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紅
摘要:南宋山水畫也呈現出向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演化的趨勢,這兩個美術觀念在西方直到19世紀后半葉才出現。宋朝的皇家畫院常以唐人詩句為主題征集畫稿,這使得畫家刻意突出自然景色的詩情畫意之處,助長了南宋畫風本來已開始的向簡略概括筆法發展的趨勢。畫面構圖簡略,色調朦朧,把暮色和夜色來臨的那一交替時刻表現得極為突出。后來,宋寧宗皇帝在畫上題詩:“山含秋色外,燕渡夕陽遠”。
關鍵詞:南宋;山水畫;風格
19世紀的歐洲的表現主義的興起是因為畫家試圖重新找回藝術作品的意義,將線條和色彩從純粹表現景象的功能中解放出來。他們于是探討線條和色彩的象征性價值,以及瞬間外觀景象后面的“真實的”永恒結構。表現派畫家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思想,以及他們所體驗到的景象后面的某種本質特征,他們因此對如何逼真地再現自然場景不再感到特殊的興趣。這同南宋畫派的觀念多少相似。
一.南宋山水畫的印象主義風格特征
遷都到江南杭州后,北宋畫家有著雄渾境界的巨幅山水畫已不太適合在江南人文環境中形成的那種和自然山水較為親和的繪畫精神,畫風開始轉變,這可以從李唐的《奇峰萬木圖》中看到。從畫風上講,李唐屬于范寬傳統,喜歡畫陰霾的峽谷、飽經風蝕的絕壁和灌木叢生的峻嶺。李唐繪畫中所用的“斧劈皴”是從范寬的“雨點皴”發展而來。李唐用較寬的臥筆代替范寬整潔的墨點,最后的質面效果很像用斧頭砍下的木柴截面,“斧劈皴”因而得名。
李唐的這幅畫,奇峰充滿幽冷的氣象,使人聯想起南方的秀麗山林。李唐也創立了一種新的斜角線分割畫面的構圖,后來經常被南宋畫家所采用。在畫面的左上半通常有幾座山峰,再逐漸降低到畫面右半角的平川。到了李唐的追隨者手中,山變得越益和緩。而在北方畫風中,畫的空間感多依賴幽壑深谷和高山峻嶺來展現。在新的南宋風格中,空間廣遠感則是靠山巖和樹林間的渺茫空白處和彌漫于河川山林間的朦朧煙霧來表現。
李唐開南宋一代繪畫新風,在他的兩位追隨者馬遠和夏珪手中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南宋畫院派山水風格,并成為當今西方人所熟悉的中國山水畫品種。追隨馬遠和夏珪的畫家畫出數千幅畫,馬遠和夏珪親筆畫也有多幅被帶到朝鮮和日本,成為那里山水畫的模本。這些畫又傳到歐洲和美國,在歐美人的心目中成為中國繪畫的正統形象。
馬、夏畫派在山石的畫法上源出李唐,但在繪畫題材上更接近觀畫人,畫上的視野也收斂了。李唐的《奇峰萬木圖》更像是對峻冷而雄奇的叢山的一個截面。馬遠的許多畫則是人的目力所能清晰地看到的一個場景,自然在馬遠的畫中是被人類所改造過了的,或者被馴服了的。北宋山水畫中渺小的人物似乎震駭于雄山峻嶺的神秘和不可企及之中,而馬、夏的畫中,人的形象更明顯一些,他們似乎有一種和自然相處的安全感,并在綺麗的山水中怡然自得,恰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圖》和《山水人物圖》所顯示的那樣。
二.南宋山水畫的表現主義風格
在馬遠的畫中,不僅畫中人物的情緒被山水凈化了,山水本身也被理想化了,除了人類滿意的一面外,其他方面被刻意地摒除。以郭熙為代表的早期山水畫作品中那些豐富的細節描繪消失了。如馬遠《山徑春行圖》的題材“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所示,使用最簡練的筆法,削減不必要的成分,依賴畫中人物形象以及包圍人物形象的能有助于引起觀者情緒聯想的光影色調,這些特征使馬遠的畫有一種印象主義的味道。《山徑春行圖》中嫩枝綻放的花樹簇擁著游山的雅士,一對黃鸝在前方引路,野花在風中獨自起舞,連翱翔在山野上空的鳥也不去驚擾游人在春光山色中怡然心情。
歐洲的印象主義畫派要等到七八個世紀以后才出現。歐洲印象派畫家所關心的是去記錄自然人生的浮光掠影,突出特定時刻的視覺印象和難解的體驗,因而他們大多在作品里舍棄物象的永恒之形,少用輪廓線,使物體和景象的外形變得模糊;另一方面則夸大他們所“觀察”到特定場景的光影和色彩特征,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名作《日出》和雷諾阿的《陽光下的裸女》都極大地夸張描畫了陽光投射在水波和人體肌膚上的色彩光影效果。
馬遠的《山水人物圖》中,除了左前賞景人后面的山石較為清楚,對面的湖面迷蒙,樹影朦朧,簡略模糊的筆觸渲染了意境的神秘感。夏珪的畫更進一步簡化構圖,減少實體,而且實體表面的物質層理,他也幾乎不描繪出來,只用更多的煙霧朦朧畫面。稀少的筆觸大部分用來勾勒渲染邊緣輪廓,但這寥寥數筆卻能更有效地突出構局的焦點,并誘使觀者把畫中虛渺空白之處想象為有實物。夏珪的《溪山清遠圖》也以簡明而純凈的視覺形象和筆法精練而著稱。畫面左前方是用側斜的干筆畫成的巨石,樹叢用禿筆聚成,孤客行走在露出大石塊的溪水上的危橋,鋪天蓋地的云霧彌漫在山野斜坡,和溪水之上,填滿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這幅畫的簡潔樸素和使用從最濃郁的深墨到最細膩的淡墨的高超技巧是初看此畫所不易體會到的。
那個時代詩人所創造和提煉的意境強烈影響了畫家對畫意的創作和構思。蘇東坡的詩句特別受到南宋畫家的喜愛。馬麟的名作《秉燭夜游圖》就是對蘇軾佳作“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寫照。每一幅畫都表達了濃濃的詩情,并用最簡潔朦朧的筆法勾勒,讓觀者的想象和思緒盡情發揮。我們不要忘記南宋那個時代是中國哲學極富抽象思維精神的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