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日,因2013年發生的河北村民使用釘槍殺死村委會主任一案,被最高院以故意殺人罪核準死刑立即執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刑法中規定,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故意殺人案,應當慎用死刑,故筆者認為本案死刑的適用嚴重違反了法律規定。從法理學的角度來說,意味著法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失衡,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從法的價值角度進行分析,著重探討價值沖突的表現,并從法的正義性與適當性的層面進行推論,從本案出發,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法的價值;價值沖突;表現形式
2013年,在河北一村民賈敬龍即將舉行婚禮不到20天前,該村村長卻強拆了他精心布置的新房,后來也沒有歸還本應償付的補償款。在備受屈辱、投訴無門的情況下,賈敬龍殺死了村長,而之后曾要自首,卻因被圍毆致傷而自首未成。本案經過一審二審,于近日,最高法院復核批準了該案的死刑判決。該判決一出,即刻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界專家學者、律師等從網絡等各類媒體向社會發布不應該核準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張千帆教授甚至向社會發文聲稱廢除死刑,從賈敬龍案開始。
一、法的價值及其主要表現形式
法的價值又稱為法律的價值。法的價值種類主要有三種,即自由、秩序、和正義。正義強調的是社會生活中主體的平等和公正。正義是法的基本標準。“任何值得被稱之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須關注某些超越特定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相對性的基本價值”。在張文顯教授主編的《法理學》一書中,將“法律價值”概括為如下三種使用方式:第一指稱法律在發揮其社會作用的過程中能夠保護和助長哪些價值,如人權、秩序等。這個意義上可稱之為法律的“目的價值”;第二指稱法律自身所應當具備的值得追求的品質和屬性,如法律應當邏輯嚴謹,而不應當自相矛盾等。這個意義上可稱之為法律的“形式價值”;第三是指稱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評價標準。他認為法的目的價值、形式價值和評價標準三種成分構成了法的價值體系。
二、法的價值沖突的表現
由于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價值形式之間會發生沖突和矛盾。比如自由和秩序之間的沖突。將學校隔離起來,以避免學生大范圍的感染SARS,就是通過限制自由來保證社會的秩序。法的幾種價值是之間的位階是有一定差別的,他們之間有著重要性的先后之分。正義是最高的價值,法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但是這些位階并不是絕對的,法律實現這些價值目標的時候,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到底應該選擇什么價值作為優先考慮的。
一是自由與秩序價值之間的沖突。自由強調的是主體個性的發揮,只需強調的是有序狀態的建立和維持,自由難免有打破既定秩序的傾向,秩序也會在一定程序上壓抑自由以維持平衡,因此二者之間存在沖突則在所難免。在我們看來,自由與秩序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對立統一。要將二者統一起來觀察。當然,在不同的條件下對自由或秩序應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但無論如何,二者不可偏廢。
二是公平正義與效益的沖突。公平著重強調平均,效率則更加注重發展,因此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沖突。追溯中國古代的思想,儒家重義輕利,法家重利輕義,演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更多的強調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公平與正義之間,更多的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即效益是實現公平的基礎;公平(正義)又是效益的目標,提高效益必須充分體現社會公平的要求,社會主義法也要貫徹這一原則。
分析賈敬龍案得知,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賈敬龍的一審判決書共計22頁,其中16頁是列舉38個法庭認可的定案證據,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對證據采信的依據和如何由此證據推論出認定的案件事實卻不到一頁。尤其,為什么判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法庭如何和為什么認定被告人的行為屬“情節嚴重”?判決書上沒有足夠的論證與說明。這對一個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而言,顯得嚴重地不夠嚴肅、專業和具有說服力;更無法體現出判決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如何海波教授所言:“國家建立法治,就意味著國家壟斷強制權力,并承諾給公民平等的保護、公正的對待。法治禁止私力復仇,它也同樣禁止私力強制”。今天賈敬龍案的判決結果,明確的宣示,基層政權可以違法私力強制,而平民百姓一旦私力復仇,卻連基本的法律待遇都沒有。這樣的司法導向,最終會把國家導向哪里?法律制定的最基本價值——正義,首先就被無情的破壞。
參考卓澤淵教授的觀點,他認為要解決法的價值沖突,應從實在與理性、具體與抽象、現實與未來、個別與一般的結合出發,進行全面估價,再做出價值決策!這種綜合的價值測評的方法,要遵循以下五點最基本的原則:①遵從基本價值,法的基本價值至少有這樣的三個:秩序、人權、公正;②堅持法定價值,即在法律設定有價值準則的時候,必須遵守法律的規定;③考慮適當成本④追求最佳效益;⑤實現補償有余。[4]一國法律的制定,體系天成,自然會出現諸多碰撞,但歸根結底,法律的目的都在于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其意在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賈敬龍案件,嚴重反應我國法律尚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公眾密切關注的死刑尚且如此,其他的未被公眾所熟知的角落更加不可勘測。
最后,筆者想引用卓澤淵教授的一段話:“法的價值是人關于法的絕對超越指向,法的價值作為人們關于法的追求,人總是無限接近,并在這種無限接近中得到發展!但是人們所能做出的努力,與徹底實現法的價值所對人們提出的能力要求總有或多或少的距離”。法律總是在不斷完善,不斷休整,解決好法的價值沖突之間如何平衡,解決好法的實踐性與法正義性之間的問題,才能更好的為法治實踐提供服務。因為正是在解決一個個價值沖突的過程中,法律不斷進步,才真正地被實現。
參考文獻
[1]摘自網易新聞:關于河北賈敬龍射釘槍殺人案的專家意見
[2][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55頁。
[3]張文顯: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湯思芹(1993-),女,漢族,湖北荊門人,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法律實務。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