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崗
紹興有機遇、有基礎、也有能力打造大數據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先行地區。
大數據浪潮是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瞄準科技創新前沿,打造“數據強省”、“云上浙江”,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紹興作為全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造提升試點和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示范區,必須抓住大數據這一重大機遇,堅持破立結合,創新方法路徑,強化克難攻堅,加快以大數據引領產業躍升,努力為浙江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實體經濟發展探索經驗。
提升新認識
大數據是技術,更是思維方式。發展大數據,首先必須深入理解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之“大”,不僅在于海量,更在于通過數據的整合分析,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大數據要求總體數據,關注事物的相關性,而并不追求數據的精確度和因果性,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意義,并且相互關聯。
因此,大數據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認識事物相關關系的方法論。這顛覆了傳統的注重因果關系的思維方式,能幫我們超越慣性思維和偏見。讓“大數據做主”,將推動組織決策文化的變革,倒逼各類組織形態向開放、協同、合作發展。我們必須從思維和行動上做出積極回應,以適應大數據驅動的變革與創新。
大數據是資源,更是核心資產。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就像貨幣、黃金和石油一樣。從宏觀層面看,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數據總量將超過全球20%,投入到大數據和商業分析的費用將達1.4萬億元,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一數據資源大國。
一些企業已把大數據視為新型生產要素,通過大數據開發應用,更好地為企業創造價值、創新商業模式。如貴州茅臺將大數據應用于生產、銷售等環節,一級酒出廠率提升了20%,公司的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但當前,仍有不少企業對大數據懵懵懂懂,只知道大數據有好處,并不了解如何獲取和挖掘數據等。
大數據是機遇,更是發展新動力。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將催生大量的新業態、新模式,從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方面,紹興有機遇、有基礎、也有能力打造大數據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先行地區。紹興規上工業總產值居全省第三,工業應用指數居全省第二,蘊藏大量制造數據,應用場景豐富,眾多上市公司、特色小鎮已開始布局搶灘大數據藍海。

紹興一家酒廠員工在為黃酒釀造做準備。
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紹興必須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保持改革創新勇氣,敢于打破壇壇罐罐,善于釋放數據紅利、制度紅利和創新紅利,促進新動能蓬勃發展、傳統動能煥發新機。
找準新路徑
近年來,紹興印染、化工等產業集聚提升取得階段性成效,但環境、成本、市場等壓力仍然較大,亟需突破傳統產業改造主攻點,以大數據融合助力為突破,謀求綠色、創新的轉型突圍新路。
因此,紹興要積極推進“大數據+”與傳統產業嫁接,探索建立紡織、化工、金屬加工、黃酒、珍珠等五大傳統產業,以及軸承、廚具、電機等優勢產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利用數據整合產業鏈價值鏈,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
比如紡織領域,紹興擁有7萬余家紡織企業,2016年中國輕紡城實體市場成交額超過1500億元。“十三五”期間,將打造紡織行業大數據中心,聚合物流、電商、監管等政企數據,借力大數據推動紡織業提質增效升級。在黃酒領域,圍繞打造“世界黃酒之都”,加快建設中國黃酒大數據中心,進一步用大數據重塑黃酒全產業鏈、建設黃酒小鎮,為行業發展插上創新翅膀,增添源動能。
除了傳統產業,在激發未來產業集聚增長點方面也大有可為。紹興宜積極對接省有關戰略和產業發展目標,突出以大數據引領創新發展,依托電子信息、文化旅游等產業資源優勢,積極在人工智能、柔性電子、量子通訊、集成電路、數字創意、增材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等領域培育一批未來產業。
針對科技創新第一短板,應加快紹興科創大走廊、紹興文創大走廊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高技術特色小鎮等載體建設,努力構筑一批產業創新孵化器、加速器。進一步抓好《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應用的實施計劃》等系列規劃落地,著力到2020年引進和培育一批大數據應用服務、產品制造骨干企業,迅速拓展大數據、云計算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力爭信息產業產值超過600億元,努力實現向數字經濟大市的新跨越。
在數據服務方面,應強化數據應用服務落腳點。圍繞建設城市“數據大腦”、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
以浙江政務服務網為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大數據,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市已匯聚54個市級部門、260多項信息資源、3300多條數據,個人身份證、營業執照、婚姻信息、不動產登記等多項信息資源實現市級部門共享。
結合創建平安建設示范區,在“四個平臺”基礎上,建立“數據維穩”智能化系統,進一步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在數據流通支撐下,旅游、健康、養老、文化、安居、環保、食安、教育等智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比如今年投資3000萬元,啟動建設“全域旅游大數據中心”,融合應用公安、交通等部門的多維數據,提升旅游業精準化、個性化服務。
跑出新速度
找準路徑后,在技術層面還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加快數據開放共享。豐富的數據源是大數據發展的前提。我國信息數據資源70%以上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另外20%集中在運營商、大型互聯網企業等,剩余10%的數據則分散在各個行業。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推動海量數據的開源開放,使之加快變成公共資源并得以應用,為大數據產業發展強化數據資源支撐。endprint
政府層面要圍繞數據“聚通用”,加強統籌協調,打破條塊分割,構建跨領域、跨層次的政府數據池,逐步消除“信息孤島”,確保到2018年底前按期基本實現各級政府數據開放。在行業、企業層面,要加強培訓引導,力推“企業上云”,加快數字化轉型,力爭到2019年每年新增上云企業1萬家。
二是加力科技攻關支撐。按照“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的思路,全力打好人才招引、項目招商組合拳,加快集聚創新要素。集中力量爭取國家、省有關部門重大行業應用示范試點,以重大示范應用為帶動,推動相關領域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模式創新。聯合知名機構或大數據領先企業,突破關鍵技術,推出優秀應用案例,指引政府和行業客戶選購更符合要求的大數據產品,加快大數據產業落地。
三是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將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重要任務。要從制度、標準、安全等方面加以改善。
制度層面,確立資源目錄、建設數據開放白名單、推進主體等。標準層面,以產業實踐為基礎,逐步形成大數據標準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并逐漸向技術和產業前沿高端躍升。安全層面,推動大數據安全立法調研,加強網絡安全、政府監管等信息化平臺建設,著力打造商用與民用全覆蓋的大數據安全靶場,切實為大數據有序加快發展保駕護航。
培育新生態
在大數據產業布局上,紹興也可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應舉措。
首先,以園區為龍頭。按照產城融合、因地制宜、各有分工、虛實結合的思路,在市本級及各區、縣(市)規劃布局一批大數據產業園。
這其中,主城區要甄選有基礎優勢的開發區(功能區),著力打造大數據領域專業產業園,構筑大數據發展和應用高地,發揮平臺示范輻射功能;各區、縣(市)可布點1個“大數據+特色產業園”,按不同側重點和方向,推動大數據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國科小鎮、e游小鎮、千人計劃產業園等一批“大數據+”產業園,做到市和各區、縣(市)全覆蓋,形成錯位發展、良性競爭、齊頭并進的發展氛圍。
其次,以企業為主體。堅持市場化導向,加大政策支持,著力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建立市場化應用機制,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形成與需求緊密結合的大數據產品體系。以建立多種行業平臺為手段,積極促進政、產、學、研、用成果充分交流,推進各行業案例交叉學習,幫助企業提升自身大數據能力建設。研究設立大數據創新基金、投資基金,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推進相關技術研發,孵化更多、更優質的大數據產品和企業。
最后,以聯盟為紐帶。積極推動成立一批大數據產業聯盟(協會),充分發揮其在政府、企業、技術、資本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和后勁。加強產業互聯網促進會、區塊鏈產業聯盟等組織機構建設,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營造大數據創新創業氛圍。
此外,大力培育以大數據為引領的創新文化,積極發展眾創、眾籌等模式,策劃舉辦有影響力的“大數據+產業”節(展)會、論壇活動,提高行業話語權,發揮品牌效應,推動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匯聚,厚植大數據發展的沃土。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