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說通過少年奧利弗的經歷,運用諷刺、幽默和夸張的手法,生動地塑造了各個人物形象,反映了剛剛通過貧困法的英國社會的最底層生活。
關鍵詞:《霧都孤兒》;人物形象;費金;南希
19世紀是歐洲兒童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人們的科學觀念和人文素質正在不斷地提高,對兒童教育也更加關注,并開始承認兒童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群,而不是成年人的縮小或影子,兒童獨立人格的確立,兒童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使兒童讀物的寫作開始受到重視,生活于這一時期的狄更斯理所當然地受到這種兒童文學氛圍的熏染,再加他自身的人道主義精神,使他將目光投向了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問題。
狄更斯所處的19世紀,經濟快速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和勞資矛盾,貧富兩級分化,貧民的生存問題日益嚴重,悲慘的城市流浪兒童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而狄更斯本人就曾經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兒童,從小就搬進倫敦最貧窮最骯臟的街區,與下層貧困人群為伍,小小年紀的狄更斯到一家鞋油廠去打工,因為他動作熟練,操作流暢,他甚至被老板安排在櫥窗中為人展示熟練的技藝,貧民區一座座破敗黑暗的房子里傳出的兒童饑餓的哭聲,街上瘦骨嶙峋的孩童給童年的狄更斯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印象,也使他有機會看到和他命運相同的貧困兒童的真實生活,這也為他日后創作一系列兒童苦難小說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狄更斯在其創作的兒童苦難小說中,對人物心理和行為的細膩刻畫,都得力于他童年時代的真實經歷。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形象地描繪了小奧利弗在濟貧院饑寒交迫,在棺材鋪受欺負,逃往倫敦后又被迫與一群賊產生糾葛,這些描寫讓我們眼前浮現出一個瘦弱,臉色蒼白,眼中總是含著害怕驚恐的小孩兒。
作者運用各種反諷手段批判了救貧院的黑暗,孩子們每頓飯只有那么一點,當奧利弗提出再要一點的時候,從廚師到邦布爾到各個理事會,都表現出極為驚愕的表情,他們認為奧利弗犯了褻瀆神明、大逆不道的罪過,就發布公報招人認領,他們冷漠至極,沒有一點愛心,書中有一句話特別具有嘲諷意味,奧利弗見理事們頭上打著發粉,心里想,是不是所有的理事們生下來頭上就有一層白花花的涂料,他們是不是因為有這玩意才當上理事的。邦布爾可謂是救貧院最典型的代表,他對習藝所的女監工,寡婦考爾尼太太的財富起了貪念,便與她結婚,但婚后他才發現柯尼太太的財產并沒有他想的那么多,便感嘆道,“我把自己賣賤了。”
奧利弗不堪忍受棺材鋪的虐待,決心逃往倫敦以后,在倫敦與費金等人結識。在臨近倫敦時,他遇上了小機靈,他請他吃飯,喝酒,還帶他去了費金的老窩。作者通過惟妙惟肖描寫讓一個枯瘦如柴,手拿烤叉、長著一大團亂蓬蓬紅頭發的猶太老頭形象躍然紙上。“油光可鑒的長衫”、“齜牙咧嘴的怪笑”,這是典型的惡人形象,一臉兇像,骯臟齷齪。他開始給單純的小奧利弗傳授偷盜技巧,試圖把他訓練成出色的扒手。費金選擇的營生方式是充滿罪惡的.他手下控制著一些十幾歲孩子,教唆指示他們去行竊,自己坐地分贓甚至私藏小金庫。他利用孩子們的無知,教唆他們去犯罪以滿足自己的私欲,費金是罪不可赦的。這個惡貫滿盈的盜賊形象甚至成為英文中教唆犯的同義詞。然而,狄更斯筆下的費金并不是單一的一味的沒有人性,當費金第一次見到奧利弗的時候,齜牙而笑并向奧利弗深鞠一躬,又握手表明自己希望有幸和他結為知己。雖然這個笑容背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但卻能給身處凄苦中的奧利弗一個熱情的老翁形象。盡管費金教唆著孩子們偷盜,但他也照顧這些流浪兒的生活起居,賊窩里甚至充滿了歡聲笑語。老頭給他們講自己年輕時犯賊案的故事,其中不乏滑稽奇妙的選段,直聽得奧利弗情不自禁的由衷大笑。費金常常被人辱罵成老混蛋、老怪物,但在孩子們面前他很少面目猙獰、惡語相向。在教孩子演習偷盜時,費金用的是滑稽的動作,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而不是用呵斥、體罰等殘酷手段,讓我們對惡貫滿盈的費金并沒有多少反感。
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塑造的南希這一形象被文學界視為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狄更斯借助南希的形象來向讀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偽善和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來自社會底層的女子——南希,即便是她最終擺脫了竊賊集團的控制,也不能過上幸福生活,她只能隨自己的命運而隨波逐流。因此,南希的困境主要在于她從內心深處已經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非常罪惡的行為,但是又無法輕易的擺脫自身所處的環境,始終無法逃離那個黑暗又陰冷的世界,她只能夠通過繼續從事惡行來獲得生存的條件,她幫助奧利弗完全是由于自己內心善良性格的作用。但是如果南希內心的善良被激發起來,就再也不能輕易的回到自己過去的生活中去,隨著南希內心世界的變化,她和周圍環境的沖突也日益加劇,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南希悲劇的命運。
《霧都孤兒》問世一百多年來,早已成為世界各國讀者最喜愛的經典作品。通過閱讀,我們感受到19世紀英國下層民眾的生活,看到英國社會制度、法律各個角度的黑暗,看到一個雖處于齷齪骯臟中卻仍保留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的孩子。狄更斯不愧是語言大師和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家。
參考文獻
[1]Dickens,Charles.Oliver Twist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李吟.從《霧都孤兒》看狄更斯小說的現實性與童話性[J].巢湖學院學報,2013,(05).
[3]伍振華,高凱.當代社科基金項目負責人與明清進士地域分布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
[4]何杰.兩個世界的爭奪——《霧都孤兒》兩種文本的解讀[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5]鄂淑娟.論《霧都孤兒》的幽默藝術[J].才智,2014,(09).
作者簡介
武夢瑩(1994-),山西運城人,西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