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個人獨資企業法實施十余年來,由于立法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導致個人獨資企業法中的規定已不適應當下經濟的需要,特別是當企業和個人同時發生債務且均不能全部受償時,其債務清償順序的不明確,導致在實踐中個人債權人利益不能得到平等的保障,本文擬通過借鑒合伙企業債務處理中的雙重優先原則來完善個人獨資企業法。
關鍵詞:合伙企業;個人債務;雙重優先原則;個人獨資企業
一、問題的提出
一般情況下,債權應分別清償,在雙重優先原則確立之前,合伙企業的債權人有合伙債權優先原則的保護,在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合伙債權人債務的情況下,合伙債權人可以就合伙人個人的財產繼續追償,這在個人財產充足,也不影響個人其他債權人同時追償下,合伙債權人與個人債權人不會產生任何矛盾與沖突。但當二者并存,合伙企業財產與個人財產均不足以清償各自債權時,合伙企業的債權人和合伙人個人的債權人又同時要求以合伙人以合伙企業的應有財產份額和合伙人個人的全部財產來對自己的債權承擔無限清償責任,且法律未做出債務清償順序規定時,則存在了兩類債權人清償比例與清償順序問題。
同時,法律并不限制,個人在入股合伙企業后,繼續以個人名義設立個人獨資企業,重復投資的行為,個人獨資企業作為與合伙企業相似度最高的企業形式,也兼具了企業債務與個人債務并存的情況,當兩類債權人債務無法得到清償時,《個人獨資企業法》并沒有給予合理的法律解決方式,故可以參照適用合伙企業的處理方式。本文擬論證雙重優先原則在個人獨資企業中適用的可行性。
二、解決方案
(1)合伙債權優先原則:合伙債權優先原則,是指因合伙企業財產收益源于經營活動,債權人可就合伙財產優先受償,同時當合伙財產無法完全清償時,可就合伙人個人財產繼續追償,實現無限連帶責任。推論得出,相較于無法就個人財產得到清償的個人債務人,不能同時與合伙債權人參與企業財產分配而言,合伙債權人卻可以參與到個人債權人針對個人財產的分配過程中。支持這一原則的學者認為,合伙企業,作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企業組織形式,需具有償債的徹底性與無限責任性,雙重優先原則的適用,傾斜的保護了個人債權人,忽略了合伙債權人的權益,其所謂的無限連帶責任形同虛設,無法發揮合伙企業應有的競爭優勢。
(2)雙重優先原則:雙重優先原則,是指當合伙企業債務與合伙人個人債務同時并存時,雙方可從各自債權的債務人處優先清償,即合伙債權人先從合伙企業財產中清償,個人債權人先從個人財產中清償,而不能因為此處財產不足以受償,而越位的優先于另一債權人受償。即財產的各盡其責,合伙財產負責合伙債務,個人財產負責個人債務。雙重優先原則,源于英美合伙法中的衡平原則,是考伯勛爵在1775年克勞德一案中確立的,其很好的解決了同時并存且得不到足額清償的企業債務與個人債務清償順位問題,故被廣泛借鑒。
究采何種原則才能既保證公平正義,又不利于破壞經濟發展?筆者認為,在對比合伙企業財產、個人財產的立足點,二者的不同性質下,為維護兩類債權人的利益,雙重優先原則更加合理。
三、雙重優先原則在合伙企業中的適用
(1)合伙企業中的個人債務:個人債務,理應由合伙人以個人財產清償。根據合同,如果約定一方履行的義務是給付金錢,則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實際上,負有義務的一方債務人必須對債務進行清償,強調用于清償的財產是他個人的財產。這里的個人財產是指所有權屬于債務人本人的財產,其中包括財產性權利,因此,除了房屋、銀行存款等還包括公司股份、債權。當債務人是合伙人時,財產還包括其在合伙企業中的分紅收益、以及在合伙企業財產中的占比份額。從我國《合伙企業法》第42條的法律規定中可以看出,對于個人債務的清償順序是具有選擇性的,即,債權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執行債務人的財產予以對債務清償,當然,債務人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自己財產中靈活地清償債務。對于合伙人個人的債務,合伙人可以用合伙企業分紅予以償還,債權人也可以申請執行其包括合伙相應財產份額范圍以內的財產來實現債權。
(2)企業債務與個人債務沖突的解決:合伙企業的財產主要是來自于日常的經營活動,對于因經營產生的債務,理當優先償還;但就企業背后的合伙人個人而言,其個人的債務存在兩種來源:一種是由于其所參加的合伙企業以外的法律關系所產生的個人債務,另一種是由于承擔合伙企業無限連帶責任產生的債務,前者是直接因個人行為承擔,而后者則是基于合伙關系而承擔的,因而也就有合伙人個人之債權人優先于合伙企業之債權人的規則。雙重優先原則正是在明確兩類債權性質的前提下得以施行的合理方案。我國雖然沒有明確的立法確定雙重優先原則,但卻也通過了司法解釋來解決合伙債務與合伙人個人債務的沖突。
四、雙重優先原則在個人獨資企業中的適用
《個人獨資企業法》第31條對債務清償規定忽略了一個實踐問題,即在個人獨資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同時而臨債務時應當如何處理?是個人獨資企業債務優先清償還是個人債務優先清償?在企業財產和個人財產能足額分別清償既有債務時不存在問題,但當兩個債權均得不到全額清償時,如何確定個人的債權人與企業的債權人的受償順序、受償比例等問題,《個人獨資企業法》無明確規定。例如企業現僅有財產20萬,債務40萬;投資人個人剩余財產20萬,債務也為40萬,如果適用31條,則企業債務人在受償企業20萬后,還可以就個人財產20萬直接補充清償。這對市場經營有風險,同為平等債權的個人債權人而言極不公平。此處區分享有擔保權載體的企業債權,所以應引入“雙重優先原則”來平等保護債權人,解決企業債務與個人債務的順位不明、比例不清等問題,同時能避免投資人個人的債務負擔影響企業的發展與穩定性。
參考文獻
[1]曹洪彬.雙重優先原則在我國合伙企業的應用[J],涉外稅務,2002.12.
[2]何建.論個人獨資企業債務承擔[J],行政與法,2018.08.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