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楓 吳雪吟
摘 要:本文回顧近10年來有關我國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發展關系的文獻,從專業結構調整的理論基礎和實證調查研究兩大方面進行梳理,加以綜述。
關鍵詞:產業發展;專業結構;研究現狀;綜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1-0135-02 中國圖書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針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產業發展這兩者之間的相適性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基于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通過搜索知網,對主題為“產業發展”并含“專業結構調整”進行模糊查找后發現,大多數論文出現在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2010年以來研究成果呈上升趨勢,目前的研究概況是: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來,關于產業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專業設置適應性分析的研究內容大量出現。總體上看,學者們更多的是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以某一地區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較多,主要有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廣東省、陜西省、浙江省等;以某一市為研究對象有萊州市、南通市、馬鞍山市等;以某一院校為研究對象的有杭州師范大學、欽州學院、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其中有以化學、軟件、電氣自動化、商業相關專業等為研究對象的。
1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不足
1.1 專業結構設置和調整的理論基礎
我國高等教育學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是許多學者研究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所遵循的。他們認為,教育既受限于社會環境,又要為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發展服務,故地方高校的發展要與國家政策、市場經濟、行業變化以及所處區域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主動適應并服務區域的發展。胡平[1]提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等學校內部的專業結構設置和調整,主要體現為高等學校為了適應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在專業結構設置方面要做到四個立足,即立足于優化、發展、長遠和創新,隱含著經濟結構戰略調整與專業結構設置、調整之間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席一之則用就業結構架接起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即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是以就業結構為中介而發生相互作用的,其更為強調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而引發高校專業結構做出調整。[2]
1.2 專業結構設置和調整的實證調查
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實證調查,有的從人才供給與就業的角度切入,有的從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總量的關系角度展開研究,無論從哪種角度進行分析都需要掌握高等教育院校專業結構設置的基本情況。當前國內的實證調查文章中,有的從全國宏觀層面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結構進行闡述,有的立足于微觀層面從區域、某一高校甚至某一學科的角度探討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具體可以歸納出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策略三個方面。
1.2.1 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的現狀及問題分析。學者們通常以某一地方、某一高校本、專科專業結構為研究對象,從產業結構著手,統計研究對象與三大產業相對應的專業種類、專業布點、新增專業等情況,由此對研究對象的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結構進行適應性分析,發現專業結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最后再根據地方產業的發展現狀探討相應的專業調整路徑。大體上講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在結構上,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達不到完全匹配,全國大多數省份集中發展與第三產業相關的專業,但在差異性和轉型升級上沒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表現為專業設置重復,人才培養集中,趨同現象嚴重,導致某些行業的人才市場供過于求,高校畢業生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二是在數量上,產業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從事高難度技術工作的專業人才缺乏,導致技工荒現象的出現。
針對產業升級背景下廣東省79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龍志偉發現其具有的特點包括:專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體,專業覆蓋面較廣,專業設置相對集中和目錄外專業逐漸增多;同時其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包括:某些專業集中度較高,一些院校專業集聚度較差,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較差。最后以同產業群經濟發展協調度較高的深圳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為例,提出從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層面入手,實現專業群與支柱性產業的對接,實現差異化品牌發展戰略之路,加強專業群對接產業群建設的建議。[3]還有不少文章側重研究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并從數量上統計分析當前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所涉高職教育專業的契合性。
1.2.2 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的策略研究。關于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對策關鍵是要緊緊把握適應經濟產業發展需要這一點。在整理文獻過程中,發現可以從專業結構調整的原則、總體思路、具體措施、相適性模型構建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專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基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殷新紅提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要遵循關注需求和引領發展兩個基本原則,前者強調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要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相適應,后者強調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要致力于引領當地產業經濟發展這一目標。[5]吳國卿在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安徽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安徽高等學校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下背景下專業結構調整的路徑選擇所要遵循的動態合理性、優勢優化性、特色性這三個基木原則,以及遵循宏觀調控原則與非均衡原則、建立學科專業為主的設置原則。[6]
專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首先關于高等院校專業設置調整的對策主要基于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對接,高等學校專業結構的調整應把以人為本作為首要點,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各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選擇機會和專業知識結構重塑的機會;其次要以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努力建設適應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的高等學校專業課程體系;最后要政府與高校共同合作,政府負責做好專業設置的各項預測、評估、引導和政策供給,高校則負責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結構。
專業結構調整的模式、模型構建。相對穩定的模式可為新形勢下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章法。有學者從目標體系、總體策略和評價體系三個部分構建起安徽省調整高等學校專業結構的主要模式,其中總體策略涉及課程設置綜合化、專業設置市場化、特色專業品牌化與上文提及的專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存在一致的地方。許洪芳對近年來山東省學科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的相關數據作了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建立起產業結構演進與學科結構調整的關系模型,構建了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回歸模型,并預測山東高等教育學科結構的調整方向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筆者認為研究者研究產業結構發展與專業結構調整的關系模型的方法值得學習。
專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措施。高等學校專業結構的設置與調整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學者們往往通過對全國多個省份、多個高校的實證調研后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通過對學界研究者觀點的整理分析,筆者總結出為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求,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調整需整合政府與高校的力量。對政府而言,要加強市場人才需求宏觀預測,建立專業預警機制和動態的專業發展資助政策體系,健全高校專業市場需求的評估與監管機制;對高校而言,要自主與政府調控相結合,開展人才市場分析研究,發展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增設與市場接軌的應用型專業和新型學院等。也有學者認為要從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層面入手,實現專業群與支柱性產業的對接,實現差異化品牌發展戰略之路,加強專業群對接產業群建設。
1.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1 在研究方法上,起初學者們大多是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較少。如今各種定量分析方法不斷增多和完善,研究對象從針對全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到針對區域產業發展,不少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定量分析,但實證研究方法較為單一,指標較為簡單。
1.3.2 在研究內容上,有的文章雖然從分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及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入手,進而結合該區域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與該區域產業需求對接的對策和建議。文章很少能夠在對經濟發展趨勢做更多預測的基礎上來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議,某些表述不夠準確,難以具有較強的前瞻性。
1.3.3 在研究對象上,近年來出現的關于區域產業結構發展與學科專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大多以高職院校為例,而專門針對本科院校專業設置的研究目前較為缺乏。
2 基于文獻分析的討論及研究思路的提出
通過分析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者們在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兩者關系等理論指導下,通過實證分析我國產業發展需求對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以及為高等教育提出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對策,同時用實證研究結果進一步豐富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理論。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必然要與時俱進。為此,我們需要基于對“十三五”規劃以及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當前需求及未來需求預測等方面的把握上,從產業發展與教育發展辯證互動的角度來探討產業發展對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影響及其對策。以廣東省為例,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廣東省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設置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構建廣東省產業發展與高校專業結構設置之間的內在動態關系。其中,以“十二五”規劃以來廣東珠三角某一本科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為例,深入分析該校為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進行的專業結構調整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廣東產業需求、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方法路徑。
參考文獻:
[1]胡平.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設置的影響[J].中國高教研究,2011,7.
[2]席一之.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江西省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研究[D].南昌大學,2014.
[3]王玉婷.產業升級背景下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