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靈燕
教育松綁,方成大師。教育應將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有自由的人,而不是改造為一個個相同的只會聽話順從的木偶小孩。
——題記
木偶劇團里一個木偶逃跑了,導演又氣惱又著急,發動人四處尋找。結果錯把一個小孩當作木偶抓了回來,因為他特別聽話。馬路上路口處信號燈壞了,紅燈總亮著,綠燈一直不亮,這個小孩站在路口等綠燈,半天就是不走。導演試了一下,發現他確實比真正的木偶還聽話。后來,這個小孩加入劇團,成了一個非常受觀眾歡迎的木偶明星。
木偶,你不提,它不動;你拎這頭,它不會抬那頭。童話中的“木偶明星”縱然是夸張的表述,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受歡迎的木偶明星一般的孩子?在木偶煉成的大工廠里,教育添火加料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中意的提線木偶。
我曾經在搜狐新聞上看到一篇名為《“這就是夢寐以求的大學嗎?”——我為什么逃離大學》的文章。在作者18歲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訴他,人生的路只有一條,這就是上大學。進了大學才發現他犯了一個錯誤,所學的并不是自己所熱愛的。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逃出了大學,他也發現離開大學后的自己活得充實和快樂,最終以自己的創造和所熱愛的職業服務于社會,獲得了成功的人生。在這個普遍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出息,才會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學才能端上金飯碗”的時代,逃離大學沒有受完教育的人反而成為了人生的贏家。而很多學習成績好,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最后竟可憐地找不到自己的特長。在社會“終極木偶”養成中,小孩們的棱角一步步被磨平,使他們最大程度地適應日后操縱他們的幕后藝人,變成了一個個只會聽別人的話做事的木偶人。玫瑰為開花而開花,教育應為育人而育人,在育“人”和育“木偶”迷失下,教育被看作了一種向未來部門提供各種所需的勞動者的手段,從而失去了教育真正的目的。我想,木偶明星養成的背后是一種教育目的的缺失。
按照古今中外無數古圣先賢的話來說,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柏拉圖,抑或是我國的孔老夫子、陶行知,教育的目的無一例外是陶冶人的道德,激發人的潛質,傳授有益的技能,使人能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著名的哈佛大學提倡培養學生的首要目的也就是“a fine human being”(培養好人),品德第一,其二是提高智慧。不同的人對教育目的也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說,教育就是要塑造一批真正會讀書寫字的人;有人說,教育是要發覺人的潛力,塑造有創造力和思想的人;有人說,教育是要培養人性中善的一面,完善人性。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制造出大量聽話、順從、守紀律和規則的孩子,卻不痛惜孩子缺乏個性和獨立性、失去靈性和活力,這并不是最初的目的。木偶與人的區別在于,它沒有自由。而沒有自由的木偶就算深得觀眾的喜歡,也只是幕后藝人操縱出來的,被欣賞的只是藝人的技藝高超,而沒有人夸贊木偶的任人擺布。就如沒有思想的野草隨風飄蕩,這種木偶是不應該被塑造的。木偶般的學生逐漸喪失自己的思想,變得適應那些毫無吸引力的工作,諸如采礦、修路這些艱苦而危險的工作,亦或是由于技術進步使勞動分工變得極端精細而帶來的乏味的,重復而又機械的工作。而這樣的發展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前程,就如那個輟學了的大學生一樣,沒有了學校的抑制,木偶戲才由此結束,在自己思想的引領下走向新生活。
這樣的木偶小孩其實并不只是童話里的角色,在當今升學第一的應試教育時代,原本各不相同的人正被慢慢同化為“相同的木偶”。學校總是按照與社會要求相一致的標準來衡量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發展,才能最終將學校納入到社會總體秩序之中去,完成對青少年一代心靈規訓或控制的目的。這樣的標準排斥了個體獨特的理解,卻鼓勵盲目的記憶和再現。當提線木偶變成社會的教育目標時,很多從小到大我們干的事情法仿佛能說得通了。這也是為什么應試中對算術和外語等科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特別偏愛的原因。就像那些訓練新兵的人都知道操練的價值,知道它可以使人馴服,使人們做事時服從命令并且毫無疑問地去執行這些命令。
相比于訓練麻木沉悶的木偶小孩,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培養真正的人,一個心不再被恐懼占領,不再被理想、符號、詞語所裹挾,敞開所有的心靈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膚接觸的人。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閑暇,創造的快樂。當教育之下的學生每天都在創造,并為自己的創造而感動的時候,他們會獨立賦予自己學習的意義,自由選擇他們自認為有價值的生命質感。赫斯特曾經說過,“追求知識本身是人類獨特的德性,自由教育對于人實現心智的發展有價值,這種價值是與功利的或職業的考慮沒有聯系的。”在應試教育下,大人在孩子上學前可能就計劃好了要讓他們上某所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灌輸給孩子只有好好讀書才能獲得賺更多的錢,走上人生巔峰的思想。孩子們按照教育大背景下的路線一步步完成“計劃”,卻沒有獲得自身的自由。這體現在學生們拼命地得到好成績,天真地認為這樣就能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考上重點學校,便能獲得好工作,走上人生巔峰。其中不乏有好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名列,可進了大學以后,很快發現自己處在一種尷尬之中—— 說不出自己的特長。
現在的教育制度總是以他們慣用的伎倆來引領學生一步步變成提線木偶。就像木偶失去了幕后藝人的牽引,便動彈不得了。這不禁讓人唏噓:這樣的教育真的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嗎?
教育松綁,方出大師。當教育深陷這種木偶“加工廠”的泥淖時,教育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目的。太強調孩子聽話順從,強調教育的整齊劃一,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育方法、同樣的評價標準,要求、衡量著智力、愛好、興趣和經歷、基礎迥異的學生,把各不相同的人改造成相同的“木偶”,這樣的木偶教育是悲哀的。教育應是讓受教育者此時此刻比前一刻的自己更好,這種好與他人無關。我想,在教育逐漸迷失培養“人”的目的,而走向塑造木偶小孩的時代,引領教育為育人而育人,成全教育那顆拙樸本真的美善之心的,是我們這批未來教育者的責任。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