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劇音樂,是以二人轉音樂為基礎,吸收借鑒其他劇種音樂的精華和特點后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時代精神和獨具特色的戲曲音樂形式。它以板腔體為主,主要分“柳調”“嗨調”兩種腔調系列,本文主要以“柳調”進行分析。
【關鍵詞】吉劇音樂;柳調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吉劇音樂是以板腔體為主導,兼用曲脾專調的綜合體的戲曲音樂。從二人轉曲牌音樂整段的唱腔變為以上、下兩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柳調”唱腔以二人轉曲牌“紅柳子”“秧歌柳子”“三節板”等曲牌為基礎進行改編,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均采取基調發展的方法,進行板式變化。
柳調以紅柳子為基礎,在原來雙句式曲牌結構的基礎上改為以上、下句為基本結構單位的板式變化體結構,如:吉劇《包公賠情》中王鳳英唱正板:
這支曲調是由上、下兩句構成的板式變化體唱腔,其腔調特點為:上句落音do,下句落音mi;有時也會使用變化落音。
其曲調原形為二人轉曲牌《紅柳子》:
這兩句唱腔是由上、下兩句反復構成的曲牌體結構,其腔調特點為:第一句落音do,第二句落音mi。
柳調在以紅柳子主旋律為骨干音,擴充腔調、每個樂句間加一過門音樂,使音樂線條更加豐富。
柳調以秧歌柳子為基礎,在原來的四句式曲牌結構的基礎上改編為上、下兩句式的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如吉劇《包公賠情》中包公唱散板轉快正板:
這支曲調以秧歌柳子中的第一句及第二句為基礎改編為由上、下兩句構成板式變化體結構,其唱腔特點為:上句落音mi,下句落音la。
其曲調原形為二人轉曲牌《秧歌柳子》:
這支曲調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曲牌體音樂,第一句為上句,第二句為下句,第三、四句為第二句的變化反復結構,其唱腔特點為:上句落音mi,下句落音la,第三句落音la,第四句落音la。
柳調唱腔以秧歌柳子曲牌的第一句及第二句為基礎,將其改編為板式變化體結構,在每個樂句間加入一過門音樂。
綜上所述,吉劇音樂中的唱腔以“二人轉”音樂曲牌為基礎,借鑒其他劇種的音樂特點,增加板式、拖腔、甩腔,改編旋律等手法,使吉劇音樂更加富有戲劇性效果,不再束縛于“二人轉”音樂的基本結構中,從而使吉劇音樂富有自己的風格特點。
參考文獻
[1]華迦,關德富.吉劇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
[2]先程,申文凱.吉劇音樂[G].長春:吉林省吉劇團,1982.
作者簡介:李麗虹(1989—),女,朝鮮族 ,遼寧沈陽,碩士,沈陽音樂學院,傳統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