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堅持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努力開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局面。
關鍵詞:依法治國;科學內涵;重要性;思路舉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這一戰略性決策的科學內海和重要意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著力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依法治國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在繼承和發展鄧小平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思想的基礎上,于1996年2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黨的十五大深刻闡述了依法治國的含義,并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以來,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依法治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績顯著。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順應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本上靠改革、靠創新。”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推進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完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制度,使各方面制度在法治的軌道上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思路舉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保障。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扎實的舉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努力開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局面。
(一)科學立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全國人大堅持以人為本、為民立法,積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重要立法的法案都向社會全文發布,廣泛征求吸收社會各界意見,‘開門立法已步入常態化。”如2008年《食品安全法(草案)》發布后,人們通過網絡、報刊、來信等不同方式提出11327件意見。我國目前生效的法律已達到230多部,行政法規約600多件,地方性法規約7000多件,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管理水平,著力加強和改進市場監管,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二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擴大政務公開范圍,保障公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政府、監督政府、支持政府。”
(三)公正司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切實做到公正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執法不公、司法腐敗,損害的是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敗壞的是黨和國家的形象。”首先,要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進一步完善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執法司法制度,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充分體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隨意執法、粗放執法等問題的發生。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規范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強化制約,加強監督,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司法公正。再次,要推進司法工作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促進執法規范化,把信息化與公開化有機結合起來,除法律規定保密的情況外,將司法的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及時公之于眾,確保執法權和司法權規范、透明行使。
(四)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社會
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以開展“法治社區”、“法治市縣”等法治創建活動為抓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營造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社會范圍。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孟建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政法工作新局面[J].求是,2013,(4).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六個“為什么”---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魏維良(1991—),男,漢族,河南人,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