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經濟開發區中心學校 劉少鋒
小課堂,大目標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習慣培養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經濟開發區中心學校 劉少鋒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習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就小學數學課堂而言,我們一定要注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行適量的刻意練習,堅持良好的數學閱讀,引導學生用數學視角去觀察思考,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課堂;習慣培養;刻意練習;數學閱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也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跟蹤學生的成長軌跡,我發現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初為人師的時候,只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和“雙基”灌輸,不注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學習很吃力,作業正確率不高,在質量檢測中屢屢受挫,成績不理想。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我漸漸體會到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自由設計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圍繞小學數學課堂始終的永遠是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以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正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俗語的意思。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每一位教師都會寫進教學設計的內容,但我們是否在每一節課堂中都有意識地去培養,在學生學習的各階段都持之以恒地培養呢?就我個人而言,也是在工作了十年以后才開始慢慢重視起來。
有感于此,我認為我們的每一節“小課堂”都要重視一個“大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缺乏嚴謹、認真的態度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數學符號必須準確無誤,數學計算必須規范認真,數學推理必須符合邏輯。而在實際中,我發現很多孩子在數學學習上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直接導致了結論的錯誤,如很多學生的計算習慣很差,低年級學生計算“16-9”時,經常將個位“6-9”看成“9-6”,得到錯誤結果;數字書寫不規范,容易將“3”和“5”混淆;很多學生在排列整數加減法豎式時,數位不對齊,歪歪扭扭,上躥下跳,可能直接導致計算錯誤;很多中高年級學生由于數學學習能力差,對于作業能糊弄則糊弄,能不交則不交,長此以往,只能越來越差。
2.缺乏良好的數學閱讀環境和方法
很多數學內容都是由特定的數學符號表達出來的,數學符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概念、術語必須做到嚴謹。這就需要對數學內容進行精讀、細讀,在閱讀中思辨,在思辨中閱讀。一線老師在教學預設時都能注意到要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發現、總結的過程和方法。在數學課堂中,不少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效率,往往多講、少讀,多說結果、少談思辨,研讀數學教材逐漸成為教師的事情,那些本應該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教師的越俎代庖中漸行漸遠。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和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往往對數學閱讀中的陌生詞語會自動跳過,對閱讀材料糊里糊涂,一知半解;也有同學沒有把內容讀完就斷章取義,直接按“老印象”得出結論;還有低年級學生閱讀時心不在焉,重點卻放在了書中的有趣插圖和周圍環境,不能對材料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如判斷題:在一個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數的大小不變。閱讀能力強的同學讀出了題目中的關鍵字“數”的意義,有可能是小數和整數,對小數而言,這句話是正確的,對整數而言,這句話就是錯誤的。反之,閱讀能力差的學生會產生思維定式,直接認為“數”就是小數,產生了錯誤的結論。
(一)培養嚴謹、認真的態度,進行數學學習規范教育
認真是一種態度。不認真的學習態度逐漸會讓學生形成一種不認真的習慣,甚至影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業不工整的學生可能房間會很凌亂,東西亂擺亂放;作業拖沓,丟三落四的學生做事會散漫無序,缺乏毅力耐心,缺乏條理。從數學學習方面來講,很多學習過程都離不開計算,稍不注意就會看錯數字、符號,使計算錯誤,影響到學習的結果。所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是我們數學教師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1.重視“刻意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研究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內的專家級人物:國際象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他發現長期的訓練使這些專家的大腦與那種特定技能相關的部位發生了變化,經常性的訓練會使大腦中受到訓練挑戰的區域發生改變,并增強其執行那些挑戰所需的功能的能力。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這里的刻意練習是指用正確、合適的方法進行練習,并非如無頭蒼蠅般簡單重復性地練習。
從數學課堂來看,在認識數字時,老師可以刻意幫助學生區分容易混淆的數字“3”和“5”的寫法;在學習“20以內進位、退位加減法”時,老師可以刻意加強學生對“10以內數”的組成訓練、“湊十法”的訓練;在學習“加減法豎式計算”時,老師可以刻意要求學生格式清楚、美觀,數字對齊;在“打草稿”時,老師可以刻意讓學生不要隨意,把“打草稿”當作“做課堂作業”,力求清潔、整齊;在學習“乘法口訣”時,老師可以刻意讓學生倒著、跳著背誦乘法口訣,不斷挑戰學生的思維舒適區,增強數學思維能力。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刻意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同時對提高計算效率和正確率大有裨益。
2.培養學生課堂集中精力,專心聽講的習慣
課堂中,在學生探究、交流時,老師不斷地通過提示、引導、點撥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但有部分學生不認真聽老師的提示,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很多時候就走進了“岔路”,影響了學習效率。針對這個問題,培養學生課堂良好的聽課習慣非常重要。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三方面入手:①力求做到“五動”,即讓“眼、腦、口、手、心”都動起來。眼睛追著老師的身影;思維重視老師的提示,保證思考方向正確,小組交流時,會的多說,不會的多聽;不懂的語句用嘴巴讀幾遍;遇到想不清楚的數學語言,在紙上畫一畫線段圖,寫寫數量關系式,寫寫關鍵詞句,動筆算一算;心思專注,只考慮當前的問題,不受外界干擾。②在課堂中邊聽邊想,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③在課堂中邊聽邊記。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在書上,方便以后復習鞏固。④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教法,如有個別學生“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3.培養耐心檢驗的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耐心檢驗的習慣,這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關鍵。要堅持“三抓”,即:抓住重點問題進行檢查;抓住隨意性、習慣性容易犯錯的題目進行檢查;抓住疑難問題進行檢查。還可以“一步一查”,即做一步檢驗一步,這樣隨時檢驗,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保證計算正確。如學生在列豎式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時,經常會發生計算錯誤,在重新排列豎式計算時,由于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仍然得到錯誤結果。因此,不需要讓學生重新排列豎式計算,只需要讓學生在原來的豎式中尋找錯誤即可,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二)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對數學學習有重要意義。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閱讀,不僅能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有利于發展其數學思維水平,提高思維能力,培育數學核心素養。
學生對于數學內容的認知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數學老師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課堂教學后,對于一些數學知識點,總是少部分同學一點就通,大部分同學基本理解,還有部分同學怎么講都不理解。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造成的,但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通過數學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在閱讀中提煉“關鍵要素”
如果把一道數學題比作一個迷宮,那么這道題中的數學信息、邏輯關系、解題關鍵點、數量關系式、思考問題的方向就是這個迷宮的線索。這就需要學生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進行深入的數學閱讀,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關鍵要素”,圈畫關鍵字、詞、句,明確關鍵詞句之間的依存關系,找出解題方法。
比如解決問題:小芳和小紅兩人共有100元,小芳借給小紅32元后,兩人錢數一樣多,她們原來各自有多少元錢?很多學生喜歡理解為小芳比小紅多32元,但這樣想是錯誤的。這道題是“此消彼長”的邏輯關系,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就能得出:原來小芳比小紅多出2個32元。
2.重視“探究式閱讀”
部分數學題目的敘述復雜且很長,學生對題目往往不甚理解就匆匆下筆。這時可以提示學生重點抓住題目的問題來讀,根據問題逆向思考解答問題所需要的條件。“探究式閱讀”對解答小學數學中的路程問題很有幫助。如:一輛大巴車從張村出發,如果每小時行駛60千米,4小時就可以到達李莊。結果只用了3個小時就到達了。這輛汽車實際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學生關鍵需要讀懂問題是求“實際車速”,就是用路程除以實際使用時間,實際時間已經告知,只需要找出路程就可以。
3.學會數學語言的轉換
數學語言的呈現方式有多種,包括文字性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等。數學閱讀時,必須能夠靈活地進行數學語言的轉換。有時候需要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或圖形語言,如解答實際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解答文字題時,可以將文字轉化為數字和符號;解答抽象又難以理解的題目時,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圖象。有時需要將圖形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如低年級的圖形應用題,就要讓學生先讀圖,后解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如解決問題(1):哥哥的圖書本數是弟弟的6倍,哥哥給弟弟35本后兩人同樣多,哥哥和弟弟原來各有圖書多少本?本題將數學語言進行轉化后就很容易理解了,根據“哥哥圖書本數是弟弟的6倍”,可思考出哥哥圖書本數比弟弟多5倍;根據“哥哥給弟弟35本后兩人同樣多”,可思考出原來哥哥比弟弟多70本。“5倍”正好對應著“70本”,則由“70÷5”就得到“1倍”的數量,弟弟的圖書本數就是:70÷5=14(本);哥哥的圖書本數就是:14×5=84(本)。
又如解決問題(2):猜一猜被遮住的部分,并畫出來。

學生將圖形轉化為數字:“1白、1黑、2白、1黑、3白、( )、4白”,就很容易發現規律:白色圓圈呈現遞增排列,黑色圓圈個數不變。
再如解決問題(3):用一張長18分米、寬12分米的紅紙做小紅旗,能剪成長3分米、寬2分米的小長方形多少個?部分學生會使用大長方形面積除以小長方形面積的方法計算答案,此題如果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來思考就非常簡單了,長邊18分米可以平均分為6個3分米;12分米可以平均分為6個2分米,6×6=36(個),就是小長方形的個數。
4.堅持獨立閱讀
數學的課堂少見閱讀,多見計算,必然造成學生計算能力強,理解能力弱。作為數學教師,要真正把空間還給學生,促使學生獨立閱讀,反復閱讀。我在數學教學中就使用了“3、6、9”閱讀法,即:任何一個數學問題,每一位同學至少要閱讀3遍才能下筆,第一遍通讀題意,第二遍分析并發現其中的關鍵詞和數量關系,第三遍選擇思路和方法。針對閱讀3遍仍然不太清楚的同學,就選擇再讀3遍,同時可以和同學、老師交流。如果讀6遍以后仍然不理解,那就再讀3遍,思考能否有新的發現。實踐中,這樣的方法確實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幫助學生克服了依賴、畏難的情緒,促進學生養成了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
5.拓寬數學課外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數學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外資料,了解數學歷史,感受數學文化,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可以在教室的讀書角里放置一些有關數學課外閱讀方面的書籍,如《趣味數學》、《小學生導讀》、《馬小跳學數學》、《數學西游記》、《教育研究與評論》等;在學習園地上張貼數學家軼事,感受數學家的魅力;利用教室黑板報,抄寫一些關于數學與生活結合的知識……學生長期在這種濃厚的數學環境熏陶下,將數學課外閱讀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啟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了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興趣。
[1]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管曉蓉.且讀且思—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之我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