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林
摘要: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這一階段,學生識字如何、養成怎樣的識字習慣和能力,對今后的識字及整個語文學習影響很大。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實施相應的操作。
關鍵詞:新課程;識字教學;操作策略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一方面要重視以識字技能為重點的認知目標;另一方面又要關注以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為重點的發展目標。讓學生一開始接觸漢字就能喜歡上漢字,愛上漢字,讓“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識字。
一、開篇閱讀,蓄勢識字,識寫分流的策略。
剛入學的小學生,對學校生活充滿了憧憬。翻開一篇課文,他們首先想知道寫了什么內容。對閱讀的渴望必然激發學生識字的欲望。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新教材一開始就進行識字教學,順應兒童的心理和學習需要。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課文都配備了情景圖和一首兒歌,圖文并茂。入學幾天就能讀懂方塊字,學生心里很高興。抓住兒童學習漢字的黃金時期,直接從漢字學習入手,先識字,用課文識字取代一個一個的孤立識字,使識字的語言環境變得豐富多彩,使識字教學的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據這個道理,在學拼音階段的識字都是“大米”、“土地”、“讀書”、“飛機”等這樣的詞,是學生最熟悉的事物。學生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義聯系起來即可。有了音義作基礎,記住字形就不難了。這樣,在閱讀中識字,在識字中學拼音,在識字中積累語言材料,在語言材料的閱讀中再鞏固生字,有助于識字、閱讀、發展語言三促進。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策略
新的識字教學內容由課文、拼音和漢字三個部分組成,要求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進程,即學習課文、認識漢字和學習漢語拼音交叉進行,新授和復習交叉進行,在語言環境中更好地體現漢字音、形、義三方面的結合,結合詞句和課文內容識字,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字的音、形、義三者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識字質量,形成立體的結構,不主張板塊結構、單線進行。
三、以游戲和活動作為教學手段的策略
采用“學中玩,玩中學”是解決識字中“學得快,忘得也快”這個難題有效的方法。教育家卡羅琳針對兒童的特點曾提出“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教師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輕松、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如,教師可以把生字卡做成果實狀掛在“果樹”上,用“摘蘋果”的游戲吸引學生,積極記憶字形;在黑板上簡筆繪“百花園”,把生字卡做成鮮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戲,讓學生積極動腦、想辦法,記憶字形。通過游戲、表演、試驗、操作、動手模擬等活動,讓學生的眼、耳、腦、口等一起“動”起來,以“動”激起識字教學。相反,如果在學生稚嫩的心靈上過早地壓上死記硬背的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僅達不到識字的教學目標,而且還會影響今后的學習。
四、防止學生遺忘的策略
遺忘是學習和記憶相伴隨的心理過程,學過的東西,假如不及時復習,時間過得越長,遺忘的內容就越多。我們要允許學生忘卻后再重新記憶,通過幾次反復達到永久記憶的效果。
為了防止學生的遺忘,教師可以采用以下辦法:
(1)增加復習次數,重復生字。普通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環境中復現七次,就能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被識記住。如果在教學中注意這一心理規律,有意識地創設不同的語境復現所學生字,就能使學生最終達到熟記的目的。如:教漢字“幾”時,學生讀音認識后,教師拿幾根粉筆放在手里,讓學生用上“幾”說一句話。這樣教直觀生動,學生在說句子的過程中自己悟出了意思。然后告訴學生,“幾”還可以用來提問題,讓同桌用“幾”互相提問,“你有幾只筆?”“你家有幾個人呀?”……
(2)布置識字氛圍,拓展識字空間。學生在課堂中識字的時間是有限的,布置教室環境,為學生創設一個母語環境,擴展學生的識字空間,鞏固在課堂上的識字率,有助于激發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積極主動地認識新字,積累新詞,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掌握的書面語言日漸豐富。教師可將教室里許多現成物品,如門窗、黑板、電腦、課桌、粉筆盒等分別貼上各自名稱的字卡,隨時讓學生看見這些東西而聯系識字。
(3)辨析音形訓練,防止識字混淆。通過辨析練習,使學生頭腦中建立“字音”與“字形”的聯系,逐步區分同音字、形近字,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積累一定量的書面語言,為日后的書面表達打好基礎。如,給皮加部首可以組成:坡、波、破、跛、披、被、玻、婆、菠,可以編成兒歌:“有土堆成坡,有水波連波,碰時擦破皮,走路跛一跛,披衣床上坐,被子多暖和,透過玻璃窗,夕陽染山河,外婆來看我,帶來甜菠蘿”。
(4)閱讀課外讀物,鞏固已學漢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會遇到學過的字,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師可采取“分層要求,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閱讀:優等生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復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讀生字,再借助拼音逐段地讀,不求快,但求讀音準確;學困生閱讀比較困難,便引導他們“找朋友”,即從書中找出自己學過的生字,并用鉛筆在其下打一小點。這樣,人人都在“閱讀”,人人都能“閱讀”。日積月累,打點的字越來越多,學生便可以自由閱讀了。這一過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展。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教給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在自主識字中提高識字效率。就可以為高年級學習語文中的閱讀、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