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資產: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是一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管理學著作。作者馬克斯·H·博伊索特教授曾任世界銀行(WB)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國際機構的管理顧問,曾在北京主持和指導了中歐MBA戰略管理項目達五年之久,是長期關注信息化問題的戰略管理學家。在書中,博伊索特教授詳細論述了知識資產在現代信息格局中的重要性,討論了有效管理知識資產的科學方法,富有創新價值與實踐精神。他指出:在信息經濟時代,對知識資產的有效管理是組織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基于此,他提出了一個簡約獨特的“信息流”視角來考察實物與知識資產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對理解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信息管理體系而言,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貢獻。本文以此為題探討它對檔案管理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知識資產;信息流;檔案;管理
1 本書提出的“信息流”概念及其對知識資產轉化的作用規律
博伊索特教授認為,知識是以從數據中提取的信息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能力,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一系列有用的服務,具有潛在的經濟社會價值,因而常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資產形式。然而與實物資產不同的是,它可以被分享,在被傳輸之后利用者可以繼續得到所需要的服務,但其稀缺性則會降低。同實物資產相比,知識資產理論上可以永遠保留下去。通過從一個物質載體轉移到另一個物質載體上,知識資產可以無限期延續自身的存在。但知識資產的價值限度并不明確,在創造它們的勞動與其價值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在充分編碼、足夠抽象的情況下,知識可能會輕松流動;而豐富、定性以及模棱兩可的數據則可能變得粘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完善,信息資源作為一種資本逐步成為了知識資產的重要形式,開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
知識資產的產生、增值與運用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博伊索特教授提出了“信息空間”這一概念。在信息空間中,信息流是知識資產的存在方式,由于信息本身屬性與內涵外延的差異,不同種類的信息流具有不同的運動特點。此外,人們文化取向的差異也會對信息流的運動產生間接影響。由于信息流運動的不對稱性,不同的組織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制度結構,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識利用方式。博伊索特教授認為,信息密集度高的社會組織,其產品、技術和組織之間的界限常常難以確定,其知識資產能以較快的速度,很容易從組織過程轉變為技術過程,進而將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而信息密集度較低的組織,其構成要素之間往往界限分明,資訊流通不暢,知識資產則只能以較慢的速度進行流動,其價值轉化的周期也會相應延長,獲利空間將被壓縮。
博伊索特教授進一步指出,提高組織競爭力,加速組織內信息流的循環運動,縮短組織的社會學習周期是必由之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吻合度”這一概念,將它視為產品、技術、組織三種不同要素主導的社會學習周期之間適宜的整合程度,為促進組織內信息的新陳代謝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隨后,博伊索特教授結合現實,對“信息革命”的影響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對科特爾茨公司(Courtaulds)與英國石油公司勘探部(BP Exploration)等組織的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深刻反思了現代組織在知識資產方面的財產權利狀況,指出了信息流在網絡化、數字化背景下內在的運動屬性,要求組織管理者將知識資產的運用視為一種社會化過程,更好地發揮知識資產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2 基于“信息流”視角對檔案信息管理的一點思考
“信息流”視角可以對檔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我國檔案館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逐步形成規模,檔案館藏的形式內容不斷豐富。數字化的檔案資源具有許多與傳統形式不同的特征,因而亟需提出新的應對措施,形成新的治理模式與管理方法,包括建設互聯互通的數字館網、促進電子文件合理歸檔、實現有效的數字化開發利用等。博伊索特教授提供的“信息流”視角對于如何處理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的關系,縮短信息資源流動周期,更好地將檔案資源作為一種知識資產加以利用與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知識資產是由各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組態,如果我們可以把檔案館的館藏資源視為一種可以加以整合的技術與文化過程的資產形式,那么對于檔案管理者而言,以“信息流”視角看待檔案的保管與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對知識資產的鑒別與分析,實現其對社會利用者的獨特效益。[2]因此,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知識資產的作用特性,通過運用各種先進、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發揮館藏資源的社會價值,幫助利用者在信息化條件下,運用知識資產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我認為,作為知識資產的一種存在形式,對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應首先尊重其文化屬性。一直以來,對信息資源一直有技術性資源與文化性資源的區分。而檔案信息資源與其他信息資源相比,其歷史文化屬性往往更為突出,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利用者提供一些專門性、技術性的業務支持。文化塑造了知識資產的制度結構,并且反過來又被這些制度結構所塑造。事實上,被我們稱作“文化”的東西,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深植于技術與人工制品之中,大部分包含在社會過程、制度慣例與傳統之內。因此,檔案管理者可以考慮從對利用者的價值觀念入手,適當探索將更多包含慣例性、制度性內容的檔案文件提供給利用者,使利用者與社會組織以這些信息為依據,促進自身“內在文化”的有序變革,進而提高“信息流”的通暢度,加速信息資訊的新陳代謝,提升在信息時代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其次,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大數據處理的不斷完善,信息經濟蓬勃發展,知識資產正在變得越發重要,它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或組織獲取更大的產值和利潤。正因為此,各大社會組織與企業對檔案信息也越來越重視。而檔案管理者的使命就是順應這一趨勢,突破檔案利用的時空界限,更加快捷方便地將需要的信息提供給利用者。在這一方面檔案管理者可以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如完善信息管理與業務技術標準,促進館藏資源的網絡化查考利用、建設高效便利的數字檔案館(室)系統等。[3]事實證明,一個企業或組織信息流通的速度與其內部資訊的密集程度有密切的聯系。一個企業或組織只有掌握了大量內容豐富而有用的信息,才能為其決策和管理提供可行性依據,促進“信息流”的有序運動,進而實現知識資產向經濟價值層面的轉化。
3 結語
《知識資產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一書是對管理信息科學理論的重要創新。博伊索特教授基于信息空間概念提出的“信息流”視角對信息化背景下檔案管理的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時至今日,如何使古老的檔案信息更好地為利用者服務,突破檔案利用的時空桎梏成為檔案學的重要課題。只有深入促進檔案信息化建設,在電子文件時代對檔案信息的價值進行清晰明確的定位,更有針對性地為形成者與社會服務,才能使檔案信息這一古老的知識資產形式在網絡時代煥發光芒。
參考文獻
[1]馬克斯·H·博伊索特.知識資產: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36
[2]楊波,陳禹,殷國鵬.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3-84
[3]王向明.檔案管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52-53
作者簡介
詹逸珂,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檔案學專業,研究領域廣泛,涉及電子文件管理、數字檔案館、檔案編纂學、檔案文獻保護技術學等。endprint