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摘 要:P2P網絡借貸在我國起步晚,發展時間相對還較短,國內學者從理論上對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運營模式、風險、監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文獻綜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1-011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F49 文獻標志碼:A
1 關于P2P網絡借貸興起的理論基礎
由于P2P網絡借貸在本質上屬于民間借貸的領域,所以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民間金融興起的原因上。
Ronald I.Mckinnon (1973)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一書中認為金融體制抑制是發展中國家出現大量民間借貸的根源。根據Ronald I.Mckinnon提出的概念,金融抑制是發展中國家政府當局實行的壓制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他認為金融抑制政策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這些金融抑制政策會對金融體系的效率和金融深化產生阻礙,不益于經濟發展。Anders Isaksson(2002)則指出,民間借貸是對金融抑制和政策歪曲的理性回應。因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對非正規金融機構有著十分強烈的需求,然而處于金融抑制體制下的信貸配給和金融機構的制度歧視使得這一部分群體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由此民間金融應運而生。
林彬樂、林樂芬(2002)在《農村金融體制變遷時期農村金融探析》中從我國經濟體制角度出發剖析了我國民間借貸產生的原因。林毅夫(2005)否定了麥金農提出的發展中國家民間金融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抑制體制,他認為金融體制抑制是造成民間金融普遍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的因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高新波、張軍田(2006)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出發,認為民間金融是由于濟主體在制度不均衡前提下對所存在的潛在的利潤進行追逐導致的結果
2 關于P2P網絡借貸的運營模式
在國內,辛憲(2009)認為,國外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以Prosper為代表的純中介型平臺;以Kiva為代表的公益性平臺;以Zopa為代表的參與型平臺。張職(2012)將我國的P2P借貸平臺的運營模式分為五大類:第一種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單中介性質的平臺,代表性平臺有網易365、人人貸等;第二類是以安心貸為代表的復合中介型平臺,這類平臺是由網下到網上,類似平臺有盛蓉在線,3P銀行等;第三類是以紅嶺創投為代表的復合中介型平臺,這類平臺是由網上到網下;第四種是以宜農貸為代表的公益性質的借貸平臺;第五種是以宜信為代表的單純線下平臺。
3 關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暴露
Jentzsch(2007)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著使借款人的個人隱私曝露于任何一個潛在的貸款人甚至是全部的網絡使用者面前,這對借款人的隱私保護不利。S Herrero Lopez (2009)指出目前P2P網絡借貸平臺在對借款人借款資格的評估和審核時,重點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借款人個人,這樣會影響對借款人信用評級的準確性。信用評級還應該充分考慮P2P網絡借貸的特殊性,應對借款人的社會關系多加關注,進而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Freedman (2011)認為部分借款人為了增大成功獲取貸款的概率,在申請貸款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造假和隱瞞,根據對prosper公開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果表明,基于信貸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無法避免的導致投資者初期的逆向選擇行為,投資者只能在之后的投資活動中逐漸學習,選擇合適的借款對象。
在國內,陳初(2010)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可能會泄露借款人重要的個人信息,此外平臺難以核實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所以會存在較高程度的道德風險。馬運全(2012)指出P2P網絡借貸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借貸渠道,具有參與效率高、參與主體廣泛的特點。但在交易流程上,各個網絡借貸公司的差異并不大,整體上風險管控水平偏低,而且在實際現實情況中,還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缺乏資金安全保障、涉嫌非法集資等問題,另外借貸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王小麗(2013)認為目前我國 P2P 網絡借貸市場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業務風險高,二是無法控制資金流向,三是法律規范不健全,監管職責不清。
4 關于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
Xiaoguang和Yi(2011)剖析了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的潛在風險,指出網絡借貸平臺應該納入金融監管體系。邁(2009)提出 P2P網絡借貸平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監管困境。盡管一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稱其業務受法律保護,但我國在政策規定上,這類業務的監管尚屬空白。曹一、吳曉光(2011)主要分析了 P2P網絡借貸業務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存在的潛在風險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如建立反洗錢系統。楊飛、錢金葉(2012)分析指出,P2P網絡借貸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監管層應該給予其一定的發展空間。艾金梯(2012)認為在法律監管和外部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應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