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著重從曲式結構入手,分析了勃拉姆斯于1891年重新改寫出版的其青年時期創作的《B大調鋼琴三重奏》,剔除了早期寫作的薄弱與松散部分,這部作品既保留了作曲家年輕時代的朝氣,又融入他成熟期的深刻內省,側寫了勃拉姆斯的音樂人生。
【關鍵詞】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Op.8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B大調鋼琴三重奏》Op.8是勃拉姆斯創作的第一部三重奏體裁,也是他探索奏鳴曲形式的第一部多樂章作品,更是一部能反應他的一生音樂創作的作品。1854年,年輕氣盛的作曲家對小說家霍夫曼筆下的幻想人物——同是音樂家的“約翰·克萊斯勒”產生了強烈共鳴,《B大調鋼琴三重奏》就此誕生。作曲家稱此首作品為“青年克萊斯勒的旅行日記”,既是勃拉姆斯1853年在萊茵河畔的生活寫照,又展現了屬于年輕人天馬行空的思維與浪漫灑脫的情調。時隔36年后,這首曲子又被勃拉姆斯重新整理與改寫,增添了他不斷積累而成的高超技巧。本文試對《B大調鋼琴三重奏》(Op.8)1891版本進行分析,對樂曲包含的四個樂章首次給出完整曲式結構及分析圖式,為更深次地了解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作品提供范例。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呈示部中,主部為開放的對比樂段,主調為B大調,以大提琴為主奏,音樂舒緩明媚,極富歌唱性,仿佛向人們傳達著作曲家在萊茵河畔生活過程中的舒適心境;連接部使用了主部材料,調性上既肯定了主調,又向著副部調性遞進,發揮了承上啟下的職能;副部進入#g小調;結束部劃分為兩部分。展開部省略引入部分,基本展開部分為三部分,展開了主部材料;再現部為完整再現。
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音樂激烈歡騰。首部與中部為有再現單三,原樣再現;首部的中段采用模進發展,音樂連成一片,調性游移變化,分析時注意把握調性關系。
第三樂章為單三部曲式,A樂段(1-32)為四句式的復樂段,第一、三樂句平行,第二樂句轉調開放于#g小調,第四樂句收攏于主調(B大調),兩句終止式形成對置;B樂段(33-65)為有三個平行樂句的對比中段,后兩樂句在擴展中形成對比變化,#g小調;簡單再現(66-99)。
第四樂章為回旋奏鳴曲式,中間插部為樂段變奏,再現部中省略了第三次主部再現,直接進入副部,經第二連接部,到主部再現。
參考文獻
[1]王慶余,胡君亶.<德>漢斯·A·諾伊齊奇.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Lvor keys,楊韞.勃拉姆斯室內樂[M].唐山: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姚婷(1993—),女,漢族,四川省南充市人,在讀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方向:理論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