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秋 徐敏
摘 要: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局,如何通過垃圾分類治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是當前的迫切問題之一。青島市作為第二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部分地區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推行了不同于傳統分類的新模式,且成效顯著。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本文將傳統模式與青島市部分地區推行的新模式進行對比,從制度和技術層面深入分析傳統模式問題之所在,探尋新模式利弊得失,并且借鑒國內以及國外城市的先進經驗,總結提煉出適合我國的垃圾治理模式。
關鍵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青島市
我國垃圾分類試點已開展十六年,然而垃圾分類治理方面仍舉步維艱,甚至有些地區要將大量的垃圾運往其他城市進行垃圾填埋。垃圾治理究竟問題何在?我們究竟如何利用“垃圾治理”這把利劍沖出“垃圾圍城”的困擾?本文首先分析實行傳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地區存在的問題,總結實行新模式地區的成功經驗,并創新適合國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得以推廣運用的新模式。
一、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面臨困境
在青島市未推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地區,筆者通過調研走訪發現其問題如下:
1.收運處理體制混亂
在實行傳統垃圾治理模式的地區,這樣的抱怨在居民中不在少數:“我們都是分了類才扔進垃圾桶里的,但是之后又一塊倒進垃圾車里了,我們分不分類又有什么意義呢?”垃圾桶的分類設置的確存在,但是分類垃圾桶卻顯然沒有起到作用。不分類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前端分類收集,后期再將垃圾混合的做法無疑加大了垃圾治理成本,也對垃圾治理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2.管理體制問題多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明確政府職能就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系。傳統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中,政府職能定位不明確,導致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供給不足、垃圾混合處理和垃圾處理監管不力。以青島市城陽區為例,在垃圾收運處置的過程中,政府即是環衛的執行方,又是監督方,監督無力導致環衛督查秩序混亂。也就是所謂的“政企不分”,掣肘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其次,團隊通過調研發現,社區內的一些廢舊家具、建筑余料等在垃圾桶旁一“躺”就是幾個月,沒有人處理。原因就在于政府在整個垃圾處理過程中涉及多個部門管理。居民產生的日常垃圾、園林垃圾、商業垃圾、建筑垃圾等根據源頭不同而管理部門不同,市政公用局、環保局、各區城建局,管理運營重疊,部門繁多,職責不清,誰都可以管,但是誰又都不管,相互推諉,導致政府在生活垃圾治理過程中的低效率和低水平。
3.公眾參與渠道不暢,信息知情度低
我國的垃圾治理一直處于政府主導的模式中,政府一直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公共服務的供給者,也是相應政策的制定者。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主觀上忽視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客觀上抑制了公民參與,從而限制了公眾自主參與垃圾治理。公眾并不知道“分什么”、“怎么分”、“分類之后怎么處理”。僅僅依靠環衛部門來推進相關垃圾分類工作,根本無法形成合力。
4.垃圾終端處置引爭議
來到垃圾終端處理廠,我們發現,垃圾絕大部分被堆放在處理廠,場地的有限性如何使無限的垃圾得到安放,這是一個大問題。同時,據了解,周圍居民不斷反映處理廠附近疾病多發,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垃圾每天都堆放在這,土地、水源都被污染了。”傳統模式下的終端處理情況亟待改進。
二、垃圾治理模式的創新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面臨困境,然而在青島市市南區實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地區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結合其經驗創新新模式如下:
1.政策制度領航
在青島市市南區的分類試點,在經歷長期的摸索中,逐漸以城市環境衛生、垃圾收運管理為主的政策主題,走向以循環利用、產業化、源頭減量等為主的綜合治理主題,由單一末端治理走向綜合治理階段。政府職能由單一政府部門全權管理開始擴及到企業參與垃圾減量化、再循環利用的整合管理階段。
2.分類收集運輸、分類處置
青島市市南區垃圾分類試點實行兩套系統、兩種路徑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前期居民通過政府定期發放分別盛放廚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的垃圾袋,以及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引導,能夠自覺地將生活垃圾進行干濕分類。中期干濕兩類垃圾通過兩套路徑分別轉運,不再像之前一樣又混到一起,使前期分類工作功虧一簣。后期通過焚燒、填埋等方式分別處置。
3.“互聯網+”技術下的“兩網融合”
在垃圾源頭收運領域,政府及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與環衛收運體系分離是阻礙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再生資源回收是隸屬于商務系統的回收體系,而垃圾清運體系是隸屬于政府管理的環衛系統,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網絡與生活垃圾清運體系網絡兩網分離。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打破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破除既得利益的限制,運用“互聯網+”的概念,形成“兩網融合”的垃圾收運新模式,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重要的發展方向。
“兩網融合”指的是“環衛清運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的整合,使環衛與回收協同融合,實際上也是一種前、中、終三端的優勢整合。
其次,通過環衛產業鏈延伸,使環衛體系作為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可以以傳統的環衛產業為依托,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形式基礎環衛運營、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城鄉物流配送、環衛設施的公益化廣告宣傳等融為一體的互聯網環衛產業群,提供專業的全方位的城市綜合服務,同時將分散的各種數據形成數據資源,再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對數據資源進行分析、挖掘、應用、管理。
(1)互聯網+回收
目前,市面上“互聯網+回收”的網站和服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愛回收網等為代表的商家,主要專注于回收可以繼續使用的有價商品,嚴格意義來講不屬于再生資源回收范疇。另一類是以再生活、格林美回收哥、盈創幫到家、華新香蕉皮為代表的廢品回收平臺,他們通過線上預約、線下上門的方式進行回收,主要專注于廢品的回收。
(2)互聯網環衛
互聯網環衛是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信息技術與傳統環衛相結合,在多業協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引領智能環衛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互聯網環衛的主要特征是“互聯”。互聯廣義上說主要包涵兩大方面的互聯,一方面是指內部互聯,利用環衛云平臺,實現企業內部人、車、物、事件之間相互聯系,使運營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是指外部互聯,企業與服務對象之間信息的雙向流通。如,企業與市民之前,市民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環衛事件的上報,企業迅速作出相應的處理,市民起到反饋及監督的作用。
轉變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需要厘清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相關因素,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作者簡介
鄭子秋(1996.09-)女,漢,山東青島,本科在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學三年級,法學專業。
徐敏(1996.05-)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本科在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學三年級,英語專業。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