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智+徐博雅
布局方向包括大力培育臨港基礎產業,積極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金融、商貿、會展、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
前不久,廣東省住建廳、發改委發布了《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了建設三大新型都市區。其中,首次提出了“深莞惠大都市區”這一概念,并明確表示推動河源、汕尾融入。
該“大都市區”的概念是首次正式提出,但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歷史卻早有脈絡。
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獲批,其中就提到了深莞惠一體化發展概念。并在隨后幾年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
其中,在省級層面,廣東省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主要是對推進過程中原則性或重大問題作出安排。同時輔以5個專職小組,即珠三角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規劃專責工作組、城鄉規劃一體化規劃專責工作組、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規劃專責工作組、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專責工作組和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專責工作組及其相應的辦公室,分別負責組織、指導和推進各項規劃的實施工作,重點協調推進珠三角一體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市級層面,成立由各市的市委書記、市長領銜的領導小組,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同時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主要負責人的互訪或定期會晤,來實現行政協議的締結以及協商執行中發生的重大問題,并在各市設立辦公室,成立專責小組,落實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確定的有關事項。
直到2014年10月,深莞惠經濟圈擴容,汕尾市、河源市按“3+2”(深莞惠+汕尾、河源)模式參與深莞惠經濟圈建設,承接深莞惠地區輻射轉移。截至2016年12月,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已召開了十次聯席會議。

經過多年的歷史演進當前的“深莞惠大都市區”不僅已經有了明確的城市定位相應的發展路徑也已然清晰。
也正是因為有了近9年的不斷探索,才逐漸形成了眼下“大都市區”內較為清晰的各城市定位,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
其中,深圳將加強建設前海、大空港等戰略節點,增強主城區輻射帶動能力和區域交通樞紐功能,形成更緊密的粵港合作關系,強化其創新引領地位,建成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更具輻射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更具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和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而東莞將著重推進建設國際制造名城和現代生態都市,提升主城區綜合服務功能,推進松山湖國家高新區、水鄉經濟區、長安新區、東莞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構建“一中心四組團”的空間發展格局。
惠州將優化中心城區“一城三組團”功能布局,推進惠州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成為珠三角連接粵東及閩贛的門戶城市、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勝地,突出城市品質和文化特色。
同時為了加快融入深莞惠大都市區,河源也將大力提升惠州-河源城鎮軸發展水平,建設成為全國低碳示范城市、粵東北特色中心城市、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嶺南健康休閑旅游名城、現代生態園林城市。
汕尾將主要延伸建設深圳-惠州南-惠東-汕尾沿海城市發展帶,促進汕尾市主城區、海豐縣城區、深汕特別合作區三大組團一體化發展,建設成為濱海旅游集聚地、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成為廣東東部“藍色經濟走廊”的新增長區和粵東地區融入珠三角的橋頭堡。
經過多年的歷史演進,對于當前的“深莞惠大都市區”來說,不僅已經有了明確的城市定位,相應的其發展路徑也已然清晰,即包括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在內的五大“一體化”著力點。
例如,在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交通運輸一馬當先,半小時生活圈雛形初顯。目前,深圳地鐵6號、11號線將與東莞地鐵1號、3號線在兩地邊界地區實現接駁,而深圳地鐵14號線也將研究延伸到惠州大亞灣,再加上計劃今年開建的贛深高鐵,也進一步把惠州納入深圳的“半小時生活圈”。
除了軌道交通,東莞與深莞惠經濟圈相連的24個對接路網項目已全部啟動,其中莞惠高速東莞段等11個項目已完工,莞深高速東莞段、東平大橋等6個項目正加快建設。
而惠州方面,與深莞兩地共建的21項對接道路已完成11項,其余10項正按計劃推進,深圳丹梓東路—惠州龍海二路等邊界連接路全面貫通。據介紹,在連續兩次聯席會議上所推出的重點合作中,交通合作項目占到接近一半。
當然這里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問題,尤其是各市交通運輸發展階段不同,推進一體化需要克服利益訴求不同、發展模式差異、政策管理不一致等障礙。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軌道交通發展相對滯后,交通運輸過度依賴公路;對外通道布局不完善,聯系中心城區及主要組團的干線道路功能混雜、部分路段擁堵嚴重等。
除了交通運輸領域外,當地群眾感受到的最直接變化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其目的就在于,使“大都市區”的群眾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逐步實現對接共享并最終達到同一標準。例如,在“大都市區”內,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和個人同享扶優扶強優惠政策;對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的違法企業和個人實施聯合懲戒,實現“大都市區”內聯動獎懲等。
據了解,為了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目前深莞惠地區在堅持公共事業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原則下,正在探索基本公共服務多樣化供給形式。包括,通過放寬基本公共服務投資的準人限制,采用特許經營、政府參股等形式,創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投資體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最終使得公共服務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由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共同完成,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促進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專家認為,在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龍頭引領下,隨著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深莞惠+河源、汕尾”大都市區的騰飛前景可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