵突出重圍。當地百姓就把這酥餅命名為“大救駕”,流傳至今。
2.利用美好愿望和吉祥祝福命名
中華民族文化中有追求“福、祿、吉、祥”的價值觀念,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追求幸福平安,事業有成,吉祥如意,富裕高貴,健康長壽,家庭美滿,所有這些都表達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菜常常用“龍、鳳、鴛鴦、鶴”來命名。在人們心中,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充滿神奇力量的吉祥動物,在民俗文化中,龍又是喜慶和幸福的象征。鳳也是祥瑞之鳥,自古以來,被人稱為百鳥之王和吉祥如意的代表。中式菜肴里以龍鳳作為菜名的數目繁多,例如“鳳凰展翅”“金龍獻寶”“百鳥朝鳳”“龍飛鳳舞”等。鶴,自古被認為是神仙騎乘之鳥,又稱為“仙鶴”,在中華文化中象征長壽,所以在老人的壽宴中經常可以見到“松鶴延年”“鶴鹿同春”的菜名。還有菜名中的“全家福”、“老少平安”“節節高升”“帶子上朝”等,看到這些菜名,自然引發人們的美好聯想。
3.利用吉利數字命名
中式菜肴特別喜歡在菜肴名稱中使用含義深遠的數字,如“一品鴨子”的一品代表家世顯赫,官高權重。“兩”和“二”可以表示同一種原料用兩種不同烹調方法,也可以一個菜有兩種原料。如“兩吃龍蝦”指將龍蝦肉滑炒和煲粥。“燒二冬”是指這道菜用了冬筍和冬菇兩種原料。“三鮮餃子”指餡內有豬肉、雞蛋、蝦仁 三 種原料。而“五”“八”、“十”、“百”“千”都是指數量品種眾多,數不勝數之意,并非確切數字。如“五香扒雞”是形容在制作扒雞的鹵汁中含有很多香料,“八珍豆腐”是指燒制豆腐時放入了多種珍貴原料,“百果西瓜盅”則是比喻水果品種齊全,“千層糕”指制作工藝考究復雜,糕餅的層數極多。
(作者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