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孔孟生于不同時代,對“仁”的觀點也有所不同,分析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不同,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儒家學說。
關鍵詞:孔子;孟子;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對“仁”具體定義很難界定。其實,孔子對仁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解釋,“剛、毅、木、訥近仁?!薄澳苄形逭撸ü捫琶艋荩┯谔煜拢瑸槿室?。”不同弟子問仁,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也都不同。比如,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顏淵問仁,子曰,“克己服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狈t問仁。子曰:“愛人。”司馬牛問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馬牛性格急躁而多言,孔子建議他說話應該緩慢謹慎?!墩撜Z》是孔子弟子根據他平時的言語整理出來的,因此,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的語境,也就無法準確得知孔子的意思。但是在書中,孔子提到仁的句子多達一百多處,我們可以通過他們了解。
據考察,“仁”的本義是祭祀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表明不忘先祖,從血緣關系上愛自己的先人,因此,仁之愛本義是親親之愛,后來推及愛人??鬃犹岢?,“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人的根本,先能事父兄,然后人道可大成。仁統四德,孔子認為,性本善,孝悌是仁之本,先孝悌而后他人、國家,這就實現了泛愛,那社會就會和諧發展,人能夠有孝悌之心,自然能有仁心。“不仁而多才,國之患也,”如果光有才能,而沒有為民造福的仁愛之心,做一些不利于人民穩定生活的事,那么再有才氣也是無濟于事。
《說文》云:“仁,親也,從人,二聲。”意思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間都有親近的要求,否則就不會走在一起。因此,仁是研究人的。研究孔子所有提到仁的句子,都是針對人的性格、修養等方面,體現“仁”的字眼很多,如:孝、悌、信、愛、勇、愛眾、恭、寬、敏、慧、剛、毅、木、訥,這些都是仁的具體體現。周朝實行血緣分封制,為了維護統治,使宗族分而和,制定禮樂制度,禮是為了區分等級,明確全體社會成員的等級身份,樂有“和”的本質,因此使大家能夠和諧相處。然而,到了孔子時期,禮崩樂壞,僭越之事時有發生,有的諸侯的財產甚至比王的還多,還出現許多亂用禮樂之人,比如季康子“八佾舞于庭”,孔子言是可忍孰不可忍??鬃由钤诙Y樂文化豐富的魯國,對禮樂的研究特別深刻,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鬃诱J為應該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仁人應該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耙蝗湛思簭投Y,天下歸仁矣?!笨梢娛囟Y則可得仁。但是,孔子認為光有禮是不行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仁必須是發自內心的。通過宰我與孔子關于喪禮的對話,可以看出禮是仁的體現。因此,禮是求仁的方式,也是仁的最終體現。仁是可以達到的,《述而》篇中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薄坝心芤蝗沼闷淞τ谌室雍酰课椅匆娏Σ蛔阏?。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他認為,仁是可以達到的,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實現,因此,求仁重在其自身,也就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仁,就先從孝敬父兄開始。求仁可以通過“博學篤志、切問近思”而得?!扒笕省本褪且ㄟ^自身內在的自覺道德修養來成就獨立人格。
《孟子》一書“仁”字出現了150次,可見孟子對“仁”的重視程度,孟子發展孔子的“仁”。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說,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們將無所適從。讓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這是政治穩定的基石。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仁者無敵”。仁政的基礎是“制民之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泵献涌吹饺嗣裨馐芊饨ǖ刂麟A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奥務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孔子仁愛的思想顯然是難以實現的,要想在亂世中保存自己的國家并一統諸侯,就要采取各種戰略和手段,這和孔子的思想顯然是不符的,在亂世,儒家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仁”在和平年代有其重要意義,在當今,將古人的聰明智慧應用于現在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l]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
[2]楊伯峻.孟子譯注(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簡介
武夢瑩(1994-),山西運城人,西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